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优质导学案.docx
-
资源ID:86419487
资源大小:53.9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优质导学案.docx
18童年的水墨画导学案课题童年的水墨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 墨画、垂柳”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3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童 年生活的乐趣。4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5 .激发阅读童诗的兴趣,尝试用童诗记录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尝试创作童诗,记录童年趣事。课前准备1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熟读诗歌。(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情境导 入、激发兴趣 (用时:5分 钟1 .说说自己童年的相册中 有哪些难忘的画面。2 .出示几幅童年生活的图 片,感受童年乐趣。3 .导入课题,理解课题。1 .回忆童年往事,相互交流 启发。2 .欣赏童年生活的图片,感 受童年乐趣。3 .朗读课题,交流对课题的 理解。课题“童年的水墨 画”对于三年级学 生来说理解上有 一定的难度。教学 中要让学生从一 幅幅图片中感受 童年生活的乐趣、 美好,然后感受童 年生活就像一幅 幅水墨画一样精 彩生动,从而突破 理解上的难点。二、初读课 文,学习生字 (用时:10分 钟)1 .诗歌教学最为 重要的方式是朗 读,在读中感受诗 歌的节奏韵味。本 环节重点指导学 生将诗歌读正确、 读通顺,这是培养 语感的基础。2 .学生交流对生 字的识记,要发挥 学生自主识字的 能力,利用已有的 识字基础来识记, 并在此基础上适 当引入字理,将字 音、字义、字形结 合起来,增强识记 的趣味,提高识 记、理解的效率。1 .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 自读课文:(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借 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诗 歌。小组内相互读,比一比 谁读得更流利。(3)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2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 音。(2)引导学生交流对生字的 识记。如,“竿、葫、蘑、 菇”都是形声字,上半部分 表意,与植物有关,下半部 分表音。“浪”也是形声字, 左边表意,右边表音。3 .指导书写重点:“墨、蘑” 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 凑些。“爽”字书写时要先 写“一”,再写左边两个“”, 然后写右边两个“”,最后 写中间的“人”。1 .围绕自读要求,自主阅读 课文:(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 字,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 生字词。在小组内相互朗读诗 歌,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 更通顺。(3)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 方法。2 .交流自学成果。(1)朗读诗歌,做到正确、 流利。(2)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墨”是会意字,“黑”加“土”表明墨汁是用黑灰制 成的。“染”会意字,“木” 表示染料大多是从草木中 提取的,“三点水”表示染 料要配成染液,“九”表示 染色要经过多次。“碎”是 会意字,“石”表示石头可 以碎物,“卒”表死亡,“碎” 表示用石头砸碎了就没有 价值了。“爽”原来形状是 一个人拿着火盆,本意是“明亮”。“拨”字要与“拔” 在字形上区分开来。3 .尝试书写几个字,交流书 写心得。三、学习溪 边(用时: 23分钟)1 . “想象画面、体 悟诗情”是诗歌教 学的重点,也是教 学的一个难点。教 学中教师要注重 引导点拨,让学生 头脑中的画面越 来越丰富,语言越 来越流畅,把思维 训练和言语训练 结合在一起。2 .虽然读着同一 首诗歌,但每个学 生眼里的画面是 不尽相同的。教学 中一方面要引导 学生抓住诗歌中 的“物”来想象, 另一方面要尊重 学生独特的思维, 在不断的鼓励中 提高学生课堂参 与的积极性。1 .出示自读要求,引导自主 学习。(1)再读诗歌,说说这首诗 写了一件什么事,诗中哪些 句子你觉得比较难理解。(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 补充。诗中的情景给你一种怎 样的感觉?你体会到诗歌 中孩子们一种怎样的心 情?2 .组织学生交流。组织交流问题一:引导学生抓住“山溪、钓 竿、鱼儿”等词语,把握诗 歌的主要内容:在溪边钓鱼 的趣事。引导学生交流难懂的句 子并联系上下文一起讨论 解决。(2)组织交流问题二:引导学生抓住“垂柳、山 溪、人影、红蜻蜓”及比喻 句想象溪边的景色之美。引导学生抓住“扑腾一 声、人影碎了、蹦跳着鱼儿 和笑声”想象诗歌的动态 画面。(3)组织交流问题三:1 .根据自读要求,开展自主 学习。(1)朗读诗歌,思考诗歌讲 了一件什么事情。圈画难懂 的句子并思考其意思。(2)画出诗歌中的景物,想 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争取做 到语言较为流畅。(3)同桌之间交流体会到的 感情,并说说是从哪里体会 到的。2 .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交 流。交流问题一:交流诗歌的内容,整体把 握诗歌的内容。交流难懂的句子,学生之 间相互帮助理解。(2)交流问题二:说说自己在溪边看到了 怎样的画面,如,一条弯弯 的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 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 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 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 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 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 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 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体会孩子们愉快的心情。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 蜻蜓飞来,静静地立在钓竿 ±o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 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 了,原来鱼儿上钩了! 