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重点知识总结).docx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 .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2 .我们可以通过近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条件。在实验中只能改变 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3 .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两组进行比照,通过对结果的比拟分析,来探究各种 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是为了防止实验中 偶然现象的发生。4 .在实验中,观察到有土壤的玻璃皿粒的绿豆种子发芽,无土壤的玻璃皿里 的绿豆种子发芽,那么能验证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第2课比拟种子发芽实验1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2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1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并 释放氧气。2 .绿豆苗的根部吸水,根会朝着有水的一侧生长。3 .绿豆苗的生在需要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空气和土壤。4 .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自身会做出调整,努力去适应环境的 改变。物体的温度下降,低温物体的温度上升,直至两个物体温度相同。2 .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后,试管中的凉水从烧杯中的热水吸收热量,温度 上升,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下降,最后两者的温度相同后,温度同时下降, 变为和周围环境温度相同。3 .生活中可以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来感知温度。感温粉末遇热颜色变 浅,可以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局部传递到另一部 分,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热传递是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 的过程。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金属条和金属圆片 中,热的传递方式都是热传导。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1 .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热对 流。热在液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2 .在烧杯底部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3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这种冷热空气的相对流动会使整个空间的 温度全部变得相同。第6课哪个传热快1 .不同的材料传热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热快,塑料和木头材料传热慢。2 .像金属这样的导热性能好的物质叫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的导热 性能差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3 .一般来说,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金属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 铝。4 .电饭煲的内胆、炒菜的锅等需要有很强的传热本领,因此大多用金属材料 制造;而锅铲、汤勺、漏勺、锅把手等都用塑料、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制 造的,以免烫伤手。第7课 做个保温杯L不锈钢杯里的水凉得最快,这是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 也快;陶瓷杯里的水凉得慢,这是因为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 热也慢。5 .制作保温杯的设计方案:自制保温杯可采用双层结构。内胆和外壳可以采 用玻璃、陶瓷等不良导体。填充材料可以采用泡沫塑料、棉质物、羽绒等 保温材料。6 .保温杯只能起到尽量减慢热传递的作用,不能防止热传递。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7课,完成课程标准的 学段目标为: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 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落在引导学 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 进行有依据的设计实践制作活动,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效果。本课教材由四个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一一聚焦,在绿豆圃里,绿豆苗和它周 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还存在怎样的关系。第 二局部一一探索,通过观察和分析绿豆苗和周围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且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第 三局部一一研讨,思考制作生态瓶需要的材料、设计理由、考前须知及制作 步骤等。第四局部一一拓展,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展开对 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 感性认识,但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具体表达:1.大局部学生 不清楚泥鳏;、田螺、小鱼吃什么;2.局部学生能考虑到植物和动物数量需要 到达平衡,但对具体数量有争议;3.局部学生考虑到生物的数量还与生物的 生长周期、繁殖周期、食物数量等有关系,但对这方面认识不够全面。在 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制订计划、交流论证、完善计划、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叫作生态系统。2 .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1 .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做到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 瓶。1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 以此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难点: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通过论证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 观察记录反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不干胶和设计图。班级材料选购:水葫芦、金鱼藻、黑藻、小鲤鱼、泥纵、田螺、小龙虾、大鲫鱼、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捞鱼网、大塑料瓶。【教学过程】、聚焦一一探讨生物间依存关系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绿豆苗周围有哪些生物以及绿豆苗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的食物关系。除了食 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2.小结:动物死后给植物提供肥料,蚯蚓给绿豆苗松土,绿豆苗给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氧气。我们把绿豆苗和这些生物统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设计意图:出示学生一直在跟踪观察的绿豆图片,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延续性。通过回顾绿豆苗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探讨生物间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群落概念,起到聚焦的 作用。二、探索建构生态系统概念(一)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条件.绿豆苗周围有哪些非生物?这些非生物与植物、动物有什么联系? 预设:非生物为动植物提供氧气、水、阳光等生存条件。1 .播放视频:动植物改变岩石模样,改变空气中的气体组成成分。2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形成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图。3 .小结:生物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 体,我们叫作生态系统。4 .提问:你觉得怎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能够使里面的生物和谐共生呢? 追问:改变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预设:应考虑环境、空间、资源因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5 .