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指导书教学提纲.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指导书-目录一地基处理21一般规定22原地面处理23换填34砂(碎石)垫层35浆体喷射搅拌桩36土工合成材料垫层57洞穴处理6二路堤71一般规定72填料83基床以下路堤94基床底层105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116路堤边坡137路基沉降观测138雨季施工14三路堑141一般规定142基床163半填半挖路基164施工控制16四过渡段171一般规定17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18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184施工控制19五支挡结构19六路基防护及排水20七坡面防护21八路基排水23九路基相关工程及附属设施241相关工程24十现场管理一般标准25一地基处理1一般规定1.1施工前所有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要熟悉有关施工图、土工试验报告,收集地下管线、构造物等资料,1.2所有运至工地的材料必须分类整齐堆放,妥善保管。1.3地基处理施工前,应设置永久性平面和高程控制基点,测定边界范围,开挖两侧排水沟,疏通排干地表积水,清除场内杂物、杂草、清淤、回填工作。1.4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所承担工程地基处理的目的、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15施工前应核查地质资料,并进行地基处理的各项工艺性试验。当核查或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分部技术室。2原地面处理2.1路堤填筑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路基清表厚度为1020厘米)2.2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度高度不大于0.6m。2.3原地面松软表土及腐植土应清除干净,原地面松散土层时,应将松土翻挖,分层(压实后不大于0.3m)回填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底应平整、密实。2.4对于低路堤,特别是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路堤,要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3换填3.1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并将底部整平。当底部起伏较大,可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底部的开挖宽度不得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对于换填石土段,如果有孤石的要把孤石打掉,然后再回填不易风化硬质岩填料。3.2根据换填部分所处的路基部位,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并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换填不易风化硬质岩填料地段,填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粒径不大于15cm,级配要良好,不能给大粒径或小粒径集中在一块,所有填料的级配及粒径要从料场源头控制,不合格填料一律不给进场)。3.3施工控制3.3.1换填范围及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应对需换填土层范围及深度进行核实,并按验标要求进行检验。3.32当采用机械挖除需换填土时,应预留厚度3050cm的土层由人工清理。3.3.3所用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第5.25.5节的有关规定,对填料应定期进行抽样检验。(所有进场填料必经检验合后方可使用)4砂(碎石)垫层4.1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将基底清理、整平,并按设计要求做好基底碾压及土拱。4.2砂垫层应采用中、粗、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其含泥量不得大于5%;当用作排水固结时,其含泥量不得大于3%。4.3碎石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4.4砂(碎石)垫层施工的分层厚度、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5砂(碎石)垫层的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碎石垫层碾压满足地地基系K30130Mpa/m)。4.6砂(碎石)垫层填筑完后必须及时完成两侧干砌片石护坡,并同时做好反滤层。4.7砂(碎石)垫层及反滤层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砂(碎石)垫层(反滤层)施工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铺设范围不小于设计值2厚度不小于设计值3顶面高程+50mm,-20mm4横坡±0.5%5浆体喷射搅拌桩5.1施工准备5.1.1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5.1.2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浆液最佳配比。5.1.3固化剂、外掺剂的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和变质的固化剂、外掺剂。5.1.4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试桩数量不少于3根。5.1.5浆体喷射搅拌机械应配置浆量自动记录仪。5.2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5.2.1机械按设计桩位就位。5.2.2预搅钻进至设计深度。5.2.3搅拌头自桩底反转喷浆搅拌提升至桩顶或停浆面。5.2.4重复搅拌至设计复搅深度。5.2.5重复搅拌提升至桩顶。5.2.6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如图所示。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钻机就位搅拌钻进至设计深度喷浆、搅拌、提升提升至停浆面钻机移位提升搅拌至桩顶复搅至设计深度泥浆排泄处理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图5.3施工控制5.3.1严格控制搅拌机钻进和提升速度、供浆与停浆时间,确保成桩质量。5.3.2控制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桩端必须原位喷浆搅拌一定时间。5.3.3成桩过程中,以一次喷浆二次搅拌或二次喷浆四次搅拌为宜。复搅时应避免浆液上冒。5.3.4成桩过程中,当因故停浆继续施工时必须重叠接桩,接桩长度不得小于0.5m。若停机超过3小时,应在原桩位旁边进行补桩处理。5.3.5当钻进搅拌中遇有阻力较大,钻进太慢,应增加搅拌机自重,然后启动加压装置加压,或边输入浆液边搅拌钻进。5.3.6配制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供浆应连续,固化剂与外掺剂的用量、泵送浆液时间必须有专人记录。5.3.7随时检查施工记录,评定成桩质量,如有不合格桩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桩或其它处理措施。5.3.8浆体喷射搅拌桩桩顶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5.3.9浆体喷射搅拌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及桩身均匀性应符合设计要求。5.3.10浆体喷射搅拌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5.3.11钻机成孔和喷浆过程中,应将废弃的加固料及冒浆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5.3.12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浆体喷射搅拌施工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桩位(纵横向)50mm2桩体垂直度1%3桩长不小于设计值4桩体有效直径不小于设计值5单桩喷浆量不小于设计规定6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设计值6土工合成材料垫层6.1施工准备6.1.1土工合成材料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运至工地后应分批整齐堆放在料棚(库)内,防止日晒雨淋,并保持料棚通风干燥。