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公开课赛课).docx
-
资源ID:86328533
资源大小:16.5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公开课赛课).docx
版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最后一课语文教研组周燕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目。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心理的变化, 展现着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人民,面对入侵者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对法语、祖国的热爱来抵抗德国 的侵略暴行。七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社部编版的新教材,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语文权威学者、教授非常 厚重的观点。我根据孙绍振先生、钱理群教授对最后一课的分析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 可以对文本进行充分地挖掘,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二、学情分析初2023级5班是我本次公开课执教的班级。本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语文学科的核心素 养和能力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对小说阅读的兴趣非常大,平时也喜欢写作,思维反应速度也很快。 因为我要采取的教学设计思维难度挺大,所以我认为他们适合我用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推进。在学 生预习最后一课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以小组 合作的方式掌握评点法,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社会意义,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本的挖掘、 解读能力的作用。三、教学目标(一)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二) .在学生自主预习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主要人物“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分析小说中 小弗朗士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三) .理解利用平凡的小人物构建崇高的主题这一写作方法。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的第一层:一个小时的转变是否成立?(设计意图:和学生快速拉 近距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小弗朗士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爱上法语,认为合理与否让学生启动 思考的第一步。)上课之前老师想采访几位同学,你最讨厌学习哪一科?那你们觉得,如果让你在这一科上发生 转变,由极其厌倦到非常喜欢,你保守估计得花多少时间?可是,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最后一课 这篇小说里,作者只花了 3000多字,就成就了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主人公从极其厌倦学习法语 课变成极其热爱学习法语课,前后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且,没有一个读者会怀疑这样的 转变是胡编乱造的。这是为什么呢?有同学会答:因为这是他们学习法语的最后一课。很好,过渡到(二)(二)概括情节,多角度思考文本: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本来就是对 学生非常好的一种思维锻炼形式,而我最终的指向就是让学生不仅学会概括,更要思考,谁是作 者想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引导学生进入第二层次的思考)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讲述了一 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就是小弗朗士等阿尔萨斯人在老师韩麦尔先生的带领下 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也可以从韩麦尔先生的视角,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情景。思考:到底是哪一个视角更符合作者想要表现的小说主题和社会意义呢?好,看来大家是基本上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了,那么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解 决不了的问题呢?或者说,你发现这篇小说里面一些不正常的地方没有?(三)问题释疑,指向本课的核心点:为什么法国孩子不爱法语?(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质 疑,引发学生第三次思考,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只看情节就会忽略掉很多作者想要深层次 表达的主题,而这个问题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意图。)1、可是小弗朗士作为一个法国孩子,却讨厌上法语课,这是很不正常的。原因何在呢?(1)主观原因:法语规则太多、很枯燥,记背需要花时间,还不如听画眉唱歌、找鸟窝、溜冰。 (2)客观原因:老师讲得也很枯燥,没有尽到做老师的责任,有时上课让学生给自己浇灌园子, 有时他去钓鱼。(3)学生的家长也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了增加收入,宁愿让孩子去工厂或者田间打工。(4)还有个隐性原因:阿尔萨斯洛林:一个千年难题读图公元9世纪开始,阿尔萨斯洛林,就成为法国和德国的竞逐目标。但是16世纪的法国波旁王 朝开始统治阿尔萨斯洛林后,带来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赋予了阿尔萨斯洛林人神圣的公民地 位和一切政治权利,一直说德语的习俗在当地被保留下来。普法战争,法国的惨败又把阿尔萨斯- 洛林拱手相让给了德意志民族。普军在阿尔萨斯遭到了当地军民的激烈抵抗,在这种背景下,德意 志帝国推行了文化同化政策,法语在公共领域和学校被完全禁止,德语成了唯一授课语言。所以, 发表于1872年5月13日的最后一课正是都德为反映强迫性文化同化政策对阿尔萨斯人的压迫 而作。总结:面对侵略者的文化同化政策,作家都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不跟这些亡国的阿尔萨斯人讲 大道理,而把他们引出常规,逼迫到一种不可逆的环境中去。