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及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86386929
资源大小:44.71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及答案解析.docx
莆田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 语来运用,而是将它作为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极诣来赞许美的最高境界:美在 于“天然”,以“天然”为美。“然”者,“样子”也;“天然”者,“天的样子” 也。那么,“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天的样子”是生动,“天然”意味 着生动。“天”,是大化自然之总体,“天”时时处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生动活 泼。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正是譬喻性地指作品整体效果仿佛具有大化自然之“天” 那样的生动性。人们往往将“天然”与“出水芙蓉” “初发芙蓉”相提并论。盖“芙 蓉”,当其“出水” “初发”之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色也 青,其气也爽。其神也娇,一派盎然生机,一派郁勃生意。因而,以“出水芙蓉” “初 发芙蓉”与“天然”相提并论,显然是以“芙蓉”的“生”来为“天然”作注脚和展 示,这意味着,美学上的所谓“天然” “自然”,指的正是艺术世界里的生动性。第二,“天的样子”是有机统一的,“天然”意味着有机统一性。大化自然之“天”, 本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天、地、日、月、山、水、草、木等等,无不处于相互关联、 相互生发之中。古人在标举“天然”时,往往以“浑然” “混然”等与之相属,如王 若虚薄南诗话赘苏轼诗之“浑然天成”,包恢答傅当可论诗之所谓“混然天 成”。所谓“浑然” “混然”等等,都是指“天然”的作品所呈现的有机统一性。与 此相对应,我们看到,倡“天然”者,总是同时反对“拼凑”,避免“穿凿”。盖因 “拼凑”“穿凿”等,割裂了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失去了 “天然”, 即失去了有机统一性。第三,“天的样子”是自由,“天然”意味着自由。“天”, 谓事物的本然真性。古代文论中的“天然”,也正是指文学作品展现出对象世界的本 然真性,从而显示出“自由”。沈德潜说诗晔语赞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为“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等,其以“自”来强调顺D.在郛州任职时,滕元发将多年争讼未决的公田划为学田,缓解了学子粮食供给 不足的状况,学子作诗称颂。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4 分)(2)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4分)14 .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简要概 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绿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婺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蔚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绿:同“堞”。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16 .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陈情表中,李密借用典故向晋武帝表达自己尽孝之后必将尽忠的两句 是:“,"。(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求教者自己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 得茂盛,只是“, (3)占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 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八月,葡萄“著色”。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 “著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 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 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 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 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 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 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一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 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18 .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一我一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一一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王愿坚党费)D.哦,我忘了进来干什么了。海尔茂,给我一支雪茄烟一一要那种黑的哈瓦那。 (易卜生玩偶之家)(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脑中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 脑的“硬盘”。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得知它的容量。不过有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我 们把迄今为止所见、所闻、所感的全部信息()地装进大脑皮质,那么它在几分钟内 就会因为信息爆满而失去机能。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无法通过增加存储器来扩容。因 此,(1),人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0, 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是人胸 中的海马体。海马体也是节约体能的“财政大臣”。人脑大约会消耗人体总能量的20%左右, 即使其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重的2%。可见从每单位所需能耗来看,人脑是个() 的耗能大户。为了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消耗能量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如果一些非必 要信息也储存到了人脑里,(3)o如此一来,我们又可以把海马体看作是一个节能主义者。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记不住”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忘记了好不容易才 记住的信息,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因为相对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 记”。20.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上世纪初,西方权威学者下了 “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 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并据此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终于发现了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为我国甩掉“贫油”的帽子作出巨大贡献材料二:西方学者断言“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通过观察、分 析和研究,坚信搞这项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实现了杂 交水稻培育从理论设想到实现途径的突破,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新征程上,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挺膺担当?