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5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
资源ID:86377762
资源大小:47.2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黄金卷05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5(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所谓民族的主体性,就是民族在延续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中心,它是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种性质的综合。而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则是民族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民 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 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 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 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 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 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 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被同化;而没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就 有可能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因为顽固不化而葬送民族的前途。“中体西用”是不对的。但它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亦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忧虑,即害怕在外来文化 的汹涌冲击下丧失了民族的自我。其实,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一个民族 文化的独立性并不在于保持旧“体”,而取决于民族的主体意识。有些“全盘西化”论者和“彻底摧毁与重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能力持悲观 态度,主张让外来文化来冲垮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主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无视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 看不到弘扬民族精神在文明再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西体中用”论者主张以西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其所注意的只是保持文化的民族形式。其实,民 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的民族外壳,更重要的是要将外来文化从体到用彻头彻尾地“中国化”。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 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 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 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电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 干不悔于剖心,然后思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婉婉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鹰忠贞之质, 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 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 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栗,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 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必 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生生,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 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会之文,依托芬季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 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选自“四部丛刊”羌辞卷一,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B.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C.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D.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歌是屈原根据远古民间祭神乐歌重新创作的一组祭歌,共包括十一篇。B. “故有危言以存国”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中的“危”含义相同。C. “膺忠贞之质”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膺”含义不同。D.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 慰,抒发郁结之情。B.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但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 原有损自身的清廉。C.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 且见解悖谬怪异。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菜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 了文学的怨刺功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2)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14 .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0. A 11. B 12. B13 . (1)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2)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 灭的文章。14 .破立结合: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以诗经国风讽喻 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楚国国君 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大雅”,是诗经的内容之一,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优游”和“婉顺”并列,且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以其君不智之故”中,“以之故”是“因为的缘 故”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看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解说正确。B.正直/危险。两句中的“危”含义不相同。句意: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寿命危险不会长久,早晨 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C.怀,怀抱/胸。两句中的“膺”含义不同。句意:怀有忠贞的品质/用手扰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D.解说正确。故选B。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让王安编纂了”错误,由原文”使淮南王安作”可知,应为淮南王刘安,不是王安;“改变了先前的定论“错 误,由原文“改易前疑”可知,不是先前的定论。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高”,以为高,赞赏;“玮”,珍视,赞美;“传”,使流传。(2) “所谓”,所说的;“匹”,匹敌;“垂”,流传;"刊' 更改。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 之行,俊彦之英也”可知,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由原文“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可知,以 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参考译文:屈原恪守忠义而遭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 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 之情充斥的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 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辍转传播。到孝武帝时期,弘扬教化,让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要旨就显著明白了。等到刘向勘校经书, 把它分为十六卷。孝堂皇帝即位,极力发扬学问和技能,而班固、贾逵由凭借自己的发现修改从前的疑问, 各自写了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又以壮为状,见解悖谬怪异,叙事不概 括精炼。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闻,考查旧章,集合经传,写作了十六卷章句。虽然不能深入研究其 中的精微深奥之处,然而文章的精髓要旨大概也能表现出来。