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325078
资源大小:12.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淮口镇中张兴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 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两篇短文。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 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 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资料助读;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然后结合资料及文中注解 合作翻译课文,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 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4、背诵课文,5、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 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 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 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 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1、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公输一文时,对孟子的了解情况。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仪的再传弟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2、了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 政”学说,主张行“仁政” 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 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 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 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喜用一 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朗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结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3、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今义:城市;郭: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至I)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 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 一词多义;(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一一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 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 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五、朗读课文,引导理清论证思路,然后背诵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疑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一一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 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 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 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 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论证方法:举例和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推理2、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 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 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失足层深入地说理,不 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如: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 “人和” 的重要性,气势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3、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布置课外作业: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