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docx
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 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 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比照研究,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 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 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 科学。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 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 头和水的共同特征。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 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 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 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 于我们周围。2 .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 的语言进行汇报。3 .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 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3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1 .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 .翻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确实是放了东西。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 .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 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一一 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局部等)4 .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1 .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 .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 装空气的方法(翻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 不能松开袋口)。3 .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4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二)游戏二:传递游戏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1 .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 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2 .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3 .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本卷须知,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 理由。4 .学生汇报交流:(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局部,都占空间。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1 .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2 .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板书设计】1.感受空气【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无【作业设计】1 .以下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选项是()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B.空气很难密封 C.空气都有声音2 .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局部B.都是无色无味的C.都要占地方3 .以下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A.牛奶 B.酱油 C,冰块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第二 课,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 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 空间。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 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 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 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 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着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 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 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 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 定难度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 研究空气占据空间。2 .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 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