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知识分享.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复习指南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一、西方古代小学教育的发展1中世纪的教会教育(1)堂区学校、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堂区学校:读写算,宗教启蒙2世俗教育(1)骑士教育三阶段:家庭教育(07、8),礼文教育(7、814)和侍从教育(1521)二、近代各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宗教的、慈善的小学退化,国家的小学强化1、英国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1870年的福斯特法案2、法国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833基佐法案,1882费里法案“义务、免费、世俗”三原则3、美国1837年,马萨诸塞设立州教育委员会;1852年该州颁布义务教育法三、近代西方小学教育的特点1、立法。建立国家开办、支付费用和管理的小学2、义务。每一个家庭有责任让孩子接受教育3、世俗。学习社会的、而非宗教的内容4、终结。每一个孩子都以就业或补习为目的,而非升学四、现代各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欧洲新教育运动,双轨制变单轨制1、英国1918费舍法案,511(57,811)1944巴特勒法案,第一阶段,11岁考试,2、法国1919,统一学校运动3、美国学制的进一步完善,84,633,学段的衔接五、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特点1、多种学制并存。63,54,9年一贯制2、公立与民办并存。1980年以后允许社会、企业等独立办学。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3、课程类型变化。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4、校长负责制六、小学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1.文化的选择古代与现代文化,中国与外国文化,人文与科技等不同类型。2.文化的传播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七、小学承载文化的主体1.有自己的学校文化2.反映本土或区域性的文化3.继承和发展文化八、小学教育的功能基础:社会规定性1.社会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口的2.教育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九、小学教育的功能1普及让所有适龄的儿童或失学的成人完成初等水平的教育。2奠基奠定儿童或失学成人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智慧、人格为接受高一级教育做好准备:提高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的建设,做好“幼小”和“初小”的衔接:制度建设3自我完善去除负面的功能加强正面的功能十、小学教育活动的特性以全身心的投入体现儿童发展的心理逻辑探索、交流、创作等活动1游戏活动表现出儿童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2操作活动做中学:无论体育、智育和德育等的活动都是如此3制作活动完成作品:十一、波伊尔理想小学的标准1、学校成为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家长成为合作者2、连贯的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测量结果3、促进学习的环境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孩子提供服务4、品格的塑造培育核心美德有理想的生活第二章小学教师一、教师是什么1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1)专业上,学有专攻、学高为师(2)职业上,专门、全职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关系上,学有常师和学无常师(4)狭义上,指在学校里专门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2代表国家从事该项工作的公务人员(1)公立学校里的教师(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二、教师的专业性1.教师的专业性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2专业特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的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利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奥斯汀,1989)三、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角色含义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和责任,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责任的认识。2主要角色(1)教学的实施者(2)课程的开发者(3)学生的领导者(4)教育的研究者四、教师的权利1、教师法规定的六大权利内容(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和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2、教师权利的构成(1)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2)教育权教师依据特有的教师身份而享有的权利(3)具有公务员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五、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内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六、教师的专业标准标准一:理解所授学科的主要概念、探究的工具和结构,为学生创造获得许可上述意义的学习体验。标准二:理解学生如何发展和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支持他们在智力、交往和身体方面的发展。标准三: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机会。标准四:了解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标准五:应用对个人和群体动机和行为的理解来创设一种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的交往,积极参与学习标准六:使用有效的言语、非言语以及媒介交流技巧来促进课堂里的积极探究、合作和具有建设性的相互交往。标准七:根据教材、学生、社区和课程目标方面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标准八:了解并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策略来评估并确保学生的智力、交往和身体的发展。标准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不断地对自己的选择和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估,积极寻求专业成长的机会。标准十:增进与学校同事、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关系,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幸福。七、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一)专业精神1.专业信念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工作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追求2.专业目标是基于现实基础期望达到的高水平教学3.专业追求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排除环境干扰,坚定而不懈努力地行动(二)专业知识1类型的划分(1)舒尔曼的七类型科目知识、通用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特征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的知识(2)格拉斯曼的四类型通用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3)林崇德的三类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2专业知识构成科目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学临床知识(实践性知识)(三)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前者主要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后者主要是如何把教学方案落实于课堂2课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能否正常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能力课堂管理主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主要是控制学生的行为不违背学校的规定3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必要能力以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运用为主要标志4教育研究的能力这是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能力核心是教学的反思能力,在小学里以“校本教研”为代表八、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个体从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职业从非专业或半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过程。