请结合材 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24. (3 分)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是对材料一“天然”的美学特征的概括整合,符合材料论述;B项出自材料一第四段,对如何守 护对象世界的“自由”的美学特征进行提取,符合材料论述;C项是错误项,“避免 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材料二中庄子关于“自然”的主张,并 非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之说的主张;同时,材料二最后一段也指出“人为的技巧 是不能废除的”,可见材料观点反对的是过多的经验与技巧的束缚,而不是“一切' 人为'” ;D项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二观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最后一段“画工”与“化工”的区别,原因分析正确。故选C。25. (3 分)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根据材 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A项美学意义上的“生动性”指的是作品如大化自然一般具有生机勃发与生动活泼,并非刻意描绘事物的“动作”,此处曲解文意;B项“高超的 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的艺术境界”有误,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的应是过多 的人为技巧,并非“高超的技艺”,此处对“雕饰”“雕琢”“工巧”等概念的理解 有误;D项“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有误,“天然”与“天趣”是 中国美学“天然”说与“天趣”说的最高追求,而非“美学”的最高追求,此处扩大 概念,不合逻辑:同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达到最高境界的充分 条件,此处推断逻辑不成立。故选C。26. (3 分)【解析】题目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A项“莲鹤方壶” 由莲、鹤、龙、虎等形象拼接而成,作品整体风格体现了 “错彩镂金”的繁复之美, 最不能体现“天趣”之美;B项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没有繁复的技巧,却活灵活现,具有“天趣”;C项作品造型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 十曲花瓣,贴近自然,清新脱俗,具有“天趣”之美:D项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 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充分了体现了 “天然”与“天趣”。故选A。27. (4 分)材料一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指出“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 性、自由性:材料三侧重论述“天趣”的形成与获得,主张保持自然,率意抒写, 反对过于雕琢。【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较两个文本内容侧重点的 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述中国传统美学“天然”说以天然为美 的主张,然后从“生动性” “有机统一性”“自由性”三个角度对“天然”的美学意 蕴展开分析,最后总结“美在天然” “以天然为美”的奥秘,可见材料侧重论述“天 然”的美学意蕴。材料二先指出古代美学理念中对“天趣”的追求,然后论述过于雕 琢对天趣的损害,追溯天趣形成的哲学根源,最后指出“天趣”的获得不排斥人工, 但推崇自然。可见材料二的论述侧重“天趣”的形成与获得的方法。28. (4 分)将稻香村修建在大观园中,失去了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 “自然之趣”。【解析】本题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置,要求考生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 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材料中的观点阐释具体问题。宝玉来到稻香村中,惊讶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首先,稻香村周围环绕着大观园的其它园林景观,“远不邻村,近不负郭”,破坏了 村落景观的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同时,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墙上皆 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 “桑、榆、槿、柘” “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等,拼凑 穿凿痕迹过重,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 “自然之趣”。29. (3 分)D【解析】D项“借助女孩子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所以D项不正确,是本题正选项。30. (3 分)A【解析】A项“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 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 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维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 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A项不正确,是本题正选项。31. (6 分)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 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 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 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 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 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 “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 “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32. (6 分)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轻轻砸、握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 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王安忆评论 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对应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赋予了美学的 意义”,对应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日常礼仪的细节中含有虔诚之心,让生活慢 下来,庄重起来,让色彩丰富一些,让人变得美好而自知,坚定平和有力量。在时间 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礼仪,让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领悟生活礼仪中的美学,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散发爱与美,是每个生命的最好 遇见。这是这道试题设题考查的意义所在。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三处日常生活中的“某 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说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即可得满分。33. (3 分)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设误点集中于两处,一为“视之” 前后,为“图上”前后。第一处:“按视”意为察看、视察,根据语境,是天子派遣王古视察救灾的情况,第一处当在“按视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C;第二处:“有诏”的主语为皇上,“褒美”的对象为滕公,应在“有诏”前断开。故D项为正选项。