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册知识点大全.docx
古代汉语下册知识点大全一、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曲阜人,出生于没落的鲁国世家,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二鲁定公时,曾为司寇。后来离开鲁 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不被重用,后来 又回到鲁国,编订诗、书等重要古代文献,修订春秋,相传有弟子三 千人。他死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活、思 想的重要资料。这篇课文就选自论语,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当时的鲁国, 季氏专权,季氏和鲁哀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季氏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 想吞并颛臾。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听说了这件事,就把 它告诉了孔子,孔子极力反对,表达了他“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课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l)o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注解: 1、季氏:季康子,名肥。(八俏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颛臾:鲁国的附属 国。2、有事: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之大事。孔子日:“求!无乃尔是过与(1)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 ? ”注解:1、无乃与:表推测语气 的固定句式,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是个宾语前置句,前置宾语:尔,条件: 宾语用代词是复指,现汉语序:无乃过尔与。过:动词,责备。尔:你,整句话: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2、何以为: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为什么还要 呢/还要干什么?例句:何以家为?何以货(钱财)为?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古代史官)有 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2)? 且尔言过矣。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3),是谁之过与?“注解:1、陈 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出才能,就去担任职务。陈,陈列,这里指施展。就: 走向,这里指担任。2、颠:跌倒。焉:哪里。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相:说文:“相,省视也。”本意为观察。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J 观察 一教导一辅佐、扶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一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兜:独角犀牛。ff:关猛兽的笼子。梗:匣子。冉有日:“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bi季氏世代的采邑)。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J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l)o丘也闻有国有 家者(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o盖(大概)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既(已经)来之,那么安之(4)o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九、许行一一孟子背景: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 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 “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J另外,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 要政治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另外,提出了性善论的思 想。孟子的文章文笔犀利,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对后世的散文有着非常深远 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它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许行、陈相等人认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蜜飨而治。表达了当时劳动群众反 对剥削,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但是他否认社会分工,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的弱 点。孟子就利用这个弱点,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得出“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他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把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同社会分工混 为一谈,以证明剥削制度的合理,从而为后世剥削阶级提供了有利于统治的理论 依据,这又是十分错误的。课文讲解: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自楚之滕(2),踵门而告文公日:“远方之人,闻君 行仁政,愿受一廛(3)而为氓J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履织席 以为食(4)。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耙(5)而自宋之滕,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J注解:1、为:研究。神农之言:农家学派的学说。2、之:至IJ。踵:走到。3、廛:chan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4、与:给。衣:动词,穿。褐:粗布衣服。1:鞋。5、耒相:农具。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l)o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日:“滕君, 那么诚贤君也(2);虽然(3),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蜜飨(4)而治。今也,滕有仓縻府库,那么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5)!”注解:1、焉:指示 代词兼语气词,于是/于此。2、诚:确实,确实。3、虽然:虽然如此/即使这 样。4、蜜飨:yongsun早饭叫蜜,晚饭叫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做饭。5、 厉:危害。恶:wu,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孟子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日:“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1)乎? ”S: “否。