九、教师生涯的阶段费斯勒于1984提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入职,能力培养,热心和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十、专业发展的水平伯林纳(1988)按照教师教学专长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Novice)教师,熟练(AdvancedBeginner)教师、胜任(Competent)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教师和专家(Expert)型教师。国内的学校普遍分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还有是教师的职称。十一、师范生专业发展方式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洞察力、态度和教师在既定的学校环境中从事日常教学工作所需的实践性知识。1、从五个方面进行学习转变第一,思想品德素养的学习;第二,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的学习;第三,教育教学艺术素养的学习;第四,心理素养的学习;第五,教师角色仪表素养的学习。2、角色转变(1)角色困惑(2)角色学习中的冲突(3)角色的认同和接受3、方法见习,实习,榜样4、身份认同(1)危机的表现归属感的消解,方向感的模糊,无力感的侵袭(2)危机的原因教师身份确定性的消失,与教学实践的疏远,功利主义的流行,被动学习的态度(3)解决的办法第三章小学生一、学生是什么1在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教育大辞典)(1)身份上,正规生、插班生、旁听生(2)水平上,正常生、留级生、随班就读生(3)入学方式上,录取生、转学生、条子生(4)狭义上,指在公立和私立学校里专门学习的人员2在小学或初等程度教育机构里学习的人(1)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温江村的噩梦)(2)主要是指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我的小学二、儿童的社会地位1、政治地位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例外:班级选举)2、经济地位没有收入,依附于父母或监护人(社会现象童工)3、男女儿童地位的差异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她时代的来临女权运动三、学习水平标准下的学生类型1、学习困难生2、学习中等生3、学习优秀生四、儿童观的概念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影响力观念的总和。五、西方儿童观的变化从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对儿童身心特征的忽视、对儿童手段的粗暴及成人(教师)中心向维护儿童权利、重视研究儿童身心特征(包括用科学手段研究儿童的身心特征)、关爱所有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协调好成人(教师)与儿童关系的方向发展;从注重外铄的手段向注重内发的引导发展。六、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权利1、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2、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3、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七、儿童的基本权利构成1、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2、教育权学生依据特有的身份而享有的权利3、相关法规规定而享有的权利八、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内容1、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1)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2)对那些未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基础教育,应尽可能加以鼓励或推进;九、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权利1、年满6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年满7岁入学2、免试入学,就近入学3、户籍所在地或非户籍所在地十、学生的具体权利1、受教育权2、安全健康权3、获得公正评价权4、申诉权5、监督权6、参与管理、活动权7、隐私权8、通讯自由权9、财产权10、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权利十二、学生的义务1、刻苦学习2、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接受教育3、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4、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5、正确处理人际关系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7、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学生带回家的各种文件、报告和通知8、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9、有根据有关规定向学校交纳有关费用的义务10、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义务十三、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1、家庭环境2、已有知识3、认知风格4、志向与期望5、学习动机6、学习情绪与情感十四、小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1、体质特征2、认知特征3、人格特征十五、学习的具体特征1、学习感受2、学习策略3、学习逆反十六、学习习惯的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或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十七、学习习惯的作用1、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行为,责任感更高,更合群,冲动较少。2、学习习惯是保证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3、学习习惯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八、学习习惯的特点1、自动化: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2、情境化:在特定情景下自动地作出反应3、固定化: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4、情感依赖:反应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十九、衡量学习习惯的标准1、动作的速度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2、动作的质量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3、是学习者的消耗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二十、学习习惯的类型1、监控习惯与科目学习习惯(申仁洪,2007/2)2、预习、出声早读、认真上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学好问、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单元总结、学习分析、时间计划、讲究效率(吴阿坚张明珠,2007/6)3、主动学习、作业承诺、课堂守纪、课外阅读、勤奋、去拖沓和听讲专注(田澜,2010/9)4、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阅读、写字、听说、活动、探究和计划(厦门教科院)第四章小学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是什么1是预期教育所要(能)达到的结果(1)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2)是教育核心价值观或理念的体现人。(3)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规定或设想、意图。(4)规定体现的是教育政策或制度所要求达到的结果。2与目标的联系(1)目的是客观满足主观,产生主观体验状态;目标是主观合乎客观,产生可经验状态。(2)目的是完整的;目标是分解的。(3)目的具有概括、单一性;目标是具体、多样性的。(4)目的可以分解为目标,大的目标也可以分解为小的目标。(5)目的和目标可以转化。二、教育目的的类型1.性质的标准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2.