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像绿豆圃这样的生态系统?预设:海洋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 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 系,在讨论中,学生自然形成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帮 助学生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为 下面设计制作成功的生态瓶做了铺垫。(二)设计生态瓶L我们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制作一个生态瓶。我们的目标是:生态瓶里的生物 能一直和谐共生。提供的材料有小鲤鱼、泥鳏:、小龙虾、大鲫鱼、田螺、 黑藻、金鱼藻、水葫芦、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6 .小组讨论:(1)生态瓶中放什么?放多少?(2)在设计时要思考我们小组为什么这么放。(3)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7 .观看设计指导视频,小组讨论设计。(时间:8分钟)设计意图:教师先提出生态瓶的设计要求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基于生 物生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设计生态瓶。在讨论设计环节,给学生提 供动物吃什么、动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繁殖等资料,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有 效依据。生态瓶设计图中所用材料采用的是不干胶贴纸(大小比例与实际 类似),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生态瓶的效率。三、探讨一一基于论证,完善设计图.选择一个小组,集体汇报设计图。汇报的顺序:(1)准备放什么生物?数量是多少?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2)设计的理由是什么?(3)制作时需要注意什么?1 .引导其他学生提问和论证,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句式: 我赞同我想补充我的观点是因为 我反对因为我不明白你的观点你能详细地说一下吗? 对于这个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学生的论证过程和问题。(1)提问: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回答:选择池塘水,因为池塘水中有微生物,可以供给泥鳏;、田螺食物。(2)提问: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种类?为什么?回答:在有限的空间,考虑个体小、行动慢的动物。水葫芦繁殖很快,会 遮挡阳光,金鱼藻在弱光下不适合生存。大鲫鱼耗氧量、食量都太大,不 适合养大鲫鱼。小龙虾会把所有的生物吃完,而鱼、泥纵还来不及繁殖。(3)提问:生态瓶中水量是多少?各生物数量是多少?回答:课后通过设计比照实验来验证。 .学生基于以上论证,修正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先修改设计表格,对设 计图中不要的生物可以用x贴纸。设计意图:'生态瓶中放什么,放多少? ,旨在引领学生从对生态系统的理 论认识延伸到空间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为什么这么放? ,旨在引领学生对 设计细节进行反思,使设计符合生物对环境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强化对 生态系统的认识。通过全班研讨论证,学生对照自己的设计标准查找自己 的生态瓶设计的缺乏并修改,完成科学概念螺旋式建构的过程。四、实践一一制作生态瓶L师生交流:生态瓶设计完成,你们打算按照什么顺序完成生态系统的建设? 并说说理由。预设:先做好非生物环境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生存需要,再放提供 食物和氧气的植物,最后放动物。2 .确定制作步骤,ppt出示制作步骤。3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填写标签贴在生态瓶上。4 .提问:生态瓶已经做完,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5 .师生讨论: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1)观察记录哪些方面?(2)生态瓶要放在哪里?6 .出示观察记录单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建设顺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以 及非生物起到的作用。准备充分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能根据设 计图在课堂上完成制作。在作品上粘贴标签并展示,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也方便后期记录。最后通过讨论明确放置的位置、观察内容、观察人员以 及观察的考前须知。【作业】.很多同学对于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还有一些争议,建议同学改变生态瓶里 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展开比照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教师 也做比照实验,放在教室里,供学生观察)1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把观察记录的内容写成观察日记。设计意图:在论证设计方案环节,学生对于生物的数量有争议。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比照实验,动手实验来解决疑惑。通过书写观察日记, 帮助提升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5 .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环境。6 .植物的生长器官受单方向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现象称为向光性。第4课、蚯蚓的选择.蚯蚓适宜生活在黑邕加湿的环境中。1 .反复屡次实验,可以防止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 准确、更有说服力。2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 适应环境的生存技巧。第5课当环境改变了L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对 湿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每年春季,丹顶鹤会离开越冬的地方迁往东北的 繁殖地。2 .麻雀的脂肪和毛量在冬天会变多,以抵御寒冷。3 .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 毛量变多;夏季体毛为灰色,腹面颜色较浅,毛量变多。4 .雷鸟羽毛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为白色,与雪地一致;春夏为 有横斑的灰褐色,以配合冰原地区的植被颜色。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的。2 .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动 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3 .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 叫做食物链。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谨吃的关系,箭头指向捕 食者。4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置,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 的食物的叫消费者。5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6 .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7 .绿豆苗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又为周围的生物提供了食物。第7课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 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 系统。1 .制作生态瓶的材料要透明,保证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放入的植物可 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养料;动物粪便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桶底的淤泥 还可以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2 .生态瓶里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平衡 和谐地生存下去。3 .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要控制放入生物的数量, 不能太多;要考虑放入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放入的水草应为 小于等动物爱食用的种类。4 .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种类都不能随意改变。一旦发生改变, 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改变。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1课船的历史1 .船的开展:舟筏时代一帆船时代一蒸汽时代一机械时代.船是能航行或停泊在水中的交通工具。2 .