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贵州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指南.docx
-
资源ID:86397389
资源大小:35.99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15贵州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指南.docx
贵州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成 员:街道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站(力、所、中心)工作 人员,社区两委负责人、网格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1)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组联络名单、通讯录;(2)在巡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监测监控设施设备损坏、失 效的,及时上报,协调对口协作单位进行维修、更换;(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日常监测、观 测,及时报告监测、观测情况;(4)在监测、观测中发现险情的,第一时间向受威胁或受 影响区域群众实施预警;(5)接收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 息并及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6)必要时,对重要预警区域或预警级别高的区域实施现 场值守,不间断监测、观测;(7)认真做好监测、观测和预警记录;(8)社区预警方式:电视、广播、电台、 、 、短 信、微信、警报器、电子显示屏、铜锣、口哨、喊话器等。4 .应急处置组组长:街道党工委书记副组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班子成员成 员:街道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站(力、所、中心)负责 人及工作人员,卫生院、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派出所 全体民警,各居(社区)两委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网格员、地质 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1)建立健全监信息报告组联络名单、通讯录;(2)明确专人安装使用“联合应急宝" APP;(3)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后,第一时间通过 等方式,向 县级党委政府及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报告信息;(4)通过“联合应急宝” APP拨打9005257023视频会议号, 第一时间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实时传输现场情况;(5)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及应急管理、自然资源 等有关部门续报处置情况;(6)按照预先制定的避险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组织受地 质灾害威胁或影响区域人员转移至平安区域;(7)配合率先赶到现场的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人员搜救工作;(8)以户为单位对受威胁区域群众信息进行排查登记,并 根据平时居民信息台账,组织社区干部、监测员等对被困人员进 行初步核查;(9)对已经撤离至平安区域的人员以户为单位逐一进行进 行清点,确保在家的每一个人都撤离处危险区域,对外出工作或 上学等人员要及时取得联系,告知相关情况,防止其返回家中;(10)有序组织受灾群众转移至预先选定的临时安置点,并 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11)对投亲靠友、未留在临时安置点的群众做好排查登记 建档,并加强跟踪,实时掌握动态;(12)做好临时安置点的安保工作,防止受灾群众擅自返回 危险区域;7 (13)划出两条闭合警戒线圈定灾害影响范围,划定警戒区域;(14)负责灾情现场、安置点等区域的社会治安维护,在警 戒区域、安置点定时巡查,防止重大治安问题发生;(15)负责转移过程中的交通指挥和疏导工作,对通往灾害 现场的各条道路进行交通管制,控制人员、车辆在重要基础设施 (道路、铁路、桥梁、大坝等)的进出,优先保障指战员、救援 队伍通行;(16)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监控险情区域是否还有 受灾群众以及防止被转移群众等无关人员进入涉险区域;(17)将受伤人员转运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18)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被困人员核查、受 威胁群众转移安置、遇难者家属安抚、现场管控、社会维稳、交 通管制等应急处置工作。5.事后恢复与重建组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成 员: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自然资源、应急、民政、 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各居(社区)两委有关负责人。(1)负责安抚受灾群众,对受灾群众妥善安置;(2)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并加强管理,防止被困人员家属 擅自进入救援核心区和灾害现场;(3)实时跟踪分散安置或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安置的群众动 态,适当进行精神安抚;(4)配合上级政府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对灾后重建工作提 出建议;(5)广泛发动受灾群众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引导开展 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6)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灾情的统计和评估工作。(-)乡(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指挥长: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副指挥长: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成 员:乡(镇)各站(办、所)主要负责人,各村支“两 委”负责人。下设5个工作小组。1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 任:乡(镇)党委、政府分管(联系)地质灾害工作的 负责人成 员:乡(镇)承当地质灾害工作的站(办、所、中心) 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工作职责:(1)统筹指导各工作组做好隐患点排查、应急准备、信息 报告、应急处置等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2)负责加强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日常调度;(3)负责汇总辖区内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总体情况并向指挥部报告;(4)负责协调解决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5)负责协调上级政府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单位和专家, 指导本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6)负责按照指挥部部署,抓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落 实。