过程的标准即时的或现在的教育目的与未来的终结的教育目的3层次的标准(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2)最高目的与最低目的4领域的标准课程设定的基本标准,教学的基本规定(双基),管理的核心要求5主体的标准(1)国家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3)教师的(4)家长的或社会的(5)学生的6内容的标准(1)自然人、社会人与宗教人(2)全面发展的人与片面发展的人三、教育目的的特点1是属人的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规定,区别只是什么样的人。2是规定性的或理想的要求前者是有政策或制度保证的,后者是社会的美好愿望。3.是实际的或空想的前者是与行动一致的,后者是与行动脱节的。4.是多元化的表现在社会不同群体、集团追求教育的核心利益。5.是开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四、教育目的的作用1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动力与方向2应该是检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标准实现或没有实现的结果3.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协调和修正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五、建国后的20002010十年教育:1.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社会背景市场经济,就业压力,人口下降,社会公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3.教育状况高校扩招,中小学择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高考改革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育七、小学的教育目的1、围绕五育形成的教育质量观合格+特长2、体现办学理念的教育质量观和谐,幸福,卓越,个性3、体现小学功能的教育质量观进重点/示范中学八、全面发展的问题1、全面发展的内涵解读150151(1)完整的发展(2)和谐的发展(3)自由的发展2、价值取向的差异(1)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形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3、全面发展的误读(1)平均发展(2)平庸发展4、现实追求的变异(1)片面发展(2)过度发展5、全面发展的均衡(1)如何理解均衡的全面发展(2)均衡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九、升学与发展1、升学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检验学习的效果,提供发展的机会2、升学的扭曲152从追求升学演变为片面追求升学,扭曲了升学的目的,扭曲了师生关系,扭曲了正常的教学秩序3、升学的变革(1)改变评价制度(2)建立现代教育文化(3)健全教育观念十、学业负担的含义和表现1、含义: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习压力和数量;合理与不合理,内源性和外源性2、过重学业负担的表现:(1)上课(2)补习(3)作业(4)考试第五章小学教育环境一、教育环境是什么1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的教育条件(1)广义的,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等(2)狭义的,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教学设备、校风班风等(3)是特殊的文化环境二、小学教育环境的特点1.自然性2可控性3纯化性4学习化5开放化三、教育环境的层次1教育环境是指宏观的教育环境和微观的教育环境,可以说是国家或家庭有目的创设或计划的2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所有因素,是学校和教师有目的创设的3学习环境包含学生本位的教育含义,是符合学生需求的、建构性的客观条件四、教育环境的一般分类1、物质环境(1)空间环境(2)设施环境(3)自然环境2、社会心理环境(1)人际环境(2)信息环境(3)组织环境(4)情感环境(5)舆论环境五、功能分类1、物质环境2、交往环境3、符号环境4、活动环境六、学校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是指全校群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程2、狭义的,是指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3、学生同伴的群体文化和教师的专业性文化七、教师的文化取向1、文化的内容取向教师组织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习惯等2、文化的形式取向(1)个人主义的文化(2)派别的文化(3)协作或合作的文化(4)人为的同事文化八、校园文化的类型1、校园物质文化2、校园制度文化3、校园精神文化九、学习环境的概念1、广义的可用于学习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2、狭义的专指课堂环境十、学习环境的物理因素1、颜色2、声音3、温度4、装饰5、桌椅6、课堂规模十一、学习环境的创设1、班级课堂环境优化2、课堂组织多样化3、符合学生的个人需求4、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六章小学教育活动一、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1小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切专门活动(1)皮亚杰:同化与顺应,自我建构(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社会建构2在学校和教师引导下小学生主动学习与建构知识意义的文化活动(1)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平衡(2)学生主动建构的合法与多样(3)教师指导与鼓励下的主动建构二、小学教育活动的类型1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统一的标准(1)体育(2)德育(3)智育2历时阶段与共时要素的标准(1)课程与教学设计(2)课堂教学(3)课外活动(4)管理与领导三、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1.遵循小学生发展的规律(1)顺应小学生的发展阶段(2)尊重小学生的发展特性(3)创设新颖、多样的教育活动2适应时代的要求(1)时代精神的表现:科学、信息与全球化(2)当前时代的特点:多变与多元、不确定性和选择性(3)应对:规训,独立意识,主动精神,自主能力四、小学体育活动1.体育活动的作用(1)生理机能(2)大脑功能(3)人格品质2.体育活动的形式(1)德国式(2)瑞典式(3)英国式3.体育活动的要求(1)注重体育游戏(2)注重身体的养护(3)注重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五、小学德育活动1.狭义的含义是指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属于教育目的的组成之一,有时也被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2.德育活动的要求(1)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2)突出价值观的培养(3)突出理想的培养(4)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六、智育活动的要求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2、注重经验的转化3、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4、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七、.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1、方案设计的要求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2、方案设计的类型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八、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1.教学多种途径的中心2.教育目的的实现3.心理发展4.课堂教学的作用:三基一个性九、合作学习1.教学观的变化:从重教转向重学2.合作学习的特点:(1)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互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2)形式:小组教学的创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3)机制:多边立体的互动3.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十、课外活动(一)校内课外活动1.学科活动2.科技活动3.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课间休息活动(二)校外课外活动1.通过与社会各类机构建立联系提供学生相应的活动场所2.参与各类活动:参观、访问、劳动、竞赛十一、管理与领导1.狭义的含义是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学校管理与领导者的指挥、控制、协调和引导作用,较好地开发学校中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活动。2.管理与领导的差异3.管理与领导的关系十二、管理与领导的环节1.计划2.实施3.检查4.总结十三、教师的管理与领导1.教师的组织安排2.教师的检查考核3.教师的培养提高十四、学生的管理与领导1.班级的管理与领导2.少先队和学生会的管理与领导3.自我管理与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