许子衣褐J “许子冠(2)乎? "日:“冠J日:"奚冠(3) ? ” S: “冠素(4)。”日:“自织之与?”日:”否,以粟易之J日:“许子奚为不自织 (5) ?”日:“害于耕。”日:“许子以釜甑爨(6),以铁耕乎?“日:“然J ”自为之与? ”日:“否,以粟易之J 注解:1、衣:动词,穿。2、冠:戴帽子。3、奚冠:宾语前置句。4、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5、许子奚为不自织:宾语前置句.6、釜、甑:古代的炊具。爨cuan:烧火做饭。(孟子)“以粟易械器(1)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 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3)与百工 交易?何许子之不惮(4)烦? ”注解:1、械器:农具和炊具。2、宫:室(房 屋)。3、纷纷然:忙碌的样子。4、惮:怕。(陈)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那么(1)治天下,独(2)可耕 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 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4)也。故日:或劳心,或劳力(5),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6);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7),天下之通义(8)也 注解:1、然那么:既然如此,那么。2、独:难道。3、大人:统治者。小人: 被统治者。4、路:名词用作动词,奔波于道路。5、或:有的,无定代词。6、 劳力者治于人:被动句,于字句。7、食si:给人东西吃,供养。治人者食于人: 被动句,于字句。8、通义:一般的道理。“从许子之道,那么市贾(1)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2)。 布帛长短同,那么贾相假设;麻缕丝絮轻重同,那么贾相假设;五谷多寡同,那么贾相假设; 屐大小同,那么贾相假设J日:“夫物之不齐(3),物之情(4)也。或相倍征(5),或相什伯(6),或相千万。子比(7)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屣小屣同 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8)能治国家!”注解:1、 贾:价()的古字。(本意为买卖,引申为价格)2、莫之或欺:宾语前置句。 现汉语序:莫或欺之。或:语气词。3、不齐:不一样。4、情:本性。5、征:五倍。6、伯通佰。7、比:平列。8、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十、课后习题许行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翻译整句话。(1)虽然,未闻道也。(2)害于耕(3)从许子之道,那么市贾不贰,国中无伪。(4)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提,或相什伯。(6)然那么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7)恶能治国家?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词义。(1)其徒数十人,皆衣褐(2)是率天下而路也。(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餐飨而治。3、指出以下各句的句式。许子奚为不自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捆屣织席以为食。(二).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 背景:韩非,韩国的公子,和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韩王遣非使秦,李斯、姚贾二人妒忌他的才能,进谗于秦王,逼其下狱自杀。韩非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说 理精密,文笔犀利,善于用浅近的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矛盾、守株待兔等) 本篇批驳了儒家“德治”的主张,强调了 “法治”的重要性。课文讲解: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替年吠歆正(1)。河滨之渔者争垠(2),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3)。东夷之陶者器苦赢(4),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5)。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6),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7)o舜 其信(8)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9)o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注解:1、历山:传说中的地名,相传舜曾在这里耕种。侵畔: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土 地。替年:周年。吠歆正:指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2、垠:水中高地。3、期ji年:周年4、gu苦:粗劣。Myu:粗劣不结实。5、牢:牢固6、官:职责。7、所以:表目的。8、信:确实,确实9、乃:竟然。躬藉:亲身耕田。处苦:亲身去做那些劳苦的工作。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1) ?”其(2)人曰:“尧为天子。”注解:1、方:正当,正在。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其:指示代词,那。然那么仲尼之圣尧奈何(1) ?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2)o今耕渔不争,陶器不赢,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那么是尧有失也。贤舜那么去尧之明察;圣尧那么去舜之德化(3),不可两得也(4)o楚人有鬻楣与矛者(5),誉之曰:'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6)。'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楣,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楣,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7)o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楣之 说也。注解:1、2、3、4、5、圣:形容词用作意动。奈何:怎么样, 在上位:指作帝王。将:助动词,欲、 贤、圣:形容词用作意动。去:离开, 两得:两方面同时成立。鬻:卖。楣:同盾。6、陷:穿透7、怎么办?打算。奸:邪恶。抛弃。同世而立:同时存在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l)o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2)O以有 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3)。,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替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 不亦无术乎(4)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 之所易也(5)。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6),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注解:1、已:停止,消除。过:过错。2、舜有尽的“有尽”二字是衍文,应删。校勘术语:衍文(误加的文字)、脱文 (脱落的文字)。已:完了,完结。3、中:符合。程:规矩,法那么。诛:责罚。4、犹:尚且,还。乃:竟然。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5、难、易:形容词用作意动。