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8复活节选 教案.docx
-
资源ID:86415916
资源大小:22.4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8复活节选 教案.docx
复活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思维开展与提升:阅读整部小说,在了解小说内容的根底上,深入了解本文所选局部的 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复活? 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 现实主义开展的顶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 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 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 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屡次被中国教育部列 为中学生推荐读物。二、写作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 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 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阔农 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 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三、作者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土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 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 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 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 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 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 悔录?(1879 1882) °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 (1891), 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 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 (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 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 10月从家中出走,H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四、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草婴译。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 三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1T5段):写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第二局部16-70段):写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林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 恕,想唤醒她的本性。第三局部(71 -78段):写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六、全文分析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冲动的神气, 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怒的 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 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 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 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 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 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 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 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说明聂赫留朵夫的 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 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教助玛丝洛 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 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 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 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对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 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 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4、“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觉察其中有一种粗 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 想法是真实的吗?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疑心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 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 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忧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 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 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说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 婚的想法是真实的。七、中心思想?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 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八、写作特点1、生动的细节描写。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 “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 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 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2、独特的挖苦手法。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挖苦是不露声名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 外表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表达中包含着辛辣的挖苦。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 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3、突出的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 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 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 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 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 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 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九、补充资料?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 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 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波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 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十、总结全文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 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到达了顶峰,到达了 “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 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阔农民的眼光观 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 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布置作业拓展阅读?复活?其他局部,积累名句。课后训练1 .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假设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 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Y儿?第二组:?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一一我眼中的孙少平?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A.凡人小事B.生活浪花C.生活浪花D.凡人小事悦读生活阅读生活悦读生活阅读生活走进诸子 寸草春晖 百家争鸣 思想火花我思我在我思我在课前演讲课前演讲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 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 重要的是,: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 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 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o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 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B. “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方列夫托 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开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D.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 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以下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o90年时光荏苒,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让申纪兰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姑娘变成饱经风霜 的老者;时间改变不了的,是申纪兰永远奋斗的坚决信心和坚强决心。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 影响力,弹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梦想公款等高消费 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 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 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 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B.C.D.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A解析:第一组都是写人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第二组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后者 更具情感色彩;第三组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进诸子更准确;第四组时评,我思 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2 .答案: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 人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 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 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 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 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 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3 .答案:B解析: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 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 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 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4 .答案:C解析:饱经风霜:形容经受了非常多的磨难和困苦。弹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卷土重来:遭到失败以后再组织力量。鱼龙混 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见微知 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人心向 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