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86334282
资源大小:17.5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青春激扬”突进与回望,自我与家国“五四”时期新诗鉴赏,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红烛为例教学目标:一、了解“五四”初期新诗“狂飙突进”特点、表现及原因。1 .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赏析意象、体会口吻,认识本诗对诗歌传统的突破, 体会本诗毁天灭地、创造新天地的自由与自信。2 .了解“五四”新诗运动,认识到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朗诵天狗以进一步理 解“五四”自我觉醒、狂躯突进的时代精神。二、体会新诗的“规范化”1.赏析红烛,理解意象,感受闻多借助传统诗歌规范新诗的实践,探究引入第二 人称的作用,体会诗歌情感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理解红烛燃烧自我、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感知“青春激扬”的单元主题1.发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关注时代与民族的共同主题,认识到青春应和时 代共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树立家国情怀。青春是发现自我、张扬自我、思考自我, 青春更是关注时代、关心家国、关心社会。一、导入诗人是最浪漫又最深沉的人,在诗歌的广袤大地上不断寻觅开拓,在新的田野上播和 期待收获不一样的花朵。立在地球边上写于1919年,红烛创作于1923年,它们分别代表了 “五四” 新诗运动前期和后期的风貌。本课我们要体会五四新诗的形式与情感。二、郭沫若-诗体解放,狂飙突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请生范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其他同学体会这首诗的特点。1 .提问:这首诗和中国传统诗歌截然不同,它有哪些特点明确:打破格律:不限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很宽松叹词“啊”、10个感叹号,帮助抒情,强化了情感,使诗歌充满力量。补充: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反发强调,赏析诗歌必须要赏析形象和口吻。口吻就是 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感叹词特别能能直接表现感情色彩,而感叹词中“啊”最能抒情的。这首短诗,用了 8个“啊”,两个连用,重复四次,情感倾泻而出,喷涌而来,和传统诗歌追求的含蓄缢藉 截然不同。2 .齐读诗歌,营造学习之“场”。(设计意图:用声音营造学习的“场”,用声音促进理解 诗歌。)传统诗歌受格律的限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要求,多采用间接抒情,表达含 蓄。而这首诗形式上自由,情感上汪洋恣肆。齐读诗歌,把这种自由、奔放的感觉读出来。1 .意象是体悟诗歌情感的钥匙。提问: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的特点。(设计意图:以意象为抓手,伸展到形容词、概念用词、视角、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学习 欣赏新诗的方法。)明确: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1)意象:雄壮、明亮意象:白云无限,海洋无边,洪涛滚滚,所选意象都有无边无尽、气势恢宏的特点。按常理,在天空中怒涌的往往是乌云,如果乌云压顶,天空就会阴沉,诗歌色调就会阴 暗,情绪会压抑。而本诗中是白云怒涌,瞬息万变,天空依旧明亮,呼应了 “晴景”的“晴”, 诗歌的色调变得明亮,情绪更昂扬。诗人写诗不依赖逻辑,诗歌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欣赏诗歌我们要调动的不是推理,恰恰 是跳出理性框架的自我情感。形容词:每个意象都用了形容词修饰。“无数的”“无限的”“全身的”这些形容词表示数量、 边际、范围上的无穷尽、无限制,给人壮阔无边的感受;“壮丽的”“滚滚的”给人以巨大 的力量、雄壮的气势。(2)语言:新鲜北冰洋、太平洋。古诗词中提到洋一般都用“海”:“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北冰洋、太平洋都是舶来词。(3)想象大胆:抒情主人公“我”时而仰视白云,时而俯视大洋,前一刻还在注视北 冰洋,后一秒乂似乎站在了到了太平洋上空,行动和视角自由,作者的想象十分大胆,天马 行空,无拘无束。小结:这首诗通过打破格律、强化口吻、雄壮明亮的意象、新鲜的语言,营造出展示出 雄奇、壮阔、瑰丽的氛围,展示出地球将被推倒的场景。2 .提问:诗句有“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结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思 考:毁坏什么,创造什么?(设计意图: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五四运动以来,爱国青年学生奋勇当先,.为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队。摧毁腐朽的旧社 会、旧文化,创造新社会、新文化。这就是“屈飙突诩”的五四精神。有志青年睁眼看世界,发现旧中国太落后了,方方面面亟待变革,文学领域也需要新的 血液。梁启超说:“中国诗界大革命,时候是快到了。”这就是“五四”新诗运动。“五四”新诗运动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代替格律胡适:“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诗该怎么作,就 怎么做。”谈新诗胡适:“作诗如作文”,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 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中国新诗迈出的第一步的标志就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代替格律。郭沫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他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 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二)天狗旦看狂人郭沫若的另一首诗歌天狗。提问: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每i句都以“我”开头,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借天狗自喻,展示了吞日月、吞宇宙的自信和疯狂;运用大最新词,如X光线、Energy:很血腥,吃我的肉,毁灭旧我、创造新我。诗歌顺应时代,诗歌反应时代,疯狂的时代,才有疯狂的诗歌。