处势:处在有权势的地位。骄下:指用命令矫正 百姓的错误。“骄”通“矫”,矫正。5、释:放弃。6、道:称道,提倡。1 .习题历山之农者侵畔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并翻译整句话。(1)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垠。(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3)东夷之陶者器苦Mo(4)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5)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6)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7)处势而骄下者。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词义。(1)然那么仲尼之圣尧奈何!(2)尧舜之所难也。(3)庸主之所易也。3、指出以下各句的句式(1)方此时也,尧安在?(2)不亦无求乎?3.去私吕氏春秋背景: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写的。吕不韦,本是赵国 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后来当了秦国庄襄王的丞相。秦始皇时被尊为 相国,主持国政,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战国末期各诸侯国都喜欢招徒士 人,让这些人著书立说。吕不韦认为强大的秦国在这方面也不能落后,于是让他 的数千门客人人著其所闻,最后合编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 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为吕氏春秋”因书中有八 览,后人也称这部书为吕览。这部书由于是许多人共同编写的,所以思想很不统一,有点近似学术论文汇编。 他的思想内容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家、法家、名家、农家、兵家的学说, 其中既有各家的精华,也有各家的糟粕。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运用故事说理,文 字比较生动。去私就是去掉私心,做到公正。文章先从天地、日月、四季对万物都是无私的谈 起,继而以尧舜禅让帝位、祁奚举荐贤才、腹 依法诛子的故事来说明何谓去 私,最后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课文讲解:天无私覆也(1),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2),四时无私行也 (3),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4)o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5)。” 注解:1、覆:覆盖。2、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3、四时:四季。4、遂长:成长。遂:成。5、至公:最公正无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日(1):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日:“解狐可 (2)。”平公日:“解狐非子之仇邪(3)? ”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J平 公日:“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居有间(5),平公又问祁黄羊日:“国无 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日:“午可(6)。”平公日:“午非子之子邪? ”对日: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 日:“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7)”祁黄羊可谓公矣。注解: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君主,姓姬名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祁黄羊: 晋国大夫,名奚字黄羊。2、xie解狐:晋国大夫。3、牙B: ye,语气词。4、遂:于是,就。国:国都。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5、居有间: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6、午:祁午,祁黄羊之子。7、论:论说,言论。外举:对外推举。外:家族以外,用作状语。避:回避。墨者有巨子腹 (1),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 也(2),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3)。”腹 对日:“墨者之法 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4),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 义也(5)o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6), 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7),巨子可谓公矣。注解:1、墨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腹:人名。巨子:等于说大师。2、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惠文王,名驷,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年长:年纪大。他子:别的儿子。3、弗不问罪,不惩治。诛:问罪,这里是杀戮的意思。以:作用同“于二 4、刑:判刑,名词用作动词。5、大义:大理,公理。6、许:许诺,赞同。7、忍:动词,忍心,狠心。庖人调和而弗敢食(1),故可以为庖。假设使庖人调和而食之,那么不可以为庖矣。 王伯之君亦然(2),诛暴而不私(3),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假设使王 伯之君诛暴而私之,那么亦不可以为王伯矣。注解:1、庖人:厨师。调和:调味。2、伯:通“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3、诛,诛杀。暴:指暴君。私:据为己有。4 ,习题5 天论荀子 背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游历过齐、秦、楚等国。荀子是战国后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继承前期 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 自己的思想体系,开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在 政治思想方面,他在坚持儒家的礼治原那么的基础上,主张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在自然观方面,他否认天命,强调人为。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天论。课文讲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那么吉,应之以乱那么凶(1)。 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不能贫(2);养备而动时,那么天不能病(3);修道而不贰,那么 天不能祸(4)。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5),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6)。注解:1、应:适应,对待。治:正确的治理措施。舌L:错误的措施。2、强、贫:形容词用作使动。本:农业生产。3、养:给养,衣食等生活资料。备:完备、充足。病:名词用作使动。4、修:应是“循”之误,遵循。贰:应是忒之误,过失。5、渴是衍文。6、袄怪:指自然灾害等反常现象。袄:也作妖。