2 .预防及应急准备组组 长: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副组长: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派出所所长成 员:乡(镇)包村干部,乡(镇)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 站(办、所、中心)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各村两委负责人、 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1)汛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会议对地质灾害 隐患点和人员信息排查工作进行部署;汛中定期对排查工作进行 调度;(2)汛前包村领导组织召开会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员信 息排查工作进行部署,汛中每周对排查工作进行调度;(3)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干部、网格员、监测员进行培 训;(4)以自然村寨为和生产企业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 查;10 (5)以户为单位对可能受威胁群众家庭信息、人员结构、 人员流动等情况进行摸排;以生产企业为单位对流动人口进行排 查;(6)分区域分类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账和人员信息台账, 并实时更新。(7)编制乡(镇)地质灾害先期处置应急预案;(8)设置物资储藏库,储存必要的救援、救灾、救助物资;(9)指定专门人员安装“联合应急宝” APP,发生地质灾害 险情时,第一时间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传输现场 实时情况。(10)抽调乡(镇)各站(办、所、室、中心)精干人员、 村支两委工作人员、村民组成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制作队伍 通讯录和紧急集结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反响,及 时开展先期处置;(11)指定学校操场、广场等开阔场所为临时安置点,解决 被转移群众的安置问题;(12)根据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情况制定逃 生路线,并开展入村入户宣传,确保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掌 握逃生路线;(13)明确预警方式,将预警方式告知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 群众,为监测员、村配备预警设备(铜锣、口哨、喊话器等);(14)定期组织专兼职救援队伍、群众开展以转移安置人员、应急逃生为主要内容的演练;11(15)对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分类分级 登记,纳入地质灾害隐患台账进行管理。(16)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内容主要包括:隐患点名称、隐 患点发现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大小、威胁对象、受 威胁人数、目前稳定情况、潜在经济损失等。(17)对新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措施、威胁人数、 威胁财产,撤离避让路线和临灾避险场所,预警方式、防灾责任 人及联系方式等制作警示标示牌,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进 行公告。(18)制作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 白卡,向乡村干部、监测员以及群众发放等,提高村民临灾避 险应急逃生能力。3.监测与预警组组长:乡(镇)包村班子成员乡(镇)分管地质灾害的副乡(镇)长成 员:乡(镇)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站(办、所、中心) 工作人员,各村两委负责人、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地质灾害隐 患点监测员等。(1)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组联络名单、通讯录;(2)在巡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监测监控设施设备损坏、失 效的,及时上报,协调对口协作单位进行维修、更换;(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日常监测、观12测,及时报告监测、观测情况;(4)在监测、观测中发现险情的,第一时间向受威胁或受 影响区域群众实施预警;(5)接收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 息并及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6)必要时,对重要预警区域或预警级别高的区域实施现 场值守,不间断监测、观测;(7)认真做好监测、观测和预警记录;(8)农村预警方式: 、短信、微信、大喇叭、警报器、 铜锣、口哨、喊话器等。4.应急处置组组长:乡(镇)党委书记副组长: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成 员:乡(镇)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站(办、所、中心) 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卫生院、卫生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派出所 全体民警,各村两委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1)建立健全监信息报告组联络名单、通讯录;(2)明确专人安装使用“联合应急宝" APP;(3)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后,第一时间向涉事村和乡(镇) 负责地质灾害管理的站(办、所、中心)报告;乡(镇)负责地 质灾害管理的站(办、所、中心)接报后,第一时间向信息报告13 组组长报告;组长按相关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应急管理、自然 资源等有关部门报告;(4)通过“联合应急宝” APP拨打9005257023视频会议号, 第一时间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实时传输现场情况;(5)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及应急管理、自然资源 等有关部门续报处置情况;(6)按照预先制定的避险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组织受地 质灾害威胁或影响区域人员转移至平安区域;(7)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搜寻,喊话,确保因视力或者 听力障碍,行动不便等原因未能及时撤离人员全部转移至平安区 域;(8)根据平时村民信息台账,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 监测员等对被困人员进行初步核查;(9)对已经撤离至平安区域的人员以户为单位逐一进行进 行清点,确俣在家的每一个人都撤离处危险区域,对外出工作或 上学等人员要及时取得联系,告知相关情况,防止其返回家中;(10)及时将人员核查情况通报人员安置组,便于统计发放 救灾物资等;(11)及时调集保障临时安置点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运送 避险群众的车辆等;(12)对投亲靠友、未留在临时安置点的群众做好排查登记14 建档,并加强跟踪;(13)做好临时安置点的安保工作;(14)根据受灾区域大小和受灾人数多少,部署一定数量警 力、工作人员参与现场秩序维护;(15)划出两条闭合警戒线圈定灾害影响范围,划定警戒区 域;(16)负责转移过程中的交通指挥和疏导工作,对通往灾害 