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docx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我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 专业之一,通过两年的努力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报告 如下:一、本专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一)本专业项目建设基础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校品牌专业。2010年 该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骨干示范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工作,实践教学条件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现有级专业带头人一名、骨干教师一名,拥 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宽 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确保学生“零距离就业。多年来,学生及教师每年参加南通 市、江苏省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均有骄人的成绩。(二)本专业项目建设目标以建设国家示范学校和江苏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以“立足市场,依托行业 为指导思想,建立"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基地等手段, 把本专业建设成"全省领跑、全国一流”的品牌专业。L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新创优第一年度通过充分调研分析本市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 和建立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 次合作,成立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同行内知名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 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 式。第二年度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专业内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分层次 人才培养方案。2 .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第一年度,针对企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内容和教学实训要求,形成 基于基础文化、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企业生 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模块化、"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专业核心课六、本专业项目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两年的建设,更新了观念,助推了从学生向“德能兼备"职业人转化,增强了社会 影响力及服务能力,但是离一流专业还有距离,还需继续努力紧跟行业发展,及时修订调 整培养方向。师资培养长效化,多种途径强化校企合作,加大服务社会功能。L思想观念转变还需继续深化示范校建设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是一次极大的冲击,随着专业课程体系大幅度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动,并触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个别教师明里反映出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还将组织外出学习,继续深化思想观念转变。3 .教师服务企业能力需要保持提高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继续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力求与企 业要求合拍,仍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既有教师的原有基础,能力和 专业局限,也有思想,政策导向等因素,还有时间安排,个人意愿等实际。我们每学期派 一名教师脱产进企业研修,了解企业需求,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4 .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电子行业生产周期性波动较大,工厂生产运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教学育 人功能没有更好地发挥,使一体化教学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要广开门路,解决产品载体 问题,提高教学性工厂的使用率和教学效果。5 .专业项目建设过程需要进一步平衡发展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虽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推动,也取得了一 些成效,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将继续鼓励和引导教学改革。在建设过程中存 在着进度不平衡,个体成效有差异的问题,个别辐射专业模拟重点建设专业与相关专业的 实施方案,缺乏总体把握和深入研究,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出良策, 将辐射专业建设更好。程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二年度进一步推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强化宽基础、活模块 的办学模式,在原有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再增加1门专业核心课程及2门国家级精品课 程。6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第一年度,通过“双任双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 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通过培训、参与企业产品开 发和生产管理、课程建设、科技服务等措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尝试建设方 法。第二年度通过课题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大赛、教科研等平台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 素质。7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第一年度,依托本市行业和产业优势,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第二 年度在现有的企业合作基础之上,继续增加校企合作的规模,以满足工学交替学生实践的 要求。计划两年内建设一个能融专业技能教学、实习实训、技能等级鉴定和新技术培训等 方面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三)本专业项目建设完成情况概述两年来,建立了“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双任双进、校企 共建”模式加强专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再培养2名学科带头人,4名骨干 教师,一名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95%以上。以“立足市场, 依托行业为指导思想,企业、行业、学校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于2012年将本专业 建设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了本专业建设任务。二、本专业项目建设的做法及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工人的目标作为专业定位,引进电子行业的生 产、维修和管理标准,深化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 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综合素质的培 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 密结合。1 .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到本地相关电子技术骨干企业,深入到生产的一线,进行就业市场、 企业用工调研、企业专家访谈、毕业生座谈,探讨学习示范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职 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多次召开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会议。通过深入 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专业定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及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2 .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引进工程师到学校任职,指导学生的实训,让学生真正掌握企业一线的技能;把教师 派遣到电子企业一线作为技术骨干锻炼,让教师的业务水平紧跟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以 政府为主导,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基础,通过与企业、行业以及 同行学校的横向联系,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合作的、为本专业出谋划策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 会。3 .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双证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 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理论教学 应坚持基础理论以专业学习"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理论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既要突 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毕业时取得 计算机等级、电子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和一门自选专业技能等级四项技能合格证和毕业 证书,并具有企业生产实习的实际经验,努力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 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4 .