本荒而用侈,那么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那么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 (2),那么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3),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4),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 那么可谓至人矣(5)o注解:1、略:不充足。2、倍:通背,违背。3、薄:迫近。4、受时:遇到的天时。治世:盛世。治:治理得好。5、分:职分。至人:圣人。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时邪(3) ?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4),是又 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那么生,失地那么 死(5),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注解:1、瑞历:历象,天象。2、以:介词,凭借。3、时:季节。4、繁、蕃:茂盛。启、长:生长。畜通蓄。臧通藏。5、得地:庄稼得到能生长的土地。失地:庄稼离开了能生长的土地。星队、木鸣,国人皆恐(l)o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2),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3)。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4)。上明而政平,那么是虽并世起,无伤也(5); 上暗而政险(6),那么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注解:1、队:坠的古字。说文:“队,从高坠也J国:国都。2、阴阳之化:指自然发生的变化。3、怪: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奇怪。非:不对。4、蚀:亏缺。不时:不合时节。党:通倘,偶然。见:现的古字。无世:没有 那个时代。常:通尝,曾经。5、并世起:同时发生。6、暗:昏庸愚昧。险:险 恶,指政治暴虐。雪而雨,何也(1) ?日:无何也,犹不雪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零,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2)o故君子以为文(3),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那么吉,以为神那么凶也。注解:1、雪: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这里名词用作动词。2、以文之:用这种迷信活动为政事作装饰。文:文饰,修饰。3、君子: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 礼义。故日月不高,那么光晖不赫;水火不积,那么晖润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 那么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那么功名不白(2)o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 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3),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 幽险而尽亡矣(4)o 注解:1、晖:火的光辉。润:水的润泽。博:广大。2、功名:功绩和名声。白:显赫。3、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隆:高,这里形容词用作使动,使高,指推崇。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4、权谋:用权术。倾覆:颠覆。幽险:阴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 ?望时而 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3)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4) ?思物而物之,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5)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6) ?故错人 而思天,那么失万物之情(7)。注解:1、大天:认为天伟大。大:形容词用作意动。孰与:表反问,用于比较, 与其哪里比得上呢?(也可表疑问,和相比,谁更,例:公之 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物:名词用作状语。畜通蓄。2、天命:自然规律。3、望 时:盼望天时。应:适应。4、因:依,顺着。多: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增 多。骋:施展。化:动词用作使动,使变化。5、物之:使它成为能供自己 使用的物。物,名词用作使动。6、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地生长出来,哪里比 得上掌握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所由。7、错通措,舍弃。情:本性。6 .习题7.五蠹一一韩非子背景:五蠹是韩非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 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本篇根据古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论证了法治的合 理,主张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论证了“世 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的道理,为推行变法、实行法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斥当时的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逃避服兵役的人)、工商之民为社会 的蛀虫,而主张养耕战之士(农民、军队),除五蠹之民。课文讲解: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1)。有圣人作,构木 为巢以避群害(2),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3)。民食果菰蟀蛤(4),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5),而民说之 (6),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鲸、禹决渎(7)o注解:1、不胜:受不住。胜:忍受,承受。2、作:起,出现。构:架起。3、王:名词用作动词。有巢氏:和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有:词头。4、果菰(luo):木本植物的果实叫果,草本植物的果实叫菰。蟀:同蚌。蛤(ge): 蛤蝌o5、钻燧:钻木取火。燧:用来取火的器具。化腥臊:消除腥臊气味,指熟食。 化:动词用作使动,使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5)。”注解:1、疾:讨厌。夫:那。舍曰:回避说。为之辞:给它找个借口。2、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3、俞施古书疑义举例:“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 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患:担忧、忧虑。4、来:动词用作使动,使之来。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之安。5、萧墙之内:指鲁国宫廷内部。萧墙:国君宫门内的照壁。二、子路从而后一一论语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曲阜人,出生于没落的鲁国世家,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二鲁定公时,曾为司寇。