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docx
大庆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 素,对保障粮食平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 黑土核心区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省。大 庆市作为黑龙江省石灰性黑钙土和风沙、盐化草甸土分布的主要区域, 黑土耕地面积1173万亩,形成了具有农牧协调开展特点的黑土地保护 利用类型区。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大庆市的黑土地,切实维护国 家粮食平安、生态平安和资源平安,根据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 (20172030年)、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 2025年)和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 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 生物等综合措施,坚持利用与休养相结合,科学高效推进大庆黑土地 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将黑土耕地保护纳入全市粮食平安县(区)长责任制考核,成立市、县两级黑土耕地保护推进 落实工作小组,形成了市级统筹部署、县(区)主体推进、乡村具体 落实,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责任明确的黑土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制 定并组织实施了大庆市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况,全面掌握盐碱化耕地的分布、类型、土壤性状、立地条件、利用 状况等基础数据,为开展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攻关盐碱地治理技术。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大庆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我市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探索攻关盐碱地治理大庆技术模式。3、开展盐碱地治理试点。对接国家盐碱地治理试点政策,在我市 选择集中连片的未利用盐碱地和盐碱化耕地作为试验示范区。通过市 校共建、政企合作等方式,试点重、中、轻度盐碱地治理模式;评价 盐碱化水田、旱田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等治理措施的效果。专栏4盐碱地改造治理工程类别采取措施2025年预期目标盐碱化调查以土壤三普、国土三调、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 查评价、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工作成果为基础, 采用构建平台、制作底图、布设样点、调查采样、 测试化验、数据汇总、质量校核、成果汇总等技 术路线与方法,开展我市黑土地盐碱化调查。全面完成黑土地盐 碱化调查工作;选择 不同类型盐碱地试 点,因地施策开展各 类治理措施的效果 评价。攻关治理技 术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 庆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攻 关盐碱地治理大庆技术模式。开展治理试 点对接国家盐碱地治理试点政策,在我市选择集中 连片的未利用盐碱地和盐碱化耕地开展试点治 理。优先在“两区”实施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配套工程, 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 标准农田65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75万亩。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10设黑土高标准农田733万亩,累计改造提升223万亩。1 .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加强灌区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技使用 效率,按照区域化治理、灌溉与排水并重、渍涝综合治理的要求,对 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 新改造。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完善田间灌排渠系, 提升输水渠道功能,推行利用地表水治理盐碱化低产耕地等综合治理 措施。2 .推进田块整治建设。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 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有条件的地 区,旱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500亩左右;水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 10亩左右,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可适当扩大网格面积。3 .推进田间道路建设。按照农机作业和农资、粮食运输需要,优 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 设施等规范化建设,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到达100%。加强农机化建设, 推广应用适于生态、高产农艺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作业技术标 准。专栏5田间配套工程类别未取措施黑土高 标准农 田建设进行灌区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 效衔接,完善田间排灌渠系;推 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 设;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 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 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预期目标到2025年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 高标准农田658万 亩,累计改造提升 75万亩;高标准农 田农机通达率到达 100%o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 标准农田733万亩,改 造提升223万亩。11(五)耕地环境保护工程农机化 建设推广适于生态、高产农艺技术的 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 机、秸秆还田机、翻转犁、深松 机、免耕播种机、旱田高效节药 喷雾机、有机肥抛洒机等先进农 机装备。新增100马力以上 拖拉机0. 2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水平稳 定在98%以上。农机装备结构更加合 理、配套比进一步提 高、农机社会化服务体 系基本建立,粮食生产 高质量机械化率到达 70%以上。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高 农业用水效率,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1 .节约化肥投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 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减量增效。 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 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局部 化肥。2 .节约农药使用。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提升末端监测能 力,科学指导防控,实现精准用药。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 回收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 区减量规范施药技术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到达90%以 上,废旧农膜回收率到达88%以上。3 .