6.1.2土工合成材料进场时,应逐批检查出厂检验单、产品合格证及材料性能报告单。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抽样检验。6.1.2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6.1.2.1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下承层表面应整平、压实,并清除表面坚硬凸出物。6.1.2.2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路堤主要受力方向,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铺设。6.1.2.3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应牢固,受力方向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抗拉强度。6.1.2.4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插钉固定,并应与路基面密贴不得有褶皱扭曲。6.1.2.5铺设多层土工合成材料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0.5m。6.3土工合成材料铺好后应按设计要求铺回折段,并及时用碎石覆盖。6.4严禁碾压及运输等设备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上碾压或行走作业。6.5施工控制6.5.1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范围、层数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5.2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属于隐蔽工程,应按隐蔽工程做好检查记录。6.5.3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铺设范围不小于设计值2搭接宽度+50mm,03上下层搭接缝错开距离±50mm4层间距±30mm5回折长度±50mm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允许偏差表7洞穴处理7.1施工准备7.1.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勘探资料,对施工地段进行地质核查。洞穴处理后,应由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对处理范围、效果予以确认。7.1.2路基施工前应先疏排地表水,防止地表水下渗;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办理。7.1.3洞穴处理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进行现场验收。7.2洞穴处理一般方法7.2.1清除浅溶洞中淤泥及其它松软沉积物。先铲除溶洞表面溶蚀部分,将洞壁倾斜部分做成台阶。7.2.2填片石及水泥土组成的混合物,回填密实。7.2.3压浆加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7.2.3.1按设计要求或由现场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配置水泥砂浆。7.2.3.2加固地基前,通过试验确定注浆孔深度、孔距及注浆压力等有关技术参数。7.2.3.3按设计要求布置钻孔,宜为梅花型布置,地质钻成孔。7.2.3.4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一定数量的检查孔,并按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7.2.3.5利用注浆孔进一步探明地质情况,当岩溶的范围和深度与设计不符时,应向分部技术部反应。7.3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排水沟,严禁堵塞泉水出逸点,防止地下水沿路基出逸,浸湿路基。4.20.3路基面上的溶洞,应采用片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封闭,封闭厚度不小于0.5m,顶部与路基面齐平,搭盖洞口0.1m以上。7.4边坡及坡顶上的溶洞,应清除其充填物,按设计要求封闭;对于泉水发育部位,应预留泄水孔。7.5墓穴、地窖、枯井等人工洞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7.5.1揭露其表盖层,清除洞内沉积物。7.5.2采用水泥土或石灰土回填夯实;对于石质洞穴,采用片石混凝土回填。并视具体情况可采取压浆处理等措施。7.6黄土陷穴施工7.6.1按设计做好防排水措施,避免地表水流入。7.6.2采取灰土回填施工,应将洞穴开挖,分层回填、夯实至设计要求。二路堤1一般规定1.1路堤施工应及时做好防排水:1.1.1施工前应结合永久排水设施做好地表排水设施,排水沟应随挖随砌,铺砌必须及时完成。1.1.2基底、坡脚、填层面应及时做好排水处理,不得积水。1.1.3傍山修筑路堤时,应防止水渗入路堤结构各部。1.1.4雨季施工时,应防止地表水流入取土场内;并应将取土场内局部积水随时排除。1.2.填筑路堤应符合下列条件:1.2.1施工前,应对地基进行复查、核对,发现地基范围内有局部松软、坑穴、泉眼等,应慎重处理,不得随意填塞。1.2.2使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各种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上层面应设向两侧4%的横向排水坡。1.2.3相邻填层使用不同种类或颗粒条件的填料时,其粒径应符合D15/d854(两层渗水土间)或D150.5mm(非渗水土与渗水土间)的要求。否则,两层之间应铺设隔离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1.2.4路堤填筑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工后沉降观测。路堤工后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应符合设计要求。1.3软土、松软土地基上的路堤施工1.3.1软土、松软土路基施工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必需的预压期。1.3.2施工现场应按有关规定要求,做好取土、弃土、堆料及运土道路的平面布置,安排好作业程序及机械运行路线,施工中不得随意更改。1.3.3反压护道应与路基同步填筑,其填料、填筑压实方法、压实标准应符合一般地基路堤相应部位的规定。护道顶面应平顺并有向路基两侧的排水坡,边坡应顺直无凹陷。1.3.4软土、松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应符合本指南第7节规定进行沉降及位移观测,严格控制填筑速率。对观测设备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1.4膨胀土地基上的路堤施工1.4.1基底换填应与开挖紧密衔接。如有困难应预留厚度不小于50cm的保护层。1.4.2换填厚度应根据开挖后地基检测结果确定,且应符合设计要求。1.5黄土地基上的路堤施工1.5.1对强湿陷性、高压缩性、承载力不足和有陷穴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处理后才可填筑路堤。1.5.2填筑路堤前应将松散的地基表层洒水压实至规定密度,路堤两侧排水沟以内的坑洼和松散地面均应整平碾压密实,不得积水。1.5.3施工中路基范围黄土地基上不得浸水。1.6浸水路堤施工1.6.1浸水路堤应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地基处理及护道施工应在汛期前完成。1.6.2水下地基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1.6.3浸水路堤的填料种类及使用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1.6.4浸水路堤填筑应降低水位,有条件时宜采用围堰疏干。1.6.5基底回填及水位下路堤施工应分层填筑碾压,每层松铺厚度不应大于30cm,填料的含水率严格控制在最优含水率的上限范围内。水下路堤(含护道)超出设计水位线0.5m后按一般路基施工。1.6.6浸水路堤填筑的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床以下路基浸水与不浸水部分分界高程的施工允许偏差为0+100mm。2填料2.1基床以下路堤填料2.1.1基床以下路堤应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类、砾石类填料。2.1.2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2.1.3当选用不易风硬质岩填料时,应级配较好,且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15cm。其抗压强度不低于5Mpa。2.2基床底层填料2.2.1基床底层应选用A、B组填料。