实行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就业与升学要求针对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 块的办学模式,在第一、二年加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让 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实 行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另一部分学生继续加 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之适应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二)课程体系构建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 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力求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和工作任 务导向的课程内涵。坚持"以行业需求设课程,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 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基于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结构构建"模式化、"项目化的课 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将专业课与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整合,注重两者之间的内 在联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将职业道德课程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 学模块结合,使职业道德形成的具体化、标准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定能力标准、 开发教材、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指导生产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式使企业全面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 .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需求。开发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2门专业核心 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整机装配、PROTELDXP 等八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加大核心技能课程学时,其他课程紧密围绕核心技能课程设置, 对核心技能课程起铺垫或强化作用,突出核心技能课程的中心地位。将课程理论性较强, 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课程,淡化工作原理的分析,加强课程应用性和先进性。3 .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打造"项目化"教学为核心的"生态课堂,突出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个性 发展。探索四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工学结合课、社会实践课)联动的生态课堂 模式,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和校外 两方面的实训实习场所,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 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再现企业产品生产情景。4 .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索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不能停留在考试的表面上。采用灵活 的考试、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抛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创建以技能为核心、以过程为重 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应会与应知并重 的考核原则,做到专任教师考核、兼职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并尽可能采取现 场实际操作、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用课程设计或者独立完成一项与本课程有关的实践项 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相关实践教学 任务,还能承担相关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聘请一些电子行业既有丰富 实践经验又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教学、生产性实习、 技能培训与鉴定、顶岗实习指导。1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在现有的南通市级专业带头人的情况下,再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两名。通过教育教学 理论和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对专业带头人进行专门培养,每年安排其到企业实践不少于 两个月,安排到国内外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学习,进行教学理念培训、专业设计能力培训I、 课程设计能力培训,使其迅速成长。2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选拔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李先知、程训勇、王芳、朱凤4名 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通过研修、传帮带、企业锻炼以及协助专业带头人完成 教科研课题等形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 开发能力。3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级培训、技能大赛平台、企业实习和科技服务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快“双师型教 师队伍建设。两年内培养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练1名,专任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 95%0同时轮流选派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基于工作过程 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4 .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构建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高职院校教师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构建兼职教师管理 办法,制定兼职教师工作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企业技术人才。建成一支稳定的能适 应教学需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完成实训指导手册的修订工作,制定实训考核办 法和成绩评定标准;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如校企合 作办学协议、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等,以此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2 .建立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为了使专业课程更好地支撑岗位技能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企双方 共同在专业与实习操作岗位技能上下功夫。让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同时聘请 企业的行家里手走上学校的讲台,从而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工作, 放大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逐步形成职前职后培训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对他们的员工开展电子技 能、电工技能、电子CAD等项目的培训。3 .强化校企共建,实施订单式培养针对电子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电子企业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对相应专业班级 进行冠名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在基础知识、实训基地实际操 作等方面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岗位的要求与特点进行教学。在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增设企业生产的技能性课程,强化实训实习课程内容,并且由订单企业承 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增强学生对一线工作的认知度。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式的顶岗实 习,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对接,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4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电子产品生产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个能融专业技能教学、 实习实训、技能等级鉴定和新技术培训等方面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 专业实训基地。按照教学和实训深度融合的要求,做到"教、学、做在实训室融为一体; 按照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做到“集成、共享、开放的要求;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达到 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的要求。