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应用喷灌、滴灌、坐滤水种 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通过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 源损失,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提高田间用水效率。到2025年,全 市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到达450万亩。4 .防治水土流失。制定水土流失防治“十四五”规划,采取工程、 农艺、生物等措施,统筹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和风12沙干旱区防风固沙林建设,逐步解决耕地风蚀问题。逐年增加投入, 加大侵蚀沟治理力度,“十四五”期间完成黑土耕地内侵蚀沟治理任 务。专栏6耕地环境保护工程类别采取措施2025年预期目标科学施肥 用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 肥技术;配备高效节药施药机械,推进规范化减 量施药和绿色防控。黑土地保护利用示 范区测土配方施肥 和减量规范施药作 业实现全覆盖。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 收率到达9收以上, 废旧农膜回收率达 到8到以上。节水灌溉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应用喷灌、滴灌, 坐滤水种等抗旱保苗技术。完善水田田间渠系配 套基础设施。全市高效节水灌溉 农田面积到达450 万亩。防治水土 流失制定水土流失防治“十四五”规划,采取工程、 农艺、生物等措施,统筹推进水土流失防治。逐步解决耕地风蚀 问题;完成黑土耕地 内侵蚀沟治理任务。(六)耕地质量信息监测工程实施“三个建立”,合理布设耕地质量监测调查点,完善耕地质 量监测网络,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黑土耕地质量变化规 律研究。1 .建立黑土耕地监测网点。依托现有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 结合耕地水土流失监测、病虫疫情监测,建立健全黑土耕地综合监测 网络,加强黑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汇集和共享。132 .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监测体系。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探索利用地 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空间定位技术和遥感监测技术等现代化手 段,构建黑土地保护监测大数据平台,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3 .建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结合,开展黑 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在坚持科学、公正、准确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执行期和任务完成时的数量和质量评 价,监测黑土地保护实施效果。专栏7耕地质量信息监测工程类别采取措施2025年预期目标耕地质量调查 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 调查点;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 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 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完善黑土耕地 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效果评价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黑土地保护效 果评价体系。(七)科技示范引领工程根据各县区经济开展现状、生产情况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探 索建立“政府推动、龙头牵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上 下联动、多方互动、农民行动”的黑土地保护大庆模式,发挥示范引 领作用。1 .发挥园区引领作用。发挥大庆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开展载 体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 用技术,打造黑土保护技术培育、示范、增效的科技服务平台,提高 科技引领作用。142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粪污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 农业废物多维度综合利用等工程,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大庆市黑土 地保护,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耕地保护与质量 提升的产业化运行机制。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突出一体化综合施策,建设黑土耕地保护 示范区,打造黑土耕地保护大庆模式。示范区因地制宜地组装秸秆翻 埋还田、碎混还田、保护性耕作、有机粪肥施用、水稻侧深施肥等关 键技术,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打好联合建设“组合拳”。 “十四五”期间全市建成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321万亩。专栏8科技示范引领工程类别采取措施2025年预期目标发挥园区引 领作用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打造黑土 保护科技服务平台。黑土耕地保护科技 贡献率大幅提高,一 批先进实用技术得 到示范应用,建成黑 土耕地保护示范区 321万亩。发挥企业主 体作用依托黑土地保护相关工程,吸引科技企业参与大 庆市黑土地保护,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 农户”紧密型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产业化运行 机制。发挥典型示 范作用综合组装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培育黑土地保护 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黑土耕地保护 大庆模式。五、区域布局及技术模式大庆市黑土地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存在不 同程度盐(碱)化、沙化和退化。根据耕地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特点 和经济开展模式,“十四五”期间黑土地保护要以改善土壤结构、提15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盐碱胁迫、培肥地力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的 米取综合保护措施。(一)黑钙土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低丘和台地,土层较薄(15-20 cm),多为石灰性黑钙土。1、在作物生长期进行节水灌溉,选用喷灌、滴灌等方式,防止过 度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土壤侵蚀风险;2、采用测土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肥、农肥,提高土壤肥力,遏 制耕地质量下降趋势;3、在种养结合区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与秸秆粉碎还田 同步作业,增强腐殖质活性;4、采用玉米一杂粮一饲草的粮经饲轮作模式,采用系统耕作、施 肥及病虫草害防治措施,建立科学种植制度;5、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二)风沙草甸土区域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嫩江沿岸,市区有零星分布。1、设立封育区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率,营造、修复完善农田 防护林网;2、在农田沙化退化的区域建立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以及粮 草轮作的种植制度,用以防治耕地沙化退化,建立良好生态系统;3、采用垄作台田的种植方式,垂直风向起垄,采用高矮秆作物间 作、套作模式,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164、推广少耕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作物收获高留茬、根茬还田的保 护性耕作模式,促进春季土壤保埔,减轻风蚀;5、利用有机肥、腐植酸、复混肥等有机质肥料全耕层补给,增加 耕层厚度,建立肥沃、土壤团粒结构丰富的耕作层;6、推广喷灌、滴灌等旱作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增施保水剂等抗旱 保苗技术,因时因势的采用引洪淤灌、灌泥压沙等灌溉措施。