后来离开鲁 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不被重用,后来 又回到鲁国,编订诗、书等重要古代文献,修订春秋,相传有弟子三 千人。他死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活、思 想的重要资料。这篇课文就选自论语彳散子,这篇课文记载了孔子到楚国去时遇到一位隐士,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态度,也反映了 儒家脱离劳动生产的思想。课文讲解: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臻(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植其杖而芸(5)o子路拱而立。止子路 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6)o注解:1、从:跟从,跟随。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丈人:老者3、栋diao:除草用的农具。4、五谷:稻、菽、麦、黍、稷五种粮食作物。孰:谁 5、芸:通“耘”,除草。 变化,指消除。6、说通悦。7、稣:传说是禹的父亲。决:开掘,疏导。渎:入海的河流。古代以长江、黄 河、淮河、济水为四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1),必为稣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2)o然那么今有美尧、舜、汤、武、 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4)o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5),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注解:1、夏后世:指夏代。禹建立夏朝后,人们也称“夏”为夏后氏。2、这种说法不对。掘河导水在历代都是必要的,没有什么可笑的。3、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称颂。新圣:当时新出现的圣人。韩非认为社 会是开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圣人。4、期:期望,要求。修:效法。法:取法。常可:永久适用的制度。可:相宜, 适用。世:时代。事:情况。因:根据。备:准备,指措施。两句意思是说,研究当前 的社会情况,据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5、株:树桩。6、释:放下。耒:翻土的农具。冀:希望。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1);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 足(2),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3)o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4)o是以人民众而货 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5)o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6)o 注解:1、丈夫:指男子。实:果实。2、事力:用体力,指耕织。养足:给养充足。养,指生活资料。3、自:自然。治:安定,有秩序。4、大父:祖父。5、劳:劳苦,劳累。薄:少。6、倍赏:加倍奖赏。累罚:加重惩罚。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1);糊粢之食,藜蕾之羹(2);冬日鹿裘, 回夏日葛衣(3);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4)。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宙以 为民先,回股无股,胫不生毛(5);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6)o以是言之,夫 古之让天下者,回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7),故传天下而缺乏多也(8)o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回子孙累世禁驾,故人重之(9)o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 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回薄厚之实异也(10)。注解1、意思是说尧的住房很简陋。茨:用茅草或苇子盖的屋顶。采:通“株。桥木。 斫:砍削。2、糖粢:指粗糙的粮食。糖:粗米。粢:通”餐。稻饼。藜蕾:泛 指野菜。藜,野菜。着,豆叶。3、鹿裘:小鹿皮做的袍子。鹿:小鹿。葛衣: 葛布做的衣服。4、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吃的。亏:亏损,缺少。5、宙:锹,掘土的工具。先:在前面,指带头。股:大腿。月发:大腿上的肌肉。 胫:小腿。6、臣虏:奴隶。奴隶社会常以俘虏为奴隶。7、让天下者:让出天子地位的人。 去:与“离”对用,义相同。8、缺乏多:不值得赞美。多:形容词用作动词,称赞。9、县令:一县的长官。累世禁指世代乘车,表示不失富贵。累世:世世代 代。H:套马驾车。菜,围束的意思,这里指套车。10、轻辞:轻易地辞去。薄厚:指利益大小。实:实际情况。夫山居而谷汲者,腹腊而相遗以水(1);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2)o团故饥 岁之春,幼弟不含襄(3);穰岁之秋,疏客必食(4)o非疏骨肉爱过客也(5),多 少之实异也。回是以古之易财(6),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7), 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8);重争士橐,非下也(9),权重也。故 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10)。回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11)。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2)。注解:1、山居:在山上居住。“山”与“谷”都是名词做状语。谷汲:到山谷里去打水。 腹腊:泛指节日。腹:楚国人在二月祭祀食神的节日。腊:冬十月祭祀百神的节 日(秦始皇改在十二月)。遗:赠送。2、泽居: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水:苦 于水患。买庸:雇工。庸:“佣”的本字,给人做工。决窦:开挖渠道。3、饥岁:荒年。五谷不收叫饥。tl:同“饷。供给别人食物。4、穰岁:丰年。穰:丰收。疏客:关系疏远的客人。食:拿食物给人吃。5、疏:疏远。骨肉:指亲人,这里指上文的“幼弟二6、易财:轻视财货。易:轻视。7、鄙:鄙吝,非常小气。8、高:指品德高尚。 势薄:权势薄弱。9、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士通“仕”,做官。橐,通“托二依托,投靠。 指依附于诸侯或卿大夫。下:卑下。10、多少:指财物的多少。薄厚:指权势的大小。为之政:进行他的治理工作, 指制定他的政策法令。11、罚薄:刑罚轻。诛:责罚。戾:暴虐。称俗:适应当时的习俗。称:适合, 适应。12:因此,情况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政治措施也要适应现实的情况。因: 依,顺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1),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2),遂王天下。徐偃 王处汉东(3),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有通又)六国;荆文 王恐其害己也4,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 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那么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5), 禹将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6)。”