《五代史-宦者传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
资源ID:86310080
资源大小:14.5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五代史-宦者传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五代史宦者传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强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半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 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而入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 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入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 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闽,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者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 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 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扶其种类, 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入主煮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巨硕士于外盖其逝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 之惑,不辜而不嬴 而祸耳及芟。菽i一祢,捽而N之可冠。宦身之巧祸,虽欲 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日“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 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 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 京,唐朝因之覆灭。【文二】呜呼!盛袤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 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 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军告庙,请其 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0.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n.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 含义相同。B. “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C. “患”,文中指祸害、灾难,与“患得患失”的“患”含义不同。D. 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 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文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B.【文一】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文二】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儿十个伶人围困他。C.【文一】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 握。【文二】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文一】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文二】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译文:(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14 .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的目 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5 .C (夫为入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 然也。)16 . A (文中的“端”是指“方面”,而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的“端”才是"萌芽、发端17 . D(太绝对,也曲解原文。不是“只要就二而是"虽然但”。)18 .参考答案:(1)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 地位就会更加牢固。评分细则:4分。关键词“势”“切”“把持”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 句子通顺即可。(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 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评分细则:4分。关键词“忽微”“溺”“独”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 句子通顺即可。14.参考答案:原因:君王宠信宦官,疏远贤才,导致宦官专权。目的:警告后世君王不要 渐积养祸。评分细则:3分。原因2分,目的1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文一: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 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方面。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 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 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 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 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 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 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 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 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 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 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 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 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 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 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 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 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 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 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 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文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