2.3基床表层填料2.3.1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站内部分股道基床表层填A料,具按设计图要求填料)2.3.2采用级配碎石时,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2897)的有关规定。2.3.4基床表层填料材质、级配必须经室内及现场填筑试验,压实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填筑。2.4过渡段填料2.4.1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分层检测。2.4.2基床表层以下级配碎石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其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应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应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2%。碎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质量百分率(%)504030252010525050.0751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2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31009510050803065205010302102.3施工控制1施工前应对设计取土场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2施工中应核对进场填料,当实际使用填料不符合规定和要求时,应及时予以纠正。3基床以下路堤3.1基床以下路堤填筑3.1.1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应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每个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一般宜在200m以上或以构造物为界。各区段或流程内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3.1.2路堤应沿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应先从最低处分层填筑,两边向中部填筑。路基边坡两侧超填宽度不宜小于30cm,竣工时按设计刷坡整平。3.1.3分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压实能力、填料种类和要求的压实密度,通过现场工艺试验确定。采用碎石类土和砾石类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分层填筑的最小分层厚度不宜小于10cm。3.1.4不同性质的填料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每一水平层的全宽应用同一种填料填筑,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宜小于50cm。3.1.5填料摊铺应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平整,填层面应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并应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3.1.6用改良细粒土或含细粒成分较多的粗粒土填料填筑路堤时,必须严格控制其填料的含水率在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率范围内。填料含水率较低时,应及时采用洒水措施,洒水可采用取土场内提前洒水闷湿和路堤内搅拌的方法。填料含水率过大时,宜采用场内开挖沟槽降低水位和用推土机松土器翻松晾晒相结合的方法,或将填料运至路堤摊铺晾晒。3.1.7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各种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不宜超过4km/h。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3.2路堤施工控制3.2.1施工中应检查核对填料的试验和实际使用情况,当实际使用填料发生变化时,应另取样做土工试验进行鉴定。3.2.2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应确认填料质量、含水率、铺土厚度、填料表面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后,再进行碾压。3.2.3填筑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路堤基底处理要按设计图的要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质量检验应根据所处路堤部位的要求进行。3.2.4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其中改良细粒土采用K30和K两项指标,砂类土、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采用K30和n两项指标。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标准填料压实标准改良细粒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A、B组及C组(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压实系数K0.90孔隙率n31%31%注:当改良土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时,其压实标准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其压实标准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符合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3.2.5基床以下路堤顶面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基床以下路堤顶面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中线至边缘距离±50mm2宽度不小于设计值3横坡±0.5%4平整度不大于15mm4基床底层4.1基床底层填筑前应根据所选的机械及计划使用的填料种类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试验段的长度不宜小于50m。4.2基床底层填筑应符合下列要求:4.2.1采用碎石类和砾石类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4.2.2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4.2.3分层填筑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4.3基床底层填筑施工控制4.3.1检查核对填料的试验和实际使用情况,当实际使用填料发生变化时,应另取样进行土工试验鉴定。4.3.2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应确认填料质量、含水率、铺土厚度、填料表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再进行碾压。4.3.3已填筑好的底层应控制车辆通行。4.3.4基床底层压实质量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其中改良细粒土采用K30(或Ev2)和K两项指标,砂类土、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采用K30(或Ev2)和n两项指标。基床底层压实质量标准填料压实标准改良细粒土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A、B组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150变形模量Ev2(MPa)80808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注:当改良土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时,其压实标准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其压实标准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符合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4.3.5 基床底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基床底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中线至边缘距离0,+50mm2宽度不小于设计值3横坡±0.5%4平整度不大于15mm5厚度±30mm5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5.