(三)盐碱土区域大庆市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盐渍化中低产田分布广 泛,且大面积的耕地面临潜在盐渍化威胁。1、在作物品种上,优化粮食作物与杂粮作物布局,选育、选用耐 盐碱作物品种;2、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改良盐碱化土壤;3、轻度盐碱区:深耕晒垄、疏松表层、翻压盐碱,平整田地, 消除盐斑。合理施用化肥,防止施用碱性肥料,多施用中性和酸性 肥料。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增强作物抗盐能力,调整肥、气、 水、热,减少蒸发,抑制返盐。中度盐碱区:建立排灌体系,开展渠、井结合,实行暗管排水 和挖排水渠。采用喷灌、滴灌、地下管道灌溉,以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土壤盐分含量。采取化学、生物改良剂以及持续施用有机肥等 改良措施,逐年减轻盐碱危害。重度盐碱区:施加生物质调节剂改良土壤。采用石膏、绿肥 等化学与农艺结合的改良方法。持续施用有机肥,配套工程措施, 逐年减轻盐碱危害。17我市水田主要分布在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林甸县。1、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合理配施有机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2、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3、完善大中型灌区配套,加强灌排工程建设;4、规范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5、因地制宜开展条田化改造和田块整治;6、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提高田间水资源利用率。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 监测评价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和网格、户“4+2”六级“田长制” 责任体系。发挥市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作用,建立工作联 席会议制度,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协调指导。 将黑土地保护纳入落实粮食平安责任制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 核,确保黑土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二)强化政策支持。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为契机,以黑 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 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保护性耕作等政 策工程。围绕黑土耕地永续利用,研究出台耕地占补平衡、黑土耕地 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差异化政策措施。通过土地出让收 入、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增加投资渠道,18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三)开展示范引领。结合“两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优 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集中连片地区,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 施,规划创立万亩规模的黑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示范区探索“项 目统筹、资金整合、技术集成、规模建设、评价验收”的黑土地保护 一体化创立模式。推进示范区黑土地保护与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有 机结合,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构建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 促利用的可持续开展新格局。)加强主体培育。培育、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生产功能和黑土地保护 协同开展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体推进,鼓励社会各界 参与地方土地托管服务。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技 术模式的推广到位率和覆盖面,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 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五)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在庆高校、院所的科研优势,坚持问 题导向,开展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重点开展黑土保育、培肥地力、 有机碳封存、节水灌溉、盐碱改良、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攻关,开发一 批关键技术、核心产品,集成组装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打 造黑土地保护大庆样板。(六)强化监测评价。建立健全黑土耕地保护综合监测评价制度, 建设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监测信息,预测预报黑土地数 量和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为黑土地保护、评估和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监督、监管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19 年),开展了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大棚房” 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防止了耕地“非 粮化”。(二)黑土耕地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等节肥技术,“十三五”期间,全市测土 配方施肥覆盖率到达90%,农用化肥施用量年均减少6000吨以上。持 续实施“换药械、降药量、减药害”行动,加强统防统治、联防联控, 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全市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1220个,黑土耕地 信息化监测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构建了 “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 处置、公共财政支持”的农药包装物、农用残膜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 年回收农药包装物200吨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到达83%O(三)黑土耕地保护模式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围绕秸秆“五化”利用总体方向,突出秸秆覆盖、碎混等还田利用重点, 截止2020年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到达89. 7%,其中还田利用率达到58.3%;大力示范推广“4090”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深松整地等保 护性耕作技术新模式,2020年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面积开展到320 万亩,居全省前列;累计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120.7万亩,有 力促进了黑土耕地休养生息;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加快农牧循环开展,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到达83. 