作者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把他们内 心最深刻的情感袒露出来。原来,他们并不是不热爱法语,相反,是非常热爱的,一旦学习母语的 权利被剥夺,即将被迫学习、使用德语时,他们对祖国语言语言的天然情感就充分显露出来了。这 篇小说就被上升到一个崇高的高度了。(四)研习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来凸显学生思考的第四个层次, 如何看待一个孩子的转变,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怎么让这些阿尔萨斯人袒露自己最深刻的情感呢?作者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一个主要人物 上一一小弗朗士。其实课文原来还有个副标题“一个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我们接下 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采取评点批注法来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 写,用几个字或三言两语加以评论他如何变化和成长的,并且让这些心理描写有层次的、分明地展 开,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 对祖国的恋恋深情的。教师出示问题:1、最后一课前后小弗朗士心理活动是什么?2、不同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变化?上学途中:1、害怕挨骂-害怕分词-不想上学2、社会环境比分词有趣3、布告牌前聚集的人疑惑最后一课:1、教室里严肃的氛围-诧异2、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晴天霹雳”-懊悔(这是转折罐头的心理独白,光是孩子这一点的 懊悔,还不够饱满,不够动人,在这懊悔的感觉里,还必须层层深入)(1)在我懊悔之际,被韩麦尔老师叫了起来背分词,却不争气背不上一一(懊悔被深化了,带上 了羞愧)(2)老师意外地却没有责罚他,更加凸显了心灵的自我责备。(由老师把阿尔萨斯人学习法语的 自我放纵而产生的痛苦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借韩麦尔老师之口强调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作者很快就回到了孩子视角中来了,这样,就进入了孩子感觉世界的第三个层次(3)肃静中的沉思:为了强调教室里的肃静,作者一连三次用了反衬的笔法。第一次,“只听钢笔 在纸上沙沙地响”。第二次,连金甲虫飞进教室都被感受到了。第三次是:屋顶上的格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所有心理描写这一笔最为精彩,它又一次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完全是孩子气的感情和想象。 这种想象和韩麦尔老师的慷慨激昂,不但异曲同工,而且相辅相成)宣布下课: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韩麦尔先生一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将永远铭刻在阿尔萨斯人的心中一 一对祖国语言的铭记永远不会停止。总结: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的自叙和大量的心理独白,完成由众多平凡的小人物构建了一个崇 高主题的目的。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事实上, 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丧权辱国,法兰西作家在表现人民对祖国崇高的爱和感情的时候,大都选 择了平凡的小人物。而大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表现则受到批判,在莫泊桑的羊脂球里,上层人 士在德国占领军面前的表现是无耻的,还不如一个妓女正直。(五)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孩子的自叙?(设计意图:这是凸显本文主题最重要的一个思维点,我 用我国东三省的孩子们被日本的奴化政策荼毒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让学生推导出文化就是民族存 亡的根本。)当崇高的主题摆在作者面前,选择谁来讲述这“最后一课”的故事,就成为非常考究的问题了。 从本文看,“最后一课”的参与者有三类:韩麦尔老师、听课的学生们、还有特意赶来旁听的以郝 叟老头儿为代表的镇上的人。但是作者选取的是一个“孩子”。看视频3分半钟,引入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实施的奴化政策。小结:文化同化政策就是要再法兰西共和国年轻一代中消灭民族语言。因此,上“最后一课”, 这是一场引导、争夺下一代的生死搏斗一一年青一代将决定法兰西的未来。选择小弗朗士,就是要 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这样就把“一个孩子的自叙”变成了“在民族危难时刻,年青一代精 神成长的故事”,特别是处于生命起点的儿童,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瞬间爆发出一个照亮他一生的 闪光点,而集中了民族危机的“最后一课”,正是促成爆发闪光点的特殊时机。作者成功地抓住了 它,把一切都写活了。所以,这个孩子的转变、阿尔萨斯人的转变,成就了最后一课的经典地 位!总结:入侵者不满足仅仅占领土地,更要占领人心,而占领人心的关键,是从根底上摧毁被占 领民族的文化,而摧毁其文化的关键,又是禁止下一代接受本民族语言的教育,这是真正的釜底抽 薪。因此,亡国之痛,不仅痛在土地的沦丧,更在民族文化的毁灭,尤其在民族语言在下一代中彻 底消灭,这里提出的民族语言教育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是作者找到的核心,构成了文章的魂。(六)拓展作业:阅读我的最后一课老师一一,怀念王统照,写600字读书笔记。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激趣引入个小时的转变?一、 概括情节不同视角问题释疑一不爱法语四、课文探讨 1、小弗朗士的转变2、一个孩子的自叙年青一代的成长法兰西的未来 五、总结归纳民族语言民族存亡文章的魂五、课后反思:这堂课引导了学生多角度概括本文的情节,目的是为了引出谁是作者设置的故事讲述者极其设 置的意义,进而推导出都德在法国失败号召法国青年一代不忘民族文化,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一步一步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了我最初的教学意图,思维能力确实不错。在接下来的第二课 时,我又引导学生辩证地想了想,其实“国家认同”也并不是体现在语言上,他们说的是德育,但 并不认同德国对他们的统治,关键还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法国尊重他们,即使他们说德语,所以他 们就认同法国。看来,语言也并不是唯一能取得国家认同的利器。国家和人民,互相依存,互相信 任,这才是认同的根基。学生在第二课时继续深入探讨,把“国家认同”这个核心素养点通过自己 的理解推导了出来,确实超出我对七年级孩子的认知。看来,训练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 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