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86419376
资源大小:425.6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与图中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隋朝灭亡11I_.581年 589年605年618年A.隋末战争爆发B.开凿大运河C.隋灭陈,统一全国D.建立隋朝.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 )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邢沟.唐朝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 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段史料表达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 要作用是()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2 .古人日“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A.隋炀帝时B.唐太宗时C.武那么天D.唐玄宗时3 .以下各项对隋朝的评价,准确的有()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 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 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暴政导致其灭亡C.D.C.D.A.B.如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适用于(A.农业生产B.手工业生产C.商业经营D.交通运输4 .给如表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解析】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关系融洽,和建相处。因此唐 太宗对修复长城一事置之一笑。应选:Do此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点.此题以唐太宗传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 力.9 .【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 使者到中国学习,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 等。应选:Do此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木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 .【答案】C【解析】从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 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两句话可以看 出,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重视人民,因此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以民为本。应选:Co此题以唐太宗的话为切入点,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得 到开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 治”。此题以贞观之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1 .【答案】B【解析】由材料“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可知, ACD三项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属于史实。B项是对安史之乱影响的认识,属于历 史观点。应选:Bo此题考查唐朝历史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第10页,共17页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唐朝历史的相关知识。12 .【答案】C【解析】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 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应选:Co此题考查黄巢起义,知道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此题考查黄巢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 .【答案】B【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 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 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题干中的“他”是杜甫,选项B 符合题意。此题主要考查杜甫的相关史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的相关史实。14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960年;陈桥驿;以“宋”为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政权。应选:Ao此题考查的是北宋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陈桥兵变的历史。解答此题要熟记陈桥兵变的历史知识。15 .【答案】D【解析】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 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实行保甲法,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 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 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ABC与题干无关。应选:Do此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知道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 力量。此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 .【答案】B【解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 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 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 改革和开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土地位,在全国范围营 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兴旺、文化昌 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国策。应选:Bo此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 强。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具体措施与影响。17 .【答案】B【解析】由材料“双方签订了漕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可知,材 料主要阐述了漫渊之盟的影响,B正确,ACD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澧渊之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酒渊之盟的影响的认识理解。此题考查漕渊之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漕渊之盟的影响的认识理解能力。18 .【答案】C【解析】宋辽议和、宋夏议和后,宋辽和宋夏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 宋辽和宋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此说宋辽议和、宋夏议和 从本质上来说,反映的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历史发 展主流。应选:Co此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此题以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 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第12页,共17页.【答案】B【解析】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以南宋陆游在诉 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应选:Bo此题考查的是南宋和金对峙的知识点。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金政权。此题以陆游的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宋和金对峙的 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19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 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 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应选:Bo此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名称。解答此题要熟记两宋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20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广告不胜枚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 济开展和城市繁荣,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应选:Ao此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 选出正确答案。21 .【答案】D【解析】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开展成为我国著名的 瓷都。应选:Do此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开展,知道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开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瓷都。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22 .【答案】D【解析】宋代由于商品济的开展,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铁钱短缺,满足 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加之携带铁钱不方便等因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B、C项中的钱币都是铜钱。应选Do.【答案】B【解析】由图中的瓷器、造船及纸币的出现,知道宋代制瓷业、造船业兴旺,商业繁荣; 都是在南方,说明了南方经济繁荣。A、C、D项都描述片面。此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繁荣开展的情况。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南方水稻、棉花、茶 叶、瓷器、造船、纸币等说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开展。这样就知道南方 经济繁荣的状况了。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经济繁荣的表现,知道宋朝经济兴旺。23 .【答案】C【解析】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 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应选:Co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4 .【答案】D【解析】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 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 立蒙古政权,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应选D。25 .【答案】A第14页,共17页【解析】据“由于政令统一、交通便利,普及全国的驿站将山水迢递、素无往来的各民 族联系到了一起。”可知,元朝的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选项A符合题意。应选:Ao此题主要考查元朝统一的意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统一的意义的相 关史实。26 .【答案】A【解析】观察时间轴可知,涉及到的三个王朝是秦朝、隋朝和元朝。秦统一六国,结束 战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汉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隋朝是结束了 南北朝的分裂之后建立。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政权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 时战时合,元朝的统一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此题考查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相关知识,掌握它们的相同之处。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相关知识。27 .【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几幅学习卡片上信息的归纳与整合,张骞通西域加强与西 域各族的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团结, 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元朝回族的形成也表达了民 族的融合的结果,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的相关史实。主要准确识记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的相关史实。28 .【答案】B【解析】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臧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 政区域。应选:Bo木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 施。29 【答案】【小题1】玄奘。【小题2】同意;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解析】此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 实。32【答案】【小题1】选官制度:科举制。进步意义:加强中央对地方选官权力的控 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小题2】目的:分知州权力。作用:革新唐代以来藩镇擅留地方财赋的弊端;把地方 财赋收归中央。【小题3】特点:幅员辽阔。制度:行省制度。【解析】此题以三那么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及历史意 义、宋初设置通判的目的、宋朝设置转运使的作用、元朝疆域的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及历 史意义、宋初设置通判的目的、宋朝设置转运使的作用、元朝疆域的特点、元朝的行省 制度等知识。33 .【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字母A、B 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为北宋、西夏。(2)根据材料二“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开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 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 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J 概括可知,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开展规律是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3)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 东南根柢。语日:'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经 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 常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统治者的重视等 等。(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 交融。故答案为:第16页,共17页(1)政权名称:A:北宋,B:西夏。(2)规律: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3)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常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 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统治者的重视等等。