况且作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拈牲 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腹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 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影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假装痴呆而不直言,国家 颠覆却不能扶持,有了危险而不能使之稳定,柔顺听从顺应主上,退却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愚昧的人所轻贱的。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 的本性,正直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的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 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 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 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的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 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况且诗经上说“呜呼 小子,未知威否。匪而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 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茏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 他吗?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 远大。屈原的言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不 模仿离骚的体式,效法它的规矩,取法其中的精要妙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 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题西岩(其一)刘汲人爱名与利, 人乐纷而竞, 所以西岩地, 虽看亦不爱, 欣然会于心, 有石极峭,我爱水与山。我乐静而闲。千古无人看。 虽赏亦不欢。 卜筑于其间。 有泉极清寒。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此乐为我设,信哉居之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作者一下笔,便开宗明义地宣告自己与一般世俗之人在人生价值观念上的不同。B.本诗前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七八句体现作者对那些热衷名利而无从感受自然美的人充满鄙视。C.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场中人的鄙弃、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最终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D.全诗语言质朴简练,风格清纯淡雅,亳无雕琢之痕及矫揉之态,表达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好恶。16 .金代后期的文学家李纯甫曾为西岩集作序,认为其诗“简而有理”,即认为本诗语言意蕴丰富,请以 尾句"乐''字为例简要分析。(6分)【答案】15. C16.“我爱水与山”写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描绘了西岩清新淡雅的景色,表达诗人乐于峭呱山石、 清寒泉水等醉人景色的情感。结庐于山清水秀之中,那“峭帆”的山石,“清寒”的泉水,无不与诗人的志操相合,抒发了其在自然的怀抱 中自得其乐的心情。乐手流觞与祓禊等民间风俗这种无官场、商场纷嚣的氛围,表现了他甘丁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 人生态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分析有误,作者只是抒发了对名利场中人的鄙弃以及最终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并 未体现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诗人一开始就揭示了自己以世俗之人不同的价值观,高呼自己“爱山水”,诗人“乐静而闲”,诗人结庐于西岩 处,醉心于峭叽、山石、清寒泉水,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幽静之景正与诗人的心境相合, 于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流觞与祓禊,终FI堪盘桓”,可以玩流觞的游戏,可以举行祓禊的民俗,还可以终FI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 方,一切都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 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 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3)我国神话中的“蛟”隐于深渊,能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蛟''的身影,如“【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短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施、弊、渊、幽壑、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外交媒体上连发13张外国纸币图片,引得网友纷纷点贽!这些纸币 上的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建造”。众所周知,各国发行的纸币上印的大多是在当地人心中具有 地位的人或物。“中国建造”能 “登”上多国纸币,足以印证这些中外合作的项目与成果在当地的良好声誉,可谓 。长期以来, 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与民生改善“插上翅膀”,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 强大“助推器”。“中国建造”坚持创新引领,为合作方发展“计长远”。在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合作项目 的时候,本着对各国负贡、对子孙后代负责,中方着眼长远,发展新技术优势,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 则和标准,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共同和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从巴基斯坦5卢比纸币上由中国承建的瓜达尔港到卡塔尔面额10里亚尔上的2022世界杯主体育场, 再到阿尔及利亚500第纳尔纸币上出现的由中国研制和发射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讯卫星越来越多的 “中国建造”被印在项目所在国纸币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开放发展理念, 也让每一个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上有语病,请将它改写成一个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4分)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种类,并分析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举足轻重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口碑载道)油然而生.本着对各国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中方着眼长远,发挥新技术优势,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 规则和标准。19 .比拟:以物拟物,“中国的帮助”赋予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雄健的“翅膀”,突出了中国对发展 中国家助力的强大,十分形象生动。比喻(暗喻):本体是“中国的帮助“,比喻词是“成为”,喻体为“助推 器”,写出了中国的帮助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化平淡为生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形容地位重要,可用“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只要举足移步,就会影响两边轻重。后形容有实 力,地位重要,能左右局势的发展。第二空,此处形容中外合作项目在当地有良好声誉,可用“有口皆碑”“交口称誉”“口碑载道”。有口皆碑:所 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称颂。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口碑载道:形 容到处都有人称颂。第三空,此处指这些“中国建造”被印在项目所在国纸币上,让华夏子孙不由得生出自豪感,可用“油然而生”。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本着”后缺中心词,可改为“本着的精神”;“发展优势''搭配不当,可改为“发挥优势”。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插上翅膀''运用了比拟手法,以物拟物,把“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当地经济腾 飞与民生改善说成“插上翅膀”,突出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助力的强大,十分形象生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呦推器,”运用比喻(暗喻)手法,把“中国的帮助”,比喻成“助推器”,“助推器” 的作用是起到强有力地推动作用,这个比喻写出了中国的帮助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化平淡为生 动。(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造成强对流天气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天气 晴好,太阳辐射强,©,此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在浮力作用 下上升。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o在水滴下降的过程中,如果 ,会继续被携升。