三、本专业项目建设的特色与创新(一)培养方案特色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专家的反复论证,对调研内容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形成具体的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的课程 体系,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双证融合,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 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能力目标, 形成三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 课程模块。新的培养方案基于广泛的企业调研,得出的学习领域来自于岗位的实际工作任 务,同时融入更多的企业标准,企业文化,学生零距离上岗得以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作为牵头学校进行制定,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二)专业教学层次化针对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 块的办学模式,在第一、二年加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让 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实 行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通过中职与高职的 衔接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核心课程精品化为了适应“项目化教学,自2011年以来,我校组织全省58家单位,开发以企业工作 “项目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率先开发了 8门国家级电子精品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电子 技术基础与技能、PROTELDXP,为向以实际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的转变打下深厚的 基础。(四)教学资源立体化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形成了纸质学习 资源、电子学习资源、网络教学互动三维一体的资源库。为了更好的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的需要,编写配套教材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整机装配、PROTELDXP已经正式出版使用。按照 理实一体化、项目化课程要求重点建设了七门课程的电子课件、视频教学资源、电子仿真 软件、考核习题库等电子资料。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作为本专业组长学校,联合全国十 多所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共建共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落产教结合网站 建设工作。电子专业网站建设,提供电子技术专业发展动态,同时为学生方便等级证书的 考核,提供网络化测评系统,可提供维修电工中级、高级、技师、模拟测试,资源库的成 立,将有力推进电子专业信息化资源建设。(五)校企合作深度化为了使专业课程更好地支撑岗位技能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企双方 共同在专业与实习操作岗位技能上下功夫。让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同时聘请 企业的行家里手走上学校的讲台,从而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针对电子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德彦机电、巨杰集团、奇佳电子等电子技术企业 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在基础 知识、实训基地实际操作等方面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岗位的要求与特点进行教学。学生通 过"实战演练式”的顶岗实习,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对接,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引企入校,与公司共建"校中厂”。建设一个能融专业技能教学、实习实训、技能等级 鉴定和新技术培训等方面于一体的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的高水平电子产品生产线实训 基地。按照教学和实训深度融合的要求,做到“教、学、做在实训室融为一体;按照国家 职业资格标准,达到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满足对外 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四、本专业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本专业建设项目共投入了资金1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0元,省级财政投入70 万元,行业投入20万元。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资金支出154.7万元,主 要用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进行的研讨、论证、评估、论证、鉴定等 所发生的会议费用、评估费用等;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进行的考察、调研、培训等工 作所需要的差旅费、交通费和培训费;搜集、购置资料所发生的费用等;聘请专家的补贴 等费用;进行软件开发、资源库建设、资料印刷、出版补助和宣传等费用。师资队伍培养 资金支出33.7万元,主要用于专业带头人学历、专业技术进修的培训费用;外聘实习指 导教师的工资;企业兼职教师讲座、指导等补贴;骨干教师外出考察费、培训费、差旅费、 交通费、培训费等;教师下厂锻炼所发生的费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77.8 万元,主要用于依托教育集团召开会议、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所进行的研 讨、会议等费用;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研讨、论证、实施等费用;加强与大型知 名企业的合作、增加优质订单企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等所发生的费用。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绩效考评" 的原则进行管理。项目组组长作为专项资金管理负责人,对本项目的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 程审批负责,将项目专项资金进行分解和细化,与相关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确定的控制金 额编制了详细的预算,报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五、本专业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与社会贡献(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为企业培养 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办公室,积极与周边企业开展技 术合作,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和社区各项服务工作。每年开展 300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企事业在职职工的岗位 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二)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辐射作用加入新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先后接待了十几家职教同行的考察参观和学习,并接 受了多家教育研究机构关注和调研,受到各地同行的好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获得了国家、省、市领导的肯定,并成为我省职业教育 典型案例在全省交流推广。真实生产岗位训练项目与专业课程有机对接,岗位能力和职业 素质培养落实在具体实训和考核全过程。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 学校的"学习性''与企业的“生产性''有机结合,体现了当代职业教育理念。(三)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两年来,开发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2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工技术 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整机装配、PROTELDXP等八门国 家级精品课程。作为本专业组长学校,联合全国八十多所中等专业学校组建国家电子技术 应用专业协作组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共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联合全国十多所 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共建共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落产教结合网站,建 设工作。(四)专业内涵得到大幅提升1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 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实行 “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任双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互利共赢,促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 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2 .专业示范作用进一步突出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将在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 程教学、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对外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通过江苏省品牌专 业验收。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典范, 努力把我校建设成服务本地区、长三角乃至全国电子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 地。3 .专业评价作用进一步增强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 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以能力 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社会需求评价专业的办学,动态适应国 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