一条 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 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 阵欢笑声。(3)交流问题三:体会孩子们愉悦的心情及 童年生活的趣味。3 .练习并展示激情朗读。4 .练习并展示背诵。四、布置作 业,拓展积累 (用时:2分钟)1 .诗配画:在想象画面的基 础上,尝试给它配一幅画。2 .背诵溪边。3 .完成生字词语抄写。1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 业,展示自己的诗配画。2 .完成背诵。3 .完成抄写作业。可以进行诗配画 的展览,激发学生 学习创作的兴趣。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导 入,回忆策略 (用时:3分 钟)1 .指名背诵溪边。2 .指名回忆并概括溪边 的学习策略,将学习要点通 过板书形式呈现出来。1 .背诵溪边。2 .回忆并交流溪边的学 习策略:(1)抓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2)抓住景物,想象诗歌画面;(3)抓住画面,体悟诗歌感 情。“回顾学习策略” 正是在授学生以“渔”,要重视起 来。二、迁移策 略,学会阅读 (用时:25分 钟)L教学中要突出 学生的主体性,小 组学习过程中教 师要积极参与,帮 助学生运用策略, 并作有针对性地 引导。2 .学生交流想象 的画面,要引导学 生抓住诗歌中的“物象”展开,如 江上可以抓住 “拍水戏耍” 一 词,想象孩子们是 怎么在江上“拍水 戏耍”的,使学生 的想象有所依托。 为了更好地激发 学生的想象,还可 以适当地运用一 些图片,促进学生 思维的转化。3 .引导学生交流 课文中难懂的诗 句,不仅要让学生 理解句子的意思, 还可以渗透一些 必要的理解句子 的方法。1 .组织开展小组学习: 运用诗歌学习策略,自 主学习江上林中。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成果。(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组织交流学习成果。交流江上的学习成 果。指名朗读诗歌,说说诗歌 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对诗 句意思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拍水戏 耍、拨动、你拨我溅、钻入、 出水、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等词语说说从江上这首 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说从这首诗中体 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 体会到的。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交流林中的学习成 果。指名朗读诗歌,并说说诗 歌的主要内容,交流对诗句 意思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松树、清 清爽爽、松针、雨珠、明明 亮亮、小蘑菇”想象林中的 景物,抓住“一声欢叫”“一 个个斗笠像蘑菇”等想象孩.开展小组学习:(1)运用学习策略,先展开 自主学习。(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补 充。(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 互评价。1 .开展全班交流。交流江上的学习成 果。朗读诗歌江上,交流 诗歌的主要内容:主要写 了一群孩子在江上游泳戏 水的情景。相互交流理解诗 句的意思。交流各自从诗歌中想象 到的画面,如:孩子们像泥 纵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 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 个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 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 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 正在比赛谁游得快;水面上 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 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 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 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交流诗歌中体会到的情 感:童年时孩子们在江上戏 水的热闹与快乐。有感情地朗读。子们在林中捡蘑菇的情景。 指名交流从诗中体会到 的情感。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交流林中的学习成 果。朗读诗歌林中,交流 诗歌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 一群孩子在林中捡蘑菇的 事情,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 解。交流各自从诗歌中想象 到的画面,如,刚下过雨的 松林里,空气清新,松树浑 身上下湿漉漉的,松针上挂 着一串串雨珠,像颗颗闪亮 的珍珠。泥土里小蘑菇都探 出了脑袋,头上似乎还戴着 一顶顶小斗笠。一群孩子唱 着歌儿来到林中,他们戴着 斗笠,就像一个个小蘑菇一 样。欢叫声打破了林子的宁 静,抖落了松针上的雨珠。 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 感。有感情地朗读。三、整体对 比,简要赏析 (用时:6分 钟)引导学生发现三 首诗在表达上的 相同点即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方法, 要针对具体内容 展开,引导学生初 步体会比喻在表 达上的作用,但要 求不宜太高。1 .指导学生将三首诗歌联系起来,思考:这三首诗歌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 .组织学生交流。(1)组织学生从内容、情感 的角度发现相同点。组织学生从表达角度发 现相同点。3 .组织学生整体朗读。1 .比较、思考三首诗相同的 地方。2 .交流各自的发现。(1)这三首诗歌叙述的都是 童年的趣事,表达的都是童 年的乐趣。(2)作者都运用了一些比 喻、拟人的修辞方法。3 .整体朗读,读中加深体会1.指导回忆自己的童年趣1.回忆交流自己的童年趣四、布置作 业,尝试创作 (用时:6分 钟)事。2.尝试用童诗的形式记录 童年趣事。事。2.尝试写作并相互交流。儿童诗创作要求 不宜太高,重要的 是激发学生的兴 趣,提高参与的积 极性。永远元气满满!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 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 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 就尝不到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须知, 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