乃修教三年,执干戚 舞(7),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金舌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8),是干 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日:事异那么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 今争于气力(9)。注解:1、丰:周文王的都城,在今陕西户县东。镐:周武王迁都于镐,在今陕西长安 县西南。丰镐之间:指周文王兴起的领域。2、地:土地,地域。方:方圆。怀: 怀柔,用安抚手段使归附自己。西戎: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3、徐偃王:徐国的国君,西周穆王时人。当时由于国力强盛,平服了东方“九 夷”,故称偃王。汉东:汉水以东。4、前文王:即楚文王。5、有苗:古代少数民族,又称三苗。服:归服,归顺。6、崇尚德教做得不够就 实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上:通“尚”,崇尚。厚:厚实,充分。7、干、戚:都是兵器。干是盾,戚是斧。用干、戚为舞具,表示修德教,不用 武力使有苗归顺。8、共工之战: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此处共工是聋公之误。WS:铁制的 一种兵器。铠甲:古代的战衣,用皮革做成,上面缀有金属薄片。9、竞:比赛,互相争胜。逐:角逐,竞争。气力:指战争实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l)o齐人日:“子言非不辩也(2),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谓也(3)。”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4)o故偃王仁义而徐亡, 子贡辩智而鲁削(5)o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6)o去偃王之仁, 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7),那么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8)o注解:1、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说之:指说服齐国不要进攻鲁 国。2、辩:说得有道理。3、斯:指示代词,此。4、去:距离。门:指鲁国都城的城门。5、削:这里指国土削减。6、非所以持国也: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方法。持:保持。7、息:止,指废弃。循:依照,这里有依靠、凭借的意思。敌:抵抗。万乘: 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8、欲:指侵占土地的欲望。8 .习题9 古书的注解汉代著名注解家: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一、注解方式1、的传:说明经义2、笺:补充和订正传3、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也叫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 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宋邢禺(bing)论语孝经尔雅疏+孙爽(shi)孟 子疏,为了便于查阅,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 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二、注解内容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校勘4、注音5、注明典故出处。三、注解术语(一)校勘术语:1、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和刻印误加的文字2、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 字。(二)释义术语:1、日、为、谓之(叫做)被注释词放在其后,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 微差异。(1)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重通槿)穆,禾麻菽麦。”毛亨传:“后熟日 重,先熟日移J(2)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J(3)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蜗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日:秦 谓之财,楚谓之蚊。2 .谓被注释词放在其前,往往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2)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貌,之貌(的样子)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或 某种状态。(1)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 貌J(2)楚辞.哀郢:“众践踝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践踝,行貌4、犹(等于说)用“犹”时,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是引申义训释本义。(1)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J(2)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J朱熹注:“直,犹但也J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也就是所谓“声训”。(1)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 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2)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J(3)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 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J 声训的理论依据: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的词,其意义往往相通。这就是 戴震所说的“训诂声音,相为表里”。1、戋(浅、贱、笺、线)2、至(径、茎、颈、经)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J尔雅释诂:“古,故也诰,告也。”说文,一部:“天,颠也文(颠,顶也)释名释水:“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J释名.释衣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传统的训诂方法有三种:形训、声训、义训(1)形训(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皿虫为蛊。甘,美也,从口,含一。(说文甘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说文又部)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说文木部)秉,禾束也,从手持禾。(说文又部)(2)声训(因声求义)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3)义训: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直接解释词义,所以又称直陈词义。其揭示词 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训、义界、描写比况。直训,是直接用单词训释单词的一种释义方式。一般是:某,某也。直训又分为: 同训I、递训、互训、反训。(1)同训就是把假设干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类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