如此反复,小水滴逐渐变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再也无力支撑其重量, 最终降落成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夏季雷雨的水滴像从天空撒下的豆粒,而春雨绵绵,如丝绸般的帘幕。 因为雨点大小主要是由空气的水汽含量和云中垂直运动的强烈程度决定而出现春夏雨量的不同。夏季,空 气中的水汽含量很丰富,而且地面温度较高,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所以夏季的雨点更大。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与时代共同奔跑,以奋斗逐梦圆梦,我们就没有什么河流不能跨越。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问各家吧!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6分)【答案】21. A22.近地面气温迅速升高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落下遇到高空气流【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义含义的能力。划线句中的“我们”,指作者以及读者。A. “我们”指作者以及读者。B.“我们”是“你们”之意,不包含刘老师。C. “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 “我们”指具有特殊身份的一个群体。故选A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处,根据前文“太阳辐射强”及后文中“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可知此处填写内容是地面气温升高, 可填:近地面气温迅速升高:第处,根据文中的“在水滴下降的过程中”和后文“小水滴逐渐变成大水滴”可知,中间填写的是水从气态到 液态的变化,可填: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落下;第处,根据后文“继续被携升”和“直至高空气流再也无力支撑其重量”可知,此处应填水滴遇到“高空气流” 的内容,可填:遇到高空气流。填写时也要注意字数的规定。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李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答案】例文:谨于思,果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可谓不谨,但孔子不赞成,为什么?思虑太多,过犹不及。世间事,繁杂且 多变,怎么可能等到万事周全才行动?所以说,事前思虑固不可少,但也要果于行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事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凭一时意气而草率行事,必然败事。南宋年间的开 禧北伐即是一例:韩傀胄为了立功,在没有详细分析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最终失败。本是爱国之壮举, 却落得鲁莽之恶名,可见,事前思虑,不得不谨。但是,也不能沉耽于思虑而裹足不前,毛主席曾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光阴如梭,形势逼人,怎能妄想等到万事俱备时再行动?想当初,日军全面侵华,怎么应对? 我们当然会思考,但是,当初的爱国志士更多地是果敢地去行动,在思考的同时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所 以我们看到川军出征,百团大战。我们可以有持久战的战略,但不能只持久地思考,不能怯懦于行动,毕 竟战争不等人。耽于瞻前顾后者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怯懦,一是私心重。勤奋、勇敢、无私的人从来是事 前深思,思定则行。南宋小朝廷,夭夭把迎二圣、收失地挂在嘴上,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光苟且于 江南不见行动,还无耻地打击主战派,什么原因?懒惰和怯懦兼而有之,更加上赵构还有贪恋皇位的私心。反观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凭着勤奋、勇敢、无私的态度,既谨于思考,又果于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 个辉煌的成就。看我国的航天工程的工作者们,他们行前有思,有谋划,有布局,每一步都谨慎推演;他 们也果于行动,一个个“嫦娥”飞月,一个个“天宫”升天,从简到繁,从无人到有人,不都是在行动中升起和 改进的吗?航天工程如此,大海勘探工程也是这样,扶贫工程也是这样。每一个庞大工程取得成功,都离 不开“谨于思,果于行作为新时代的有担当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会处理思与行的关系。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们要有人生规划; 面对自己的事业、祖国的发展大业,我们要有职业规划。但是,我们不能只绘蓝图不行动,不然,就成了 纸上谈兵的懒惰者、怯懦者。所以,有了规划,就去生活中践行吧,让实践检验它,在实践中调整它。思 定则行,边行边思,我们才能事业有成,不负家国。因此,记住孔子的教导吧,“再,斯可矣谨于思,思而有度:果于行,勤行不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出自论语。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 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 斯可矣”,是针对李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 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界断,“再思则行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 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 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 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 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 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 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 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 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 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 健。立意:1 .多思则多私,故不宜三思而行。2 .思不在多,在于得法。3 .思定则行。4 .鲁莽者多思,优柔者速行。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民族的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材料二: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与之相应,文艺评论也必然与国家、民族、地理、 文化、语言等要素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审美思维,从诗经 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构。因此,鉴赏中国文艺 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相互理解的基地上进行深度 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被全面引进、移植到国内,西方话语凭借其科学性与系统性 占据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格局。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一旦缺少了西方理论与话语,不少学 者、批评家几乎不会评价作品,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并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评论界一大 怪象。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学者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力裹挟下亦步亦趋,逐渐迷失于外来话语的自我滋 生与庞大体系中。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富于民族贵任感与前瞻意识的学者自觉地肩负起了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的使 命。20世纪90年代,杨义以中国文学的经脸和智慧为本,同时又参照西方叙事学理论,写作了具有现代中 国特色学理体系的中国叙事学,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首部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 张江发现新世纪之后的中国文论产生了 “失语”的焦虑,中国学者在面对本土作家的文艺作品时必须倚重 西方概念和范畴才能进行阐释,于是陆续发表强制阐释论等系列论文,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问题与 局限进行全面反思,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民族特色文艺理论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的 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既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又要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 理论,以中化西,兼容并蓄,以此为基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 体系。(摘编自龙其林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如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得以弘扬,那么就能够厘清 中西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B. “中体西川”“全盘西化川西体中用”三种思潮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的。C.西方文艺理论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更具话语权,这是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出 现套用西方理论现象的重要原因。