9%o(四)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两区”,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截止202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到达530 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大幅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高产稳产能力持 续增强;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全 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强化监督考核,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对黑 土地保护工程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跟踪开展绩效评估。(七)严格依法保护。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 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把黑土地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相结合、与保 障粮食平安相结合,明确黑土地保护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强化执法监 督检查,形成联开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 化”,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等违法行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士。(八)加强宣传培训。广泛宣传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和科普知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参与黑土地 保护的良好气氛。发挥媒体和公众监督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群防 共治破坏黑土耕地的行为。大力宣传黑土地保护的好经验、好做法, 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 划,提高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水平。20 面实施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22万亩,农田 林网、防风固沙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为重点,建设 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400万亩。(五)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市校 共建,合力攻关黑土地保护利用先进技术。“十三五”期间,市校合 作实施黑土地保护等农业农村开展相关科研工程9大类37项,在测土 配方施肥、土壤肥力监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 撑。全市累计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63个,辐射带动黑 土耕地面积126万亩。(六)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业新型经 营主体开展到153n家,其中,线上注册家庭农场13236家、合作社 1994家,流转土地289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到达318. 2万亩。2020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到达90. 7亿斤。二、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庆市黑土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以上,“十四五”期间 要抢抓国家加强黑土地保护的政策机遇期,依托“十三五”工作基础, 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全面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升保障国 家粮食平安的能力。(一)重要性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提升是转型开展的重要途 径之一。“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五年。“十四五”时期,大庆市要全力承接好国家黑土地保护相关政 策,借力解决制约农业开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 大庆农业开展模式,助力我市争当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展“排头兵”、 打造“三个城市”的战略目标。(二)紧迫性一是土地沙化、盐碱化较为突出。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 2. 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庆西部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 县嫩江沿岸耕地,土壤以风沙土为主,结构松散,易造成表土流失。 林甸县南部及大同区一局部耕地土壤盐碱化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源保障工程缺乏、缺少控制性工 程,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不高,仅 为52%,且局部建设内容年久失修,综合配套作用发挥不充分,急需 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不够。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黑土地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责任约束,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 重产出轻投入,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 作重要论述和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 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紧扣当好维护国 家粮食平安“压舱石”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 地中的大熊猫“。以保护黑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平安为目标, 采取 “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黑土耕地保护制度。紧紧围绕大 庆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黑土地保护大庆模式,落实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和现代农业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依靠科技引领,加 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综合采取工程、农艺、 生物等多种措施,坚持一体化综合施策,系统化分类推进,确保“十 四五”期间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断提升。(二)基本原那么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针对黑土地长期高强度利用,统 筹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转变开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推广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 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 以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探索工程与生物、农 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集中连片 治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坚持政策协同、统筹实施。