34. (3 分)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中,“井灶器用皆具”是说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具”意为“准备”, 而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意为“详尽、完全”,两个“具”的含义不同。故D项为正选项。35. (3 分)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决定留下不走”错,文中是萧林 牙看到杨兴公与滕公洒泪挥别才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 走了吗? ”并非杨兴公真的留下不走了。故B项为正选项。(1)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2)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 也会殃及你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的翻译。第(1)小题的得分点 有“短” “悉”两处,“短”意为“过失”,“悉”意为“全、都”,每译对一处给 1分,句意2分。第(2)小题的得分点有“且”“无以”两处,“且”意为“将要”,“无以”意为“没有用来,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14. (3 分)统筹抗灾资源;维护社会安定;预防次生灾害。【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可以先回溯原文, 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应的文本区间为:“自扬徙郭 民至如归。”再概括滕公的具体举措:储备粮食、抓捕大盗、了结百姓争夺公田的案 件、动员富民、预防瘟疫发生、安置灾民、维持秩序。最后分类归纳概括这些举措对 今天的启发意义:统筹抗灾资源;维护社会安定;预防次生灾害。15. (3 分)A【解析】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为王安石、杨万里,插秧歌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 上第二单元,为课内篇目。木末选自王安石诗集,为课外篇目。两诗内容均 涉及农事与劳动,通过群文阅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与教考衔接的考查理念。木 末一诗,描写了田野风光。首两句状写山与水,“木末”即树梢,“冉冉”迷离的 样子,“泠泠”写水声清越、水流清凉,山姿水态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整个意境清丽幽远而不乏生机,故A项关于意境“冷寂”特点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本题的正选项。木末描写了农事的繁忙和农作物的生长,其中以“白雪”喻蚕丝, 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十分形象贴切,再加上“绿”“青”,色彩尤显鲜明,更 物之性,现其“天然”,表明对事物本然真性的遵循和守护。与此同时,我们看到, 古人在倡导“天然”时,总是反对“雕饰” “雕琢” “工巧”等等。这是因为,所有 这一切,都是事物本然真性的异己力量,都是对本然真性的强加,都意味着本然真性 的伤残、扭曲、失落,意味着“天然”的被破坏,从而导致自由的丧失。综上所述,可见“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这就可以从根本 上揭开“美在天然” “以天然为美”的奥秘。(摘编自叶太平“美在天然”析)材料二:“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美学追求,“趣”有雅趣也有俗趣。这“趣”必须得自 天然见其天真才算最上一等,所以又有“天趣”之说。“天趣”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诗 论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天趣者,自然之趣也。”天趣就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越 是自然的就越有天趣,而过分的雕琢是天趣的障碍。元人方回杂书将李商隐与李 白对比,说:“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纂组是一个比喻,指过分花哨的编织, 也就是加工过甚,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丧失天趣。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谢灵运登 永嘉绿嶂山诗曰:“此诗过于雕镂,渐失天趣。”他的意思也是反对过于雕琢。天趣的形成强调自然得之,追溯其根源和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有关。自然是中国 道家哲学的真谛,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家所谓“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自然”与“人为” 的关系。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返朴任真,而庄子对天人之辩论述得最 为明确。庄子天地曰:“无为为之之为天。”他认为自然的状态是最圆满的, 而一切“人为”都是有害的,主张保持自然的状态。当然,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如果完全排除了人为,也就排除了文 艺创作。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但是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如果不能从技巧、经验 中解放出来,它们便会成为束缚,束缚创作者的天性,使之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也 就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前人讲“化工”与“画工”的不同,就在于,化工,是 自然之工,县有天趣,而“画工”只有人为的技巧,没有天趣。总之,“天趣”之得, 固然不排斥人工的技巧,但更推崇自然天真。(摘编自袁行需天趣一一中国诗学的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见工致凝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故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插秧歌选取 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 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富有生活情趣,故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两诗虽然 都写农事,但在语言风格上明显不同。木末虽为绝句,却二二句两两对仗,同时 运用“冉冉” “泠泠”叠词,使全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插秧歌 则采用民歌的手法,通篇运用口语,浅白质朴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故D项 的表述也是正确的。16. (6 分)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杨诗重在表达对农 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解析】两诗都写农事与劳动的场景,王安石把蚕丝比作“白雪"把成熟的稻麦比作“黄 云”,凸显出农家劳动成果之美,杨万里则连用“抛” “接” “拔”“插”等动词以 及“兜装”“甲,等喻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封建士大夫们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 赞美。这是两诗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木末三、四句在场景描写 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成白雪”“割尽黄云”为诗人看到眼前“桑重绿”“稻 正青”一派田野风光、满目葱茏后的想象之景。彼时家家户户正为缥丝、收割而忙里 忙外,表达了诗人对既有收成的喜悦,而此时鲜绿的桑叶重新挂满枝头,稻苗正在田 野里茁壮成长,诗人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之情跃然纸上。至于插秧歌对农家的感情 则更为复杂,既表达了对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又饱含着对他们辛苦 劳作的怜悯与体恤,这从全诗均可看出。17. (6 分)(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示例一: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示例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示例四: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审题题眼:(1) “用典” “尽孝之后尽忠”;(2) “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只是";(3) “美人”。