D.部分学者在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过程中的努力与尝试,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主 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值得肯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但二者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B.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C.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对民族主体精神的高度自信才能够从容应对,恰当处理。D.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张之洞:“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 无害为圣人之徒也。”B.杜亚泉:“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 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C.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D.蔡元培:“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之方法,揭国粹 之真相。”备选:冯桂芬:“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当有出新意于西洋之外者,始则师而 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 1934年,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著名主张,请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领域“拿来主义”的认识。(4 分)【答案】1. A 2. D 3. D 4.首先提出鉴赏中国文艺作品应以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的观点。接着批驳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界用西方理论剪裁传统审美的怪象。然后运用例证,肯定部分学者在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最后总结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具体做法。5.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是对外来文化“拿来”的前提。 没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就不能"拿来“拿来”之后,自觉对本民族文化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融合再造,发挥其积极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能”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是“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 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必要条件,这里表述为充分条件。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错误,重建中国文艺 理论话语应当既有传承创新又有兼容借鉴,选项强调了人间词话的传统性,并不能得出其可以作为“范 例”的结论,因果关系不当。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 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A.张之洞的言论体现的是“中体西用”主张,是材料一明确反对的。B.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洋文明。C.陈独秀提倡革新除旧,全盘接受西方文明。D.人间词话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体现材料一观点。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因此,鉴赏中国文艺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 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展''提出观点:鉴赏中国文艺作品应以 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第二段“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被全面引进、移植到国内,西方话语凭借其科学性与系统 性占据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格局不少学者、批评家几乎不会评价作品,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 国人的审美曾经并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评论界一大怪象”,批驳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界用西方理论剪裁传统 审美的怪象。第三段“20世纪90年代,杨义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同时又参照西方叙事学理论,写作了具有现 代中国特色学理体系的中国叙事学,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首部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 力作。张江陆续发表强制阐释论等系列论文,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问题与局限进行全面反思, 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民族特色文艺理论意”,运用例证,肯定部分学者在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方面所做的 有益尝试。第四段“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既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又要批判借鉴”,总结 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具体做法。4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 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 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可知,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是对外来文化 “拿来”的前提。没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就不能“拿来由“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最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 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可知,“拿来”之后, 自觉对本民族文化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融合再造,发挥其积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断魂筑蔡楠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 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骑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健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 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 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 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而连我都记忆犹新。 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 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 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 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 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抻了。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 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 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 着他的一双调卷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软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 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 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 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抉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 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 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挈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 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 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 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顾俊逸的燕惜左手 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