诗歌上,古典诗精美绝 伦,但在形式上已经走到了极致,开拓的空间非常有限;时代中,我们的民族迫切需要在屈 辱中立尊严,在落后中求进步,在走投无路中谋出路,正是在这样迫切的时代背景下,胡适、 梁实秋、郭沫若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古 典诗歌彻底决裂,创作新诗,张扬毁天灭地、舍我其谗的自我意识,吹响时代的号角 打破传统,张扬自我三、闻一多.诗体规范,回望传统这两首诗都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有划时代的价值。在经过了新诗革命狂飙突进的形式和 个性解放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诗人开始探索新诗的规范化。下面让我们来欣赏红烛朗诵视频。思考:作者歌咏红烛,实际是在歌咏怎样的精神。明确: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从题材上看,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借鉴了古诗的传统, 引子中更直接引用古诗。(一)人称与情感.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在传统的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就是诗人自己,物我无间,比如“粉 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诗人歌咏石灰其实是在自我剖白。红 烛一诗中加入了 “我”,称“红烛”为你,以第二人称对红烛提问。齐读这些含有问答的诗句:第1节“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2节“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 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第3节: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都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第7节:“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提问:诗歌中“我”的加入有什么意义呢?去掉“我”的问和答诗歌会缺少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会理解诗歌的方法一挖掘人称的作用,体会第二人称的加入,加深了“我”对红烛奉献精神的理解,从知晓却困惑到理解与认同,再到完全支持。)(1)第1节“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教师示范:一面歌咏红烛之红,一面问诗人的心可是红烛这样红,诗人是不是红烛?- 一不是红烛,这个提问拉开了诗人和红烛之间的距离,物我有别。1 .讨论:请分组讨论第2、3、6、7节,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回答,抒情主人公“我”得到了什么 启发呢?(2)第2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明确:只有点火燃烧才能燃烧灵魂,诗人不仅发问:红烛的价值为何要在燃烧自我、毁 灭自我中才能实现?存在就是为了烧成灰烬,诞生之日就注定了结局,这不可悲吗?抒情主 人公通过提问表达了困惑和不解。(3)第3节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明确:“不误”反复两次,一次比一次坚定,回答了第2节的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因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燃烧自我就是红烛生命的意义、存在的 价值。提问:燃烧自我,为的是谁呢?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明确:为了拯救世人。世人的现状:昏睡封闭,冷漠麻木。“梦”的特点是虚幻缥缈, 世人沉迷在虚幻的梦中,认不清残酷的现实。“烧沸世人的血”,揭示出世人普遍冷血、麻 木的现状。世人需要被拯救的是“灵魂”、思想、文化、精神,这不正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的 要旨吗?通过“我”的自问自答,红烛燃烧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形象呈现在眼前。(4)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明确:残风吹来,红烛无法尽情燃烧,她“流泪”是因为不能更好地奉献和牺牲,突出 了红烛渴望彻底奉献自我的牺牲精神。(5)第7节【齐读】第7节。“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明确:这一节,“泪”被“脂膏”取代,“伤心"被'慰藉"和“快乐”取代,“脂膏” 是养料,能培育出花儿和果子,红烛不再悲伤、不再凄凉,因为能为理想而牺牲是一种幸福。 3.小结:通过加入第二人称,抒情主人公对红烛燃烧的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呈现了螺旋式的上 升的变化:从困惑到理解,再到为不能彻底地燃烧而流泪,直到最后快乐幸福地燃烧。“我” 逐步隐退,红烛的形象逐渐凸显,最终重重疑问成为了一个坚定的I可答一一“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句诗与其是劝慰红烛,毋宁说是诗人坚定自己的信念。至此,“我”和红烛终 于合二为一。四、青春激扬家国使命1.比较:(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点,认识两首诗在近代新诗史上的特点、作用和沿革;找出共同点, 感受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理解单元主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在形式、抒情方法以及和传统诗歌的关系上有哪些 不同点。明确:形式上:立在长短不一,更为自由。红烛分节,以短句为主,较整齐,形成 建筑美;有时押韵,“出、误、突” “的、着、了”“心、因”。抒情上:立在直接奔放张扬,红烛含蓄蕴藉。和传统的关系:立在打破传统;红烛借鉴传统,运用经典意象“烛”,直接 引用经典作引子。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打破传统,张扬自我;红烛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是 回望传统,审视自我。(2)相同点站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年,郭沫若27岁红烛:1923年,闻一多24岁两首作品都创作于“五四”时期,作者都很年轻,都在诗歌中关心时代。郭沫若讴歌力, 摧毁旧事物无比坚定,情绪外放;闻一多赞美奉献,在疑惑中走向坚定,情绪沉郁。两人选 择的方式不一样,但不约而同地在诗歌中关心民族命运,关心国家未来,思考自我和时代的 关系,发现自我的价值。张扬自我,审视自我,奉献自我,成为大我,这就是“五四”青春, 也应该是我们的青春。青春激扬-自我与家国作业:我校将举办一场名为“激扬五四,热血青春”的晚会,团委将选送一个学生原创诗朗诵 的节目,请你为这个节目创作一首与符合主题、场合和身份的现代诗,并选择合适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