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婉约学案.docx
“慷慨悲歌”与“浅吟低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声声慢比较阅读【学习目标】.通过诵读词作,初步感知词的风格和意境。1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品析,分析意象,把握情感,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2 .品味两首词风格的差异和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3 .感受词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词人面对失意人生时的落寞心境与自我开解,提高 自身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情境设置】为提升同学们的自身修养,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校电视 台拟拍摄诗意中国系列专题片。请同学们根据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的学 习,为宋之韵微专题片“旷世奇才一苏轼”和“乱世美神一李清照”筹划电 影拍摄脚本,展现宋词的豪放与婉约。【必备知识】1、人物生平及写作背景:自主阅读优化方案P6264页,掌握作者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电影分镜头脚本制作的7个要素:镜头编号、景别、对话(解说词、旁白)、音乐、音效和镜头长度。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一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一淡出谈入、切换、 叠化等。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把它写得更加具体、 形象。音乐:使用什么音乐,应标明起始位置。音响:也叫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 雨声、动物叫声等。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以秒为单位。【预习任务】任务一:以声动情一一设计朗读脚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感情基调) 要求:尝试朗读这两首词,并根据声声慢的朗读提示,为念奴娇赤壁怀古 设计朗诵脚本,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和两首词的不同风格,并根据评价量表 进行自我评价。【诵读指导】声声慢这首词多处用双声字和叠字,给人以凄恻之感。头三句宜一气 贯注,第四句"暖与"寒宜重读强调,上片结尾三句声调宜先扬后抑,"旧时宜重 读。下片第三句宜用升调,第五句"独自后稍顿。从“梧桐以下,语速稍缓,"黄 昏后稍顿,"点点滴滴宜重读。词中多用疑问的句式,但又不要求别人回答,因 而在诵读时要把这种孤寂自语的神情读出。朗读设计评价量表标准54321评价与反馈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感情基调任务二:以镜传情一一拍摄电影镜头(可拍特写或全景)宋之韵微纪录片要给这两首词分别拍摄一个10分钟的讲解视频,如果选 词中的一些意象放在其中,你会选哪些意象?请完成拍摄脚本的填写。表格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整合成一份小组学习成果表。各小组推选一 名代表用视频展台展示本组学习成果表。念奴娇镜头拍摄脚本k±L 口 锐节意象画面内容意象特征文本来源设计理由1故垒旧时军队营垒 的遗迹静静的 伫立在江边沧桑、厚重 历史的感慨声声慢镜头拍摄脚本镜号意象画面内容意象特征文本来源设计理由1淡酒【教学过程】活动一:诵读感悟,因声求气,想见其人寻找领诵人,诵读作品,感受两位词人风格的差异。(从节奏、押韵、响度 等方面初步体会两首词的风格差异。)篇目音韵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活动二:抓取意象,选景入画,创设背景宋之韵微纪录片要给这两首词分别拍摄一个10分钟的讲解视频,如果选词 中的一些意象放在其中,你会选哪些意象?请完成拍摄脚本的填写。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的意境分别是怎样的?念奴娇:声声慢:活动三:知人论世,体悟情感,描摹形象宋之韵微纪录片要给这两首词拍摄的视频选配一幅人物形象配图,请你 结合学案导学关于人物的介绍及文本内容完成人物形象(人物动作、表情、道具 等)的绘制。并依据课文说说你为何如此设计。人物动作表情道具人物内心课本依据设计理由苏轼李清照活动四:妙笔生花,画外有音,致敬文豪苏轼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难得的全才,最具 人格魅力的大师。李清照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是登峰造极的沧海 愁人;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他或她以及他们的作品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动和思考呢,请你穿越时空,为他 写一段真情告白,为专题片配上画外音(解说词)。(可结合前面我们了解学习到的诗人经历、词作内容、风格特点、艺术成就、 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解说)电影脚本设计评价量表评价角度层级三10-8 分层级二7-4分层级一3-0分景别设计景别设计所选景物 典型,想象合理,符 合意境特点景别设计所选景物 较典型,想象较合 理,较符合意境特点景别设计所选景物 不够典型,想象不合 理,不符合意境特点人物设计人物符合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对人物的 表情、动作、心理等 进行合理的想象人物比较符合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对人 物的表情、动作、心 理等进行较合理的 想象物符合作品中的人 物形象,对人物的表 情、动作、心理等想 象不合理画外音设计能准确传达词作内 容、艺术技巧,能展 现人物的文学成就、 精神风貌、社会影响 力较能准确传达词作 内容、艺术技巧,较 能展现人物的文学 成就、精神风貌、社 会影响力不能准确传达词作 内容、艺术技巧,能 展现人物的文学成 就、精神风貌、社会 影响力【拓展提升】本节课所学的这两首词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分析两首词 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结合学案“资料链接”部分的几首诗词 完成下表的填写。流派景物人物意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豪放婉约资料链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南宋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 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 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 盖使,纷驰鹫,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 填膺,有泪如倾。贺新郎宋张元干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 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 金缕。谢池春南宋,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 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 又成虚度。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 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 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 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 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 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 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 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 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 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 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 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 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 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 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 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 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 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 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 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 后失言。疝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 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 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 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 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 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 “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 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 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 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 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 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 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 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 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 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 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 得了一次蒸储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 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 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 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 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 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 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 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 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 152年吗?尽管 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 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 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 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 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 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 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 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 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 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 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 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 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 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 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 知相通的女性一一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 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 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 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 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 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 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 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 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 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 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 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 美神。(选自十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