现场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控制人员、车辆在重要基础设施(道 路、铁路、桥梁、大坝等)的进出,优先保障指战员、救援队伍 通行;(17)负责灾情现场、安置点等区域的社会治安维护,在警 戒区域、安置点定时巡查;(18)调解转移过程中的矛盾纠纷;(19)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监控险情区域是否还有 受灾群众以及防止被转移群众等无关人员进入涉险区域;(20)统计核查所需救灾救助物资,并及时向上级应急管理 部门报告;(21)灾害发生后,负责组织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 卫生室工作人员有序赶赴现场;(22)转运伤情较重的人员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15省应急管理厅制2020年5月(23)接收受伤人员,对受伤人员采取初步治疗措施;(24)收集汇总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和伤病人员救治情况,向 指挥长报告;(25)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被困人员核查、受 威胁群众转移安置、遇难者家属安抚、现场管控、社会维稳、交 通管制等应急处置工作。5.事后恢复与重建组组长:乡(镇)党委副书记成 员:乡(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自然资源、应急、民政、 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各村两委会有关负责人。(1)负责安抚受灾群众,对受灾群众妥善安置;(2)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并加强管理,防止被困人员家属 擅自进行救援核心区和灾害现场;(3)实时跟踪分散安置或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安置的群众动 态,适当进行精神安抚;(4)配合上级政府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对灾后重建工作提 出建议;(5)广泛发动受灾群众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引导开展 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6)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灾情的统计和评估工作。三、应急管理规程(一)社区应急管理规程16L预防与应急准备围绕先期处置制定应急预案;对已纳入台账管理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巡查;对未纳入台账管理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排 查;对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分类分级登记; 将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进行公告;储 备必要的救援、救灾、救助物资;建立以街道社区干部队伍、监 测员、民警、卫生员、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等为主的专兼职救援 队伍,并明确联系方式,制定紧急集结机制;指定临时安置点; 根据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情况制定逃生路线,并 告知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明确统一的预警方式,并为监测 员、社区配备预警设备(铜锣、口哨、喊话器、对讲机等);组 织专兼职救援队伍、群众开展以转移安置人员、应急逃生为主要 内容的演练;向街道社区干部、监测员以及群众发放地质灾害 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等。2 .监测与预警接收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并及 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根据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 日常监测情况,及时向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报告监测情况, 并及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按照地质灾害风险的四个预警级别,应合理安排地质灾害监 测频次。蓝色预警(四级):监测频次不低于5天一次;对危险区域巡查频次不低于10天1次。17黄色预警(三级):监测频次不低于5小时一次;对危险区 域巡查频次不低于5天1次。橙色预警(二级):监测频次不低于2小时一次;对危险区 域巡查频次不低于3天1次。红色预警(一级):24小时值守不间断监测;对危险区域 巡查频次不低于1天1次。3 .应急处置(1)信息接处: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 或书面方 式向县级总指挥部、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类 别、地点、受威胁人数、可能被困人数等情况(详见附件1); 第一时间通过“联合应急宝”APP,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 传输现场实时情况。(2)先期处置:集结人员。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指挥部指挥长发出命令,通知各工作组立即集结各工作组人员, 按照既定职责开展应急处置。转移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撤离路线,有序组织受威胁或 受影响区域群众平安转移出受威胁群众。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 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受威胁区域群众转移工作。现场管控。根据灾害现场情况,组织民警、协警、社区干 部对现场进行管控,防止无关人员或被困人员家属进入灾害现 场;在进入灾害现场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卡点,有序管控车辆, 保障后勤救援力量有序进行现场。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18 立后,配合做好现场管控和交通保畅工作。核查人员。根据居民信息台账,采取 核查、访亲问友 等方式,逐户核查、逐人核对核查被困群众户数、人数及被困人 员家属情况。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被困 人员信息的核查比对工作。救治人员。对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员采取初步治疗处理方 式,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转运伤员。在现场指挥部成立 后,配合做好伤员救治、救援现场消杀等工作。安置人员。在预先指定的安置点做好接受受灾群众准备,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强安置点管理,防止受灾群 众擅自离开。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安置 点的管理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救助人员。调集储藏的救灾救助物资,保障临时安置点受 灾群众基本生活。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 受灾群众救助工作,确保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平安地方住。