注意 易混易错字的正确写法,如“陨” “致”等。18. (4 分)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体悟具体语境中指称语的表达效 果的能力。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但是喷波尔多液是 果农的劳动,却不用“他们”指称果农,而是用“我们”,这值得品味。这里的“我 们”指作者和果农,他想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一名果农,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 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因为“葡萄是吃的”,喷波尔多液是保护它。19. (3 分)C【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需要考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文中 的破折号表解释:A项表停顿,说话断断续续;B项表转折;C项表解释:D项表补充说明。所以C项用法和原文的相同,为正选项。20. (3 分)示例:不遗巨细不折不扣耿耿于怀【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成语的积累情况以及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成语的 能力。答案可能不止一个。第一处可填入“不遗巨细”,“不遗巨细”意思是指连极 细小处也不放过。这里用来形容“迄今为止所见、所闻、所感的全部信息”是贴切的。第二处 可填入“不折不扣”,“不折不扣”是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人脑的质 量不到人体总质量表达为忘记而产生的烦恼情绪是恰当的。21. (6 分)示例: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只有被人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这就是对能量的浪费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 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材料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语 句。处要补出恰当的语句,需要结合“因此”之前和这一空缺之后的文字来判断。“因此”之前的文字说人脑的存储空间有限,空缺之后的文字说人脑如何运用这有限的存储空间。此处补上分类的“目的,可以将上下文很好衔接。处补写内容是信息被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的条件,因为后文有“才”字提示了这一点,另外结合 上下文可以看出只有被人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处横线在第二段,第二段写人 脑的能量管理° “而如果一些非必要信息也储存到了人脑里”的“而”字告诉考生, 这里的内容和“为了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消耗能量也是理所应当的”构成 转折一一存储非必要信息是能量的浪费。22. (4 分)人脑大约会消耗人体总能量的20%,虽然其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重的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大 约会消耗人体总能耗的20%左右”,“大约”是表约数,与“20%左右”不匹配, 可以去掉“左右”;第二处,“即使”表假设的让步,而人脑的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 重的2%是客观事实,所以应改用“虽然”。23. (60分)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标道。(-)命题立意科能据流起来我的进常行进动在国家的进步。本题以本四光打破“中国贫浦论”、 农隆U平开创水稻研究新记为材料设置情境,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老一辈科学家 的创举中汲取行动智慧与精神力量,把握和思考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挺膺担当,为在新 征程上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材料解读本次作文试题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24. 材料(1)材料一 “西方权威学者下了 “中国贫油”的结论”,点明李四光组织开展石油地质工作的背景,也提示李四光的研究工作必须挑战西方的既有结论,具有开创 性:”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强调李四光在工 作开展之初,进行理论的创建,这种理论创建为颠覆西方“中国贫油论”奠定坚实基 础;“据此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据此”指出李四光的实践探索工作是在理论 的指导下进行的,点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是创新产生的有力保障;“终于发现 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终于”强调中国的石油地质工作历经了艰苦卓绝的 努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2)材料二“西方学者断言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匕“断言”指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进行的背景;“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坚信搞这 项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强调科学的道路上,坚定信念,不断求真,才能不断接近 真理,实现创造;“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强调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是对 西方权威论断的质疑与挑战:”实现了杂交水稻培育从理论设想到实现途径的突破, 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指出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的先后关系,同时强调将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开创新领域新赛道。2 ,定任务从写作引导语来看,题目突出了写作背景与具体任务。“新征程上,需要开辟发 展新领域新赛道”设置写作的具体情境,是考生写作具体背景;“广大青年应该如何 挺膺担当? ”强调了写作主体与具体任务,即以青年的视角思考如何为新征程上开辟 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做出自己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写作时不 能脱离材料的内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考生表达个人体验,抒写自己的 认识与思考。3 .明要求写作要求依然是常规要求,写作时应有文体意识。(三)立意分析(1)从整体上看,两则材料主旨相似,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老一辈科学家对西方权威论断发出质疑与挑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不断求真,攻艰克难,最终 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从材料可以得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具备五个条件:质疑挑战权威; 深耕理论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坚定科学信念;勇于攻坚克难。写作时,考生 需要紧扣任务情境与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思考新征程上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践 条件,可以着重论述一元条件,也可以展开辩证思考,论述二元或多元条件之间关系。 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条件与目的关联性,避免脱离情境泛泛而谈。