(4)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此题以三那么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宋、辽与西夏的并立、两 宋时期民族关系开展规律、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原因、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等知识,掌握 相关基础知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辽与西夏的并立、两 宋时期民族关系开展规律、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原因、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等知识。34 .【答案】【小题1】开元盛世。【小题2】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开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与唐玄宗任用贤人,鼓励发 展生产,注意整顿吏治,重视开展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出现了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 世”的盛世局面,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解析】此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 基础知识。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等相关史实。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开展和社会变化.小明在读唐太宗传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对修复长城一事置之一笑的理由应该是()A.唐初北方无外患B.长城起不到防御的作用C.唐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批遣唐使。遣唐使 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欣赏唐朝美丽风光B.传播佛教文化C.推动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开展D.学习唐朝先进文化8 .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所以,唐太宗特别注意()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轻徭薄赋,开展农业D.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 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C.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D.武那么天创立殿试制度9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 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涉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这次起义()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第2页,共17页10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曹雪芹11 . 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 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 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A.赵匡胤B.赵光义C.赵普D.石守信12 .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 的对应措施是()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保甲法13 .北宋削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大力开展科举,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构成国 家官僚队伍的主干。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北宋()A.重视教育质量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加强思想控制D.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1005年,辽与宋议和,双方签订了漕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材料阐述了漕渊之盟的()A.原因B.影响C.性质D.经过14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反映了他的满腔悲愤。其中词中的“胡”指的是()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B.B.C.D.15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以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A.16 .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广告不胜枚举,有“新酒”二字的酒店彩旗,有“脚店”二字的旅店灯笼,还有“正店”、“孙羊店”等招牌这反映出宋代()A.商业贸易繁荣 B.广告形式单一 C.坊市界限严明 D.城市人口剧增17 .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兴起于宋代,后开展成为中国著名瓷都的是()A.开封B.杭州C.广州D.景德镇18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B.唐朝的开元通宝C.汉朝的五铢钱D.北宋的交子.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了如图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图3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图3浙江龙泉冰裂纹逡器图1A.兴旺的农业生产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图2B.繁荣的南方经济C.精巧的手工技艺C.精巧的手工技艺D.独特的活字印刷19 .如图示意图呈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过程。与序号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t ft t 育A A.南北朝B.唐朝C.南宋D.元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开展生产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C.建立元朝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由于政令统一、交通便利,普及全国的驿站将山水迢递、素无往来的各民族联系到了一起。由此可见,元朝的统一()第4页,共17页A.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B.推动了交通领域的开展C.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维持了政权并立的局面.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公元前221年581年1271年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D.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20 .从如图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朝代:汉朝人物:张骞事件:张骞通西域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朝代:汉朝人物:张骞事件:张骞通西域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异卑旧俗,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朝代:唐朝人物:文成公主事件:唐琴和亲朝代:元朝人物:事件:回族的形成B.国家的统一与开展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D.经济的繁荣与兴盛21 .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以下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A.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D.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2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贞观年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五年西行求法后返回,期间他游历了诸多国家, 其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外,他精通梵语,将本土佛教经 典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流传天竺,又受天竺请求,率众翻译道德经,也 曾将印度带回的佛经译为汉文。一一摘编自谭晓祎影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指出文中“他”的名字。(2)小历认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双向性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 要说明理由。3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分科考试的方 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种选官方式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土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摘编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以分知州权 力。太祖革新唐五代藩镇擅留财富的弊端,始遣官充诸道转运使,以收利权。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东,南越海表” “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选官方式的进 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初设置通判的目的。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设置转运 使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33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开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 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 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 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湖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字母A、B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开展规律。(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 变化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第6页,共17页.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有史以来,能成就“盛世”的王朝屈指可数,而唐代却出现两度盛世,这既 与两位君主的英明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唐朝基本沿用了隋代的 创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保障了国家权力的规范与有序执行,防止了帝王独断专 行及重大决策失误;官员选拔升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素质;改 进府兵制,保证了军事强大。总之,唐代的兴盛乃是制度所成就。当然,好制度需 要人设计,更需要人执行。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1)根据材料,写出唐朝的鼎盛时期。(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古代 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和解析1 .【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与图中的相 关的历史事件是隋灭陈,统一全国。应选:Co此题以历史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注意掌握隋朝建立的与统一的时间和意义。2 .【答案】A【解析】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从涿郡到洛阳的一段被称为永济渠。应选:Ao此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点。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3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史料表达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题干中没有表达,不符合题意;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是 在589年隋朝灭陈,D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应选:Ao此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此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4 .【答案】A【解析】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来选拔官员,“金榜题名”;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从些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应选:Ao此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把握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在隋炀 帝时期。第8页,共17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5 .【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隋朝,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凿了大运河,是一个对 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故正确;589年,隋灭南陈,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 统一,所以隋朝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故正确;隋朝初期出现了 “开皇 之治”,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故正确;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 亡,故正确。所以的评价均正确。应选C ()。6 .【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和史实可知,图中工具是曲辕犁。唐玄宗时期,农民创造了曲辕犁和 灌溉工具筒车,它们都是用于农业生产。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应选:Ao此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7 .【答案】C【解析】题目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 一多民族国家开展的重要时期,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全面 繁荣;“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重要开展。民族关系上,唐 朝以和亲、册封、会盟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了中央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对 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兴旺、交往形式多样,不仅与东亚各国保持经济的联系,而且与 中亚、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建立联系,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促进唐朝经济文化开展,而 且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繁荣与开放符合隋唐时期的特征。此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隋唐的时代特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