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13 桥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为小说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 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已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 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金色的鱼钩则通过人物的神态、 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另外本单元选编小说中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如桥一课,在一波三折戏剧式的情节和对山洪灾难的环境描写下老支书的形 象赫然挺立;穷人一课则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树立起人物形象。【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会写22个字,会写29个词语。阅读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2 .紧扣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3 .留意环境描写,能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口语表达1 .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2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书面表达1 .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2 .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13 桥【课前解析】关注故事情节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 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 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 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关注叙述特点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 “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一一老支书用自 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们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 下令“过窄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 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决的一句话“可以退 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过桥维持了秩序。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 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 小伙子。第四次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 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而老支书与小伙子的人物关系直至结尾老太太的祭奠才交 代清楚,让人顿悟: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危险面前,自己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 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群众,将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关注语言形式一是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 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迫之感。二是课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 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 “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 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 埋下了伏笔。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 界”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 已为人的光辉形象作了背景铺垫。三是小说的“留白”处很有意味,“党员”形 象如暗线贯穿全文。如,“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一 “望”中包含信任和 希望,联系上文的“拥戴”,即可联想出党支部书记平时在村民心中的为人与威 望。再如,“竟没人再喊",则可联想到村民们被老党员正义凛然的气势所感染 折服。又如,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为什么要“喊”? 则让读者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多角度的猜测。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 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人们却恍然大悟,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党 支部书记的儿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正因为他们都是“党员”!这虽让人 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 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3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4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3 .感受“山洪爆发”部分的环境描写及人们的慌乱。4 .厘清小说中的四次冲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 .教师出示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桥现代大桥的雄伟壮观。2 .教师导入: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 存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3 .板书课题:桥,学生齐读课题。4 、介绍小说(出示课件4)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字词1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 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朗读课文,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3)汇报交流预设:山洪爆发,老支书指挥群众从木桥撤离,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宝贵的 生命。(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紧跟课堂节 奏,把握小说内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 言表达和概括能力。)2 .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词语:狞笑 搀扶 祭奠 咆哮 惊慌 嗓 子拥戴沙哑呻吟废话吞没猛然蹿上来跌跌撞撞势不可当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咆、 哮、嗓、哑、呻”这几个字中口字旁的位置。(3)(出示课件8)重点指导“废”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 “发”不要写成“发”。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1 .(出示课件9)教师出示要求: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 了哪些情节。2 .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3 .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0)预设1:课文第16自然段展示的是“山洪暴发”的情节。预设2:课文第723自然段展示的是“组织撤离”的情节。预设3:课文第2427自然段展示的是“祭奠亲人”的情节。教师板书: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设计意图:引导学梳理小说情节,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 力。)五、学习“山洪暴发”部分1 .(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读1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村 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请画一画相关词 句并进行批注。2 .学生自由读“山洪暴发”部分,圈画相关内容,并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 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2)预设1:通过“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这些环 境描写,可以看出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预设2:通过“惊醒、翻身下床、踩进水里、惊慌地喊、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些动作描写,可以感受到人们 的毫无防备、害怕、慌乱。4.读一读(出示课件13)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第16自然段,感受形势危急。六、梳理围绕“桥”而产生的四次冲突1 .(出示课件14)教师提出问题: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 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2 .学生自由读全文,围绕“桥”梳理四次冲突,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5)预设1:村民们奔向的是一座窄窄的木桥。预设2:第68自然描写的是第一次情节冲突,村民慌不择路一一老汉如 山般站在桥前。预设3:第1013自然描写的是第二次情节冲突,个别人抱怨一一老汉坚 持原则。预设4:第15自然描写的是第三次情节冲突,一个党员小伙子排在前面一 一老汉揪出小伙子。预设5:第16、20自然描写的是第四次情节冲突,老汉与小伙子相互推让, 希望对方先过桥。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17)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问题:小说桥向我们展示了哪三个情节?学生回答:山洪暴发、组织撤离、祭奠亲人。二、学习“组织撤离”部分1 .感受老支书的形象(1)(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723自然段,思考, 在慌乱的情况下,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 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并小组合作探究老支书的 形象,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2)预设1: “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他不 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看出老支 书临危不乱、心系村民。教师板书:临危不乱预设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 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叹号,表现了老支书的镇定果断。教师板书:镇定果断预设3: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这句话体现了老 支书坚持党性原则。预设4:通过“拥戴、望”这两个词可以感受到老支书威信极高。(出示课件23)预设6:第15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冲上前、 揪出、吼道”这些词语体现了老支书的愤怒,可以看出他不徇私情。教师板书:不徇私情预设7: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 句话体现了老支书深爱儿子。2 .感受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1)(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要求: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些描 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5)预设1: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 苦地呻吟”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形势危急。预设2:面对危急形势,老支书两次“吼道”,第一次是站在党员的角度, 体现了他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第二次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3.读一读(出示课件2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723自然段内容:读老汉的话时,停顿要干脆,体现 老汉处理危机的果断。三、学习“祭奠亲人”部分1 . (1)(出示课件27)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2427自然段,小 说最后才点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些写有什么好处?(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预设: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2 .读一读(出示课件28)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427自然段内容:读最后两句时,语气沉重,语速 稍慢,两句间停顿要略长,声断意不断,体现悲痛和深深的敬意。四、感受人物形象,理解题目深意1 .感受人物形象(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问题: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形象?学生回答:临危不乱、心系村民、镇定果断、威信极高、坚持原则、不徇私 情、沉着无畏、深爱儿子2 .理解题目深意(出示课件30)教师提出问题:这篇小说以“桥”为题有怎样的深意?预设: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这是一座希望桥,一 座生命桥,一座责任桥。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2)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 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2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3)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6)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7)小练笔:洪水退去,获救的乡亲们又重建了一座新桥,乡亲们想立一块桥头 碑纪念老支书,请帮助乡亲们写一段碑词吧。【板书设计】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老支书临危不乱镇定果断 不徇私情【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在讲解小说时一定要紧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 环境。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本文分为“山洪暴发”“组织撤 离”“祭奠亲人”三个情节。我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三个情节展 开。在组织学习“山洪暴发”这一情节时,我围绕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 天灾及村民在灾难前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该情节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灾难突如其 来,形势危急;人物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人们的毫无防备及慌乱与害怕。就小说 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这一问题,厘清了小说的四次冲突。在组织学习“组织撤离”这一情节时,我主要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 态描写来让学生感受他临危不乱、镇定果断、坚持党性原则。围绕这一情节中的 环境描写及不同环境下的两次“吼”,从“党员”和“父亲”两个角度,感受老 支书的形象。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留给别 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组织学习“祭奠亲人”这一情节时,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小说最后才点名 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的妙处。最后,我让学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情感纽带,这是一座希望桥,一座生命桥,一座责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