(3)先期处置报告: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上级现场指挥 部尚未成立,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要按照相关规定将地 质灾害的先期处置情况(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灾害类别、伤亡 人数或涉及人数、人员失联情况、是否有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灾害 的可能、保障情况、处置进展等)向上级指挥部报告,并提出下 一步处置建议供上级指挥部进行决策。(4)配合上级处置:上级地质灾害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原 指挥部所有人员按工作职责并入上级指挥部相关工作组,移交开19展处置工作的组织构架图、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应急处置的信 息、应急救援资源等清单,做好衔接和配合,根据新的部署开展 工作。4 .事后恢复与重建受灾群众的救助、安抚;灾后重建、环境恢复及灾情统计等。(二)农村应急管理规程.预防与应急准备围绕先期处置制定应急预案;对已纳入台账管理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巡查;对未纳入台账管理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排 查;对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分类分级登记; 将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进行公告;储 备必要的救援、救灾、救助物资;建立以乡村干部队伍、监测员、 民警、卫生员、护林员等为主的专兼职救援队伍,并明确联系方 式,制定紧急集结机制;指定临时安置点;根据排查巡查出的隐 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情况制定逃生路线,并告知受威胁或受影响 区域群众;明确统一的预警方式,并为监测员、乡村配备预警设 备(铜锣、口哨、喊话器等);组织专兼职救援队伍、群众开展 以转移安置人员、应急逃生为主要内容的演练;向乡村干部、监 测员以及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 明白卡等。1 .监测与预警接收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并及20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根据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 日常监测情况,及时向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报告监测情况, 并及时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预警。测频次。蓝色预警 黄色预警 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按照地质灾害风险的四个预警级别,应合理安排地质灾害监:监测频次不低于5天一次;:监测频次不低于每5小时一次;:监测频次不低于每2小时一次;:24小时值守不间断监测。2 .应急处置(1)信息接处: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 或书面方 式向县级总指挥部、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类 别、地点、受威胁人数、可能被困人数等情况(详见附件1); 第一时间通过“联合应急宝"APP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 传输现场实时情况。(2)先期处置:集结人员。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乡(镇)地质灾害应急 管理指挥部指挥长发出命令,通知各工作组立即集结各工作组人 员,按照既定职责开展应急处置。转移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撤离路线,有序组织受威胁或 受影响区域群众平安转移出受威胁群众。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 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受威胁区域群众转移工作。现场管控。根据灾害现场情况,组织民警、协警、村干部21 对现场进行管控,防止无关人员或被困人员家属进入灾害现场; 在进入灾害现场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卡点,有序管控车辆,保障 救援力量有序进行现场。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 合做好现场管控和交通保畅工作。核查人员。根据村民信息台账,采取 核查、访亲问友 等方式,逐户核查、逐人核对核查被困群众户数、人数及被困人 员家属情况。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被困 人员信息的核查比对工作。救治人员。对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员采取初步治疗处理方 式,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转运伤员。在现场指挥部成立 后,配合做好伤员救治、救援现场消杀等工作。安置人员。在预先指定的安置点做好接受受灾群众准备,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强安置点管理,防止受灾群 众擅自离开。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安置 点的管理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救助人员。调集储藏的救灾救助物资,保障临时安置点受 灾群众基本生活。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后,配合做好 受灾群众救助工作,确保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平安地方住。(3)先期处置报告:地质灾害险情发生后,上级现场指挥 部尚未成立,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要按照相关规定将地 质灾害的先期处置情况(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灾害类别、伤亡 人数或涉及人数、人员失联情况、是否有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灾害 的可能、保障情况、处置进展等)向上级指挥部报告,并提出下22 一步处置建议供上级指挥部进行决策。(4)配合上级处置:上级地质灾害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原 指挥部所有人员按工作职责并入上级指挥部相关工作组,移交开 展处置工作的组织构架图、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应急处置的信 息、应急救援资源等清单,做好衔接和配合,根据新的部署开展 工作。3 .事后恢复与重建受灾群众的救助、安抚;灾后重建、环境恢复及灾情统计等。四、工作机制(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研究制定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责任制。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街道)地质 灾害防治行政责任人,统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镇(街道) 其他领导要分片包村担任村(居、社区)地质灾害防治行政责任 人,统筹村(居、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村(居、社区)干 部、驻村第一书记要分片到组,责任到户开展村(居、社区)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制度按照“地质灾害百千万大排查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乡 (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制度。严格落实 “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要求,及时组织开展经常性 隐患巡回检查。