加强政策衔接,结合区域内农田 建设、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规划,统一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和 绩效考核,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养护等不同渠道资金 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规划引导、资金政策撬 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调 动农民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三)主要目标1 .保护面积。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和划定的“两区”实 现全覆盖,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到达321万亩。到2030年,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基本覆盖黑土区耕地。2 .保护目标。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旱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 加lg/kg以上;黑钙土区域耕作层平均到达30 cm以上;风沙草甸土 区域耕作层平均到达25 cm以上;盐碱土、水田耕作层到达20 cm以 上。到2030年,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25年平均 增加lg/kg以上。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 土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3 .保护效果。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 加。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达100亿斤。到203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5亿斤左右。按照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部署,我市“十四 五”时期落实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321万亩,即大同区35万亩、 肇州县66万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70万亩、肇源县75万亩、林 甸县75万亩。专栏1“十四五”时期黑土地保护主要任务目标四、重点工程及建设任务类别任务预期目标到2025年到2030年保护面积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321万亩基本覆盖黑土区耕地保护目标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量比2020年平均提高1 g/kg以上比2025年平均提高1 g/kg以上耕作层平均厚度旱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 g/kg;黑钙 土耕作层到达30 cm以上;风沙草甸土到达25 cm 以上;盐碱土、水田到达20 cm以上。保护效果全市粮食产能到达100亿斤到达105亿斤根据大庆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实际,重点实施“七大工程”保数量、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多措并举保护治理黑土地。(一)黑土地数量管控工程坚持绿色长效开展理念,建立黑土地整治管理长效机制,依法加强黑土地数量管控,坚决遏制黑土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 .严控耕地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耕地保 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易地补充耕 地、土地复垦等政策,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 农田保护任务。2 .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划定一般农业区,把优质黑土耕地优 先划入一般农业区。制定用途管制规那么,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控 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尽量少占优质黑土地。强化对占用黑土地的管控 约束,使得城镇开展等非农建设尽量避让优质黑土地。3 .严格土地执法。建设工程占用耕地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表土剥 离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及时发现、 严肃查处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盗挖黑土等行为,杜绝偷盗油田土壤、 破坏矿区地表植被现象的发生。专栏2黑土耕地数量管控(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类别任务2025年预期目标耕地数量严控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任务。耕地用途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控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尽量少占优质黑土 地。强化对占用黑土地的管控约束,使得城镇 开展等非农建设尽量避让优质黑土地。耕地执法严格土地执法建设工程占用黑土地的,应按规定进行表土剥 离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 题执法力度。1、实施耕地深松轮作。持续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以深 松整地为核心的耕作制,在干旱少雨地区,以抗旱保墙为重点;在低 湿易涝区,以散塘增温为重点;在轻盐稻作区,以节水降盐为重点, 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耕作模式,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堵能力, 实现春旱秋防。继续推广以米豆轮作为主,与小麦、杂粮、薯类、经 济作物等轮作为辅的种植模式,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 增效。2、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玉米免耕(少耕)和大豆秸秆全量还田 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巩固扩大玉米“40/90”条带少耕、水稻原位搅浆 等还田技术推广面积,应用大型高端复合智能农机,促进作业标准和 质量稳步提升,保护性耕作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3、实施有机肥还田。坚持以地定畜、以种定养原那么,优化调整种 养业布局。建立畜禽粪污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鼓励在散养密 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 (液)池等设施,解决粪肥还田难题。引导规模养殖场与家庭农场、 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合理半径内相衔接,实现无 害化粪肥就近还田利用。专栏3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类别采取措施2025年预期目标深松轮作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作 业深度30厘米以上。推广以米豆轮作为主,与小 麦、杂粮、薯类、经济作物等轮作为辅的种植模 式。黑土耕地保护性耕 作面积到达550万 亩;畜禽粪污还田利 用率到达85%以上。保护性耕作根据不同轮作方式和区域实际,合理选择碎混、 少免耕覆盖等秸秆还田方式,巩固扩大玉米“40/90”条带少耕、水稻原位搅浆等技术模式的 推广面积。有机肥还田利用有机肥专用施肥机械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 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堆泄生产的有机肥施到农 田。(三)盐碱地改造治理工程1、开展黑土地盐碱化调查。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黑龙江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工作,重点开展全市未利用盐碱地、盐碱化草地 和盐碱化耕地的调查。查清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盐碱化未利用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