(2)参考立意:深耕理论,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立足实践,在创新道路上积极探索敢于挑战,超越权威,实现创新发展勇于创新,为时代发展注入新动力攻克发展瓶颈,实现创新发展理论联系实践,实现时代创新发展无惧质疑,坚定信念,探索创新发展敢于设想,深入钻研,实现创新发展(四)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略附:【参考译文】滕公名甫,字元发。滕公在馆阁任职期间,未曾到宰相府上拜谒,所以宰相不高 兴,(滕公)十年都未升迁。后来被神宗赏识,担任谏官,知无不言。然而当御史中 丞王陶控告宰相不在朝会时领班是专横跋扈,神宗就这件事问滕公的意见时,滕公说: “宰相固然有罪,但是把这说成是跋扈,那我以为是王陶欺瞒陛下陷害别人。”滕公 受命担任馆伴契丹使,以前担任此职的人不称职,使者议论神塔子的事,反反复复定 不下来。这一年,契丹国派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访,朝廷为此感到忧虑。滕公见到杨 兴公,敞开胸怀和他交谈,他询问杨兴公的家世及其父辈祖辈的事,十分详尽。杨兴 公又惊又喜,不再提起去年的事。将要离开时,他在马上与滕公洒泪告别。萧林牙对 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 ”皇上听到这件事很高兴。 滕公上殿奏事,皇帝叹息说:“我本想提拔你做宰相,可你一个多月没有上殿进对, 而大臣们极力推荐任用唐介。“滕公说:“我只遗憾没有办法以死来报答陛下的知遇 之恩,我哪里会贪图官位。”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 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滕公叩头说:“陛下对我毫不怀疑, 我对陛下无愧于心,这就够了。”调任定州。准许入朝觐见,滕公极力论述新法的害 处。他说:“我开始只是猜测新法不可行。如今担任郡守,亲眼见到新法对百姓的危 害。”详尽地奏报新法危害百姓的情况。滕公从扬州调任郛州。正赶上灾年,他请求 朝廷调拨淮南米二十万石作为储备。郛州有大盗若干人,滕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落脚 点,派遣官吏乘其不备拘捕,将他们全部抓获,迅速得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不知从哪 儿捕获的。郡中学生的食物供给不足,而有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二十年都没了结,滕 公说:“学生缺乏食物,却要用这些良田来满足刁民的私利吗! ”于是请示把这些地 充为学田。该争讼于是随之了结了。有个学生写了新田诗来赘美这件事。当时淮 南、京东都在闹大饥荒,唯独滕公有预先请求调拨的粮米作储备,他召集城中富裕的 百姓和他们约定说:“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 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我找到城外一块废弃的营地,想盖些棚屋来安置他们。” 富民们说:“行。”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棚屋,一晚上就完成了。灾民到后,按次序 给他们分配房屋,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用军队的纪律管束他们,年少 者做饭,壮年人砍柴,妇女们打水,年老的休息,灾民到了这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 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看到这里棚屋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 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这次救灾,救活了大约 五万人。A.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指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然真性,呈现 出大化自然的美学特征。B.艺术创作时不事雕琢,意在使艺术作品的本然真性不因加工过甚而受破坏,避 免其“自由”的丧失。C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 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D. “画工”之所以不如“化工”,是因为创作者的天性受到过多经验和技巧的束 缚,使作品失去了 “天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创作中,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 物的生机与动作。B,高超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之境,反会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破坏 作品的“天然”之美。C.追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可以为中国美学理论 的建构提供依据。D. “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就能达到这一境界。3 .下列艺术作品中,最不能体现追求“天然”与“天趣”美学主张的一项是(3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崇尚自然的美学主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 括。(4分)5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落成,宝玉随贾政一行游园,一路品赏题咏。经 潇湘馆来到稻香村,宝玉评价稻香村不合“自然之理”,缺少“自然之趣”,算不得 “天然”。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宝玉评价的理解。(4分)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 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 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 椽辘铲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 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 大观。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 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 宣.”(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凤仙花 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 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 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 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 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 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仁,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 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 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 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 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 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 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 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 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 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维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 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 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 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掘掘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撼。是要撼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摆出你的手印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