23(三)专兼职救援队伍紧急集结制度研究制定专兼职救援队伍紧急集结制度。一旦发现地质灾害 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第一时间在规定时间内集结,能够快速反 应,及时开展先期处置。(四)应急值守制度研究制定现场应急值守制度。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挥部成 立前,安排专人24小时对危险区域进行巡逻值守,负责做好危 险区域内秩序管控和险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五)现场联络制度研究制定现场联络制度,建立各工作组联络联系方式。灾害 发生后,各工作组明确1名联络员,负责随时接收指挥部各项指 示、指令、任务,收集、汇总、整理、报送应急处置信息,通报 本组(办公室)工作情况。(六)现场报告制度研究制定现场报告制度,明确现场各工作定时向指挥长保障 现场监测、人员转移、人员安置等情况。在县级以上现场救援指 挥部成立前,由指挥长每30分钟向县级党委、政府和应急管理、 自然资源部门报告现场情况。五、保障措施(一)加大经费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乡(镇、街道) 应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乡(镇、街道)配备必要的设备、 必需的物资,满足日常办公,适时开展演练等。24(二)加强队伍建设。结合乡(镇、街道)实际,建立健全 乡(镇、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围绕风险防范和应 急处置需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适时开展培训演练。(三)强化协调联动。乡(镇、街道)要制定地质灾害应急 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跟踪催促协调各方落实工作 责任。(四)深化宣传教育。乡(镇、街道)要采取悬挂横幅、张 贴标语、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和明白卡等方式,广泛宣传地质 灾害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减灾知识常识,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 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定期对村(居、社区)干部、村 民小组长、网格员、监测员、物业管理单位等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提升预测、发现、报告、处置、转移、安置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六、附件(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表(样式)(二)地质灾害种类识别及发生前兆25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那么1(三)适用范围2二、组织领导2(一)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机构21 .应急管理办公室2.预防及应急准备组32 .监测与预警组5.应急处置组63 .事后恢复与重建组8(二)乡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机构91 .应急管理办公室9.预防及应急准备组102 .监测与预警组12.应急处置组133 .事后恢复与重建组15三、应急管理规程16(一)社区应急管理规程16.预防与应急准备161 .监测与预警17附件1:地质灾害灾情速报表(样式)填报单位:填报时间: 年 月 日地质灾害类型:崩塌口滑坡口泥石流口地面塌陷口其它发生(发现)时间:经度:° '详细地点:地质灾害规模:潜在规模:受灾对象: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威胁对象:潜在经济损失:威胁人数:撤离人数:成功避让:是口否口;防止人员伤亡户人;防止财产损失万元。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说明灾害形态特征,发生过程,造成的破坏)地质灾害发生原因:(描述灾害体所处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 灾害的成因及灾害的诱发因素)已采取的救灾和防灾措施:新增点:是口 是否纳入隐患点管 否口 理:是口否口监测员:村级责任人:首报人:手机:首报人身份:监测员口乡村干部口其他口审定人:审核人:填表人:26 附件2 :地质灾害种类识别及发生前兆贵州省常见的地质灾害分为六大类,即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 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 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发生前征兆:前缘、后缘和地表出现异常,如:后缘出 现拉账裂缝、前缘鼓胀凸起、冒浑水、滑坡简易观测数据突 然变化。(二)山体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 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发生前征兆:危岩体下部突然压裂、巨响、动物出现异 常现象。(三)泥石流: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发生前征兆:泥石流发生由下游沟谷,泥石流上游物源,泥石流行洪区,临灾前兆的综合判定。(四)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 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 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由于突发性较强,隐蔽性强,塌陷发生前不易发现。(五)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开展的渐进性灾害。按 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 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 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 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 缝等。构造地裂缝的延伸稳定,不受地表地形、岩土性质和 其他地质条件影响,可切错山脊、陡坎、河流阶地等线状地 貌。构造地裂缝的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周期性。构造 地裂缝在平面上常呈断续的折线状、锯齿状或雁行状排列; 在剖面上近于直立,呈阶梯状、地堑状、地垒状排列。(六)不稳定斜坡:学术界对潜在不稳定斜坡还没有权 威定义。可以理解为处于临界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不稳定 斜坡与滑坡最大的区别在于:滑坡有明显的滑动面,不稳定 斜坡那么不一定有。3 .应急处置17.事后恢复与重建19(二)农村应急管理规程19.预防与应急准备191 .监测与预警20.应急处置202 .事后恢复与重建22四、工作机制22(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22(二)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制度23(三)专兼职救援队伍紧急集结制度23(四)应急值守制度23(五)现场联络制度23(六)现场报告制度24五、保障措施24(一)加大经费投入24(二)加强队伍建设24(三)强化协调联动24(四)深化宣传教育24六、附件24(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表(样式)24(二)地质灾害种类识别及发生前兆25贵州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指南为全力做好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 作,不断提升全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应对处置地质 灾害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贵州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贵 州省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要求, 制定本工作指南。