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不会--从考试中重新审视教学.docx
学生为什么不会-从考试中重新审视教学组织了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很多老师郁郁寡欢,有的直接打 问我:看起来题目出得并不难,学生为什么不会?是啊,除了少 量有点难度的题目外,大多数题目都是基于课本的内容,学生为什么 还是不会呢?联系到最近朋友圈晒出的各种表情包,我意识每到这种复习季, 连续不断考试的时期,面对学生的成绩,不少老师都会提出类似的问 题:许多题我都讲了、练了不止一次,怎么熊孩子就是不会?仔细思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可否认存在主观因素:有些孩子天生 逻辑思维能力差,学起数学来就是要慢半拍,学不会某些内容是正常 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还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因为基础差,导 致他现在怎么学也学不会。除此之外,我们是否也要从教师身上找找原因?每到复习季,很多老师的工作模式就切换成了一种:考试、改卷、 讲评,再考试、改卷、讲评。当然,复习期间采用这种常规模式也未 尝不可,问题是,在一天天的轮回中,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据我所知,老师们的表现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多而杂乱。数学知识是有着清晰的体系和 层次的,重点难点也十清楚确,虽说“题海无边”,但针对每一知识 点的题目类型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无需做尽所有的题目,只需要找准 知识点,有目的有层次地组织不同类型的练习即可。但许多老师并非 如此,而是拿过试卷来就用。要知道试卷命题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命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加选择,可能会鱼目混珠。另外,从内容含量上看,一张试卷 往往会包含整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它是横向和宽泛的。对不同的学生 来说,存在的薄弱点会不同,这种一网兜的方式并不利于个体对知识 点的掌握。因此,在反反复复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做的,可能 大多是无意义的重复性劳作。二是教学的方式单一、无趣。复习本身就缺少新鲜感(学生面对 的是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再加上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做题、讲题这种 老套的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到了复习期间便觉了无生趣,对学习 的热情很快丧失。特别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学毕业,自身又到了身 体和心理的转型期,不去无事生非才怪。那么,应该如何防止这种现象,更有效地组织期末复习?我个人理解,对于复习内容的选择,要做到“少而精”。所谓少, 就是要减少重复性练习,减少无关紧要的练习;所谓精,一是要精选 习题,二是要精心组织练习。教师要在知识线索的引领下,精心选择 有代表性的题,组织有层次有目的的练习。不要贪多求全,而要做到 练一题会一题,让所有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及至到达练一题能打通某 一类题,这样才好。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首先理清知识线索,明了这一册教材的 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然后针对不同知识点,找到相对应的典型题目, 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与练习。这其实是比上新授课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情。因为它需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需要重新架构、整合与把握,它还需要从大量的练习题中挑选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题目来。没有 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再没有较好的专业态度, 怎么可能做到“少而精”?对于复习期间的教学方式,要做到灵活、机动。教师要改变“我 讲你听“这种旧的上课方式,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 方式。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可以让学生上台讲题,甚至可以让学 生出题考考大家。除此之外,将知识梳理成条块之后,还要尽量有所 提升。比方提升出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提升出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 想等等。要让学生通过复习,通过将知识打乱重理,看到蕴含在知识 中的新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乐趣。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前下大量的功夫,将看起来无趣的复习课上 得趣味横生。如此一来,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了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有了等待和陪伴他们的教师,哪里可能还总是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