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docx
-
资源ID:86373009
资源大小:80.6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docx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促使唐朝形式急转直下的是()黄巾起义B.玄武门之变C.陈桥兵变D.安史之乱2、唐太宗、武则天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治国举措的主要共同之处是()A.重用人才B.戒奢从简C.重视地方吏治D.虚心纳谏3、“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A.勤于政事B.善于纳谏C.节俭治国D.重视人才4、科举制的含义是()A.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B.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C.隋朝时开始创立D.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5、唐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以畜牧为主的吐蕃,开始学习农耕,这是发生在()A.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B,文成公主入藏后C.金城公主入藏后D.唐蕃会盟后6、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有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后人称他为“诗 圣”。他是()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7、据孟元老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可能 发生在()A.秦都咸阳B.隋都长安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 8、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L2.3.4.收复建康取得邸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9、唐蕃和亲是我国的一段历史佳话,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唐朝公主是A.金城公主B.王昭君C.西施D.文成公主“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0、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原俱丰实11、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12、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B.C.D.A.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13、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A. 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14、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朝15、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伏羲、女蜗 B.蚩尤、女蜗 C.炎帝、黄帝 D.尧、舜16、下图是某历史老师在学习宋朝民族关系时,画的民族政权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主要是()A.科技发达B.贸易繁荣C.政权并立D.民族统一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初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B. 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初期18、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 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D.郡县制的推广1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 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0、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 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A.黄帝B.舜C.禹D.启 2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22、“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A.隋炀芾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3、“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 o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A.回纥B.南诏C.靴精D.吐蕃24、“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唐太宗经常( )A.戒奢从简B.轻徭薄赋 C.虚心纳谏D.自我反思25、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旅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 烈。”他评价的是()A.杨坚B.李世民 C.武则天 D.赵匡胤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 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 有非常富裕的人。一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请回答:(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 影响?(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 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 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 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原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 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 子都朽断了。汉书-食货志译文(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 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3) 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4)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 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 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摘自中新网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 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 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 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 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 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摘编自北京日报(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 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2) 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3) 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D2、A3、D4、D5、B6、B7、D8、B9、D10、D11、C12、C13、B14、A15、C16、C17、D18、C19、D20、C21、A22、C23、D24、C25、D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2)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 了基础。(3)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 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 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2) 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3) 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 治。(4)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 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 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3、(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2)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