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 中学习研讨会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应急管理体系和能 力现代化为目标,始终把生命至上、平安第一的理念融入地质灾 害应急全过程,着力解决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地质灾 害应急准备、救援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缺乏,着力夯实基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全力保护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二)基本原那么L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保护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放在首位,强化隐患巡查和易发区域地质灾 害隐患排查,完善群测群防,推进群专结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 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事发地党委、政府全面负责组 织应对工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就近指挥、统一调度使用应急 资源,确保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乡(镇、街道)村(居、社区) 能第一时间高效科学开展应急处置。(三)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指导乡(镇、街道)村(居)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二、组织领导(-)街道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指挥长: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副指挥长: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成 员:街道各站(办、所)主要负责人,各社区党支部 和居民委员会负责人。下设5个工作小组。1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 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分管(联系)地质灾害工作的 负责人成员:街道办事处承当地质灾害工作的站(办、所、中心)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工作职责:(1)统筹指导各工作组做好隐患点排查、应急准备、信息 报告、应急处置等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2)负责加强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日常调度;(3)负责汇总辖区内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总体情况并向 指挥部报告;(4)负责协调解决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 困难;(5)负责协调上级政府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单位和专家, 指导本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6)负责按照指挥部部署,抓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落 实。2.预防及应急准备组组长: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副组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班子成员派出所所长成 员:街道办事处包保社区干部,街道负责地质灾害管理 的站(办、所、中心)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各居(社区)两 委负责人、网格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等。(1)汛前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会议对地质灾害隐患 点和人员信息排查工作进行部署;汛中定期对排查工作进行调 度;(2)汛前包片领导组织召开会议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员 信息排查工作进行部署,汛中每周对排查工作进行调度;(3)组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干部、网格员、监测员、物 业管理单位及辖区生产企业平安员进行培训;(4)以居民小区和生产企业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5)以户为单位对可能受威胁群众家庭信息、人员结构、 人员流动等情况进行摸排;以生产企业为单位对流动人口进行排 查;(6)分区域分类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账和人员信息台账, 并实时更新;(7)编制街道地质灾害先期处置应急预案;(8)设置物资储藏库,储存必要的救援、救灾、救助物资;(9)指定专门人员安装“联合应急宝”APP,发生地质灾害 险情时,第一时间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视频联系,传输现场 实时情况;(10)抽调街道各站(办、所、室、中心)精干人员、社会 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组成专兼职的应 急救援队伍,制作队伍通讯录和紧急集结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险 情、灾情,能够快速反响,及时开展先期处置;(11)指定学校操场、广场、公园等开阔场所为临时安置点;(12)根据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情况,制定4 逃生路线,并开展入户入企宣传,确保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 掌握逃生路线;(13)明确预警方式,将预警方式告知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 群众,为监测员、社区配备预警设备(铜锣、喊话器、广播、楼 宇广告、 、短信等);(14)定期组织专兼职救援队伍、群众开展以转移安置人员、 应急逃生为主要内容的演练;(15)对排查巡查出的隐患点或风险较高区域进行分类分级 登记,纳入地质灾害隐患台账进行管理;(16)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内容主要包括:隐患点名称、隐 患点发现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大小、威胁对象、受 威胁人数、目前稳定情况、潜在经济损失等;(17)对新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措施、威胁人数、 威胁财产,撤离避让路线和临灾避险场所,预警方式、防灾责任 人及联系方式等制作警示标示牌,向受威胁或受影响区域群众进 行公告;(18)制作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 白卡,向社区干部、监测员以及群众发放等,提高居民临灾避 险应急逃生能力。3.监测与预警组组长:街道包保社区班子成员 街道分管地质灾害副主任一 5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