独木舟保持稳定不侧翻的方法(1)船体两侧要厚薄均匀。(2)船的边缘 高度要一致。(3)装载物体时要保持平衡。3 .用相同质量的垫圈拉动两艘相同形状的小船时,尖形船首的小船在水中行驶得快,因此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古人发现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最早的独木舟就是人们利用可以漂浮的树干造出来的。但是,独木舟在水中不够稳定,装载的货物也有限。1 .竹筏(或木排)的底部比独木舟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弥补了独 木舟的局部缺乏。2 .竹筏和木排存在货物容易遢水的问题,可以给竹筏或木排包裹一层防水膜等材料。3 .摇橹木船和宝船解决了防水问题,稳定性好,而且出现了“摇橹”“风帆等 动力系统,宝船的载重量非常大。第3课用沉的材料造船.把小船往水中压时,手能感觉到水对船有一个向上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 为浮力。1 .橡皮泥和铝箔是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 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2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钢铁也能造船。钢铁制造的船不但坚固,而且载重.让橡皮泥和铝箔船更稳定的方法:橡皮泥要捏得厚薄均匀。船的边缘要高 度一致,尽可能增大底部的面积。3 .船在行驶中,稳定十分重要,不然就会发生侧翻,造成事故。4 .渡船是航行于江河,湖泊,海峡及岛屿之间的运输船,主要用于运载旅客, 货物,车辆等。船的底部特别宽阔,稳定性好。5 .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小船,稳定性大大提高,甲板面积较大, 常用做内河或沿海客船、渡船、工程船等。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1 .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结构、重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相 同质量、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也越大。2 .提高船的载重量的方法:(1)减轻船身的质量,用更轻的材料。(2)增大 船身的体积,尝试不同的形状,尽量增大船排开的水量。3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水量,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船的载重 量就越大。4 .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也就影响了载重量,我们可以把船分隔成 几个船舱,这样会增加船的稳定性。第5课给船装上动力1 .最早的船靠人力行驶,随着船的体积越来越大,船的动力从人力逐渐过渡 到自然界的力量和机械动力O.给小船装上风帆,利用风扇吹风使小船行驶。通过实验发现靠风帆行驶的小船无法自行持续行驶。2 .给小船装上风力推进装置:在船尾装上带风轮的小马达,电池安装在小船 前段,保持船体平衡。闭合开关,让小船自己行驶起来。注意不要让电池 进水。3 .给小船装上蒸汽推进装置:在小船中部稍靠后的位置安装金属管,管内注 满水,蜡烛置于金属管下正中间位置,小船放入水中后再点火,让它自己 行驶起来。4 .船舵是船行驶的主要装置,用来操纵和控制船的方向。船舵位于水下,安 装在船尾或船尾以下。5 .潜艇是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 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小船的制作需要考虑船的大小、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 系统等因素。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1课地球一宇宙的奇迹1.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O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1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1000千米,海洋平 均深度约为4千米;大陆地壳厚度约为均T8千米,大洋地壳厚度约为211 千米。2 .地球为生命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大量的氧气、液态水、 稳定的气候。3 .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 等多种资源。4 .据统计,目前所知道的海洋生物有21万多种,期中海洋植物约1万种, 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主要吸收者之一。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1 .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效应异常引起的,导致全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持续 升高。2 .全球变暖会使两极冰川加速融化,极地冰山出现龟裂,进而导致北极熊、 企鹅等生物的栖息地减少;全球海平面上升,侵蚀沿海陆地,引起海水沿 河道倒灌。3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乱砍滥伐、城市过度扩张、工业污染。 第3课珍惜水资源.地球外表有71%的面积被海水覆盖,然而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5%, 生态系统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流、湖泊、以及局部地下 水。1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水平的26%,目前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约四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2 .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水被污染;我国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匀。3 .通过调查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节约用 水。4 .正在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水污染防治;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 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5 .节水计划:淋浴,控制洗浴时间,防止水龙头跑水;盆节水洗菜。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回收利用资源。1 .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第5课合理利用能用1 .地球上的石油储量的有限的,将在几十年后枯竭。2 .使用的电能大局部是由煤燃烧发电取得的,煤燃烧发电要消耗淡水、排放 污染物等。3 .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广泛的能源。我国的电能组成主要有水电、太阳能发电、核电、风电和火电。4 .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 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这些气体会导致温室效 应。5 .解决能源问题的具体方法:(1)节约每一度电(2)开发新能源.不可再生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资源有:太阳能、风能、地 热能、水能、海洋能等。第6课让资源再生1 .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有:纸板、纸箱、包装纸、卫生纸等。2 .使用一张再生纸可以节约1.8克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克。第四单元热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水在被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逐渐变为沸腾状态,水开始翻滚,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温度逐渐降低,白气逐渐减少。1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到达100团时会沸腾,并且只有持续加热,水才会持 续沸腾。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 .当温度降到0团以下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当温度 上升到0团以上时,冰会融化,从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第2课水的蒸发与凝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汽、水蒸气有凝结成水的现象, 水和水蒸汽的互相变换与温度有关。1 .水蒸发的现象:湿衣服晾干了,水洼里的水变干了。2 .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早晨地上的露珠,刚洗完澡浴室玻璃上的水珠等。3 .云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中。雾是水蒸汽受冷 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漂浮在低空。霜是低空的水蒸气在0团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雪是高空的水蒸气在0团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第3课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导致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