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前准备5.1.1施工前应做好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备料工作。5.1.2拌合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卵石或砂砾等集料应分别堆放。5.1.3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必须采用场拌。5.1.4在大面积填筑前,应根据初选的摊铺、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填料级配、施工含水率、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施工组织。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5.1.5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5.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施工5.2.1基床表层的填筑宜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四区段”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摊铺碾压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区段的长度一般宜在100m以上。各区段或流程只能进行该区段和流程的作业,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5.2.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应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小15cm。5.2.3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摊铺可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应用摊铺机摊铺。每层的摊铺厚度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用平地机摊铺时,必须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宜大于10m,横向应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用摊铺机摊铺时,应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配置运输车,减少停机待料时间。5.2.4在摊铺机或平地机摊铺后应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5.2.5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应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再进行碾压。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5.2.6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重叠压实不应小于40cm,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应小于2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5.2.7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5.2.8碾压后的基床表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局部表面不平整应补平并补压。5.2.9已完成的基床表层应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并做好基床表面的保护工作,防止表层扰动破坏。严禁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5.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施工控制5.3.1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要求。5.3.2填料复查试验应在级配碎石厂和摊铺现场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5.3.3基床表层填筑压实质量按下表的要求控制。采用K30(或Ev2)、n和Evd三项指标。基床表层填筑压实质量标准填料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变形模量Ev2(MPa)孔隙率n动态变形模量Evd(MPa)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19012018%555.3.4基床表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按下表的要求控制。基床表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中线高程±10mm2路肩高程±10mm3中线至路肩边缘0,20mm4宽度不小于设计值5横坡±0.5%6平整度不大于10mm7厚度-20mm6路堤边坡61路堤边坡应采用加宽超填或专用边坡压实机械施工。当采用加宽超填方法时,超填宽度不宜小于50cm,最后按设计边坡收坡。62路基施工时,填筑面应平整,并根据现场情况做必要的截水沟和急流槽等截、排水设施。63路基刷坡宜用刷坡机械进行刷坡。机械刷坡时应根据路肩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人工刷坡时应采取挂方格网控制边坡平整度和坡度,方格网桩距不宜大于10m。64路堤边坡应密实、稳固、平顺。65路堤边坡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按下表的要求控制。路堤边坡坡率、平台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边坡坡率(偏陡量)不大于3%设计值2变坡点位置±200mm3平台位置±100mm4平台宽度±50mm注:变坡点、平台位置以位于路肩下的高度计7路基沉降观测71路基工程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观测基桩必须置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定期进行复核校正。观测装置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施工中应保护好观测基桩及观测装置。(埋设方法按湘桂施路专07-5图的要求进行埋设)72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73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74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75当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值以内再进行填筑。76路基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应按设计在路肩设观测桩,与边桩和沉降同步进行观测,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77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78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施和观测资料应与工程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8雨季施工81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区分路段,进行适合于雨季施工项目的安排。82雨季施工路段,应在雨季前做好涵洞,并做好防水、防洪、排水工作。必要时采取覆盖措施。83严禁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84雨季路堤填筑的每一压实层面均须做成2%4%的横向排水坡,路堤边坡应随时保持平整,每次作业收工前必须将铺填的松土层压实完毕。85雨季施工应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合理安排工作面进行轮流作业,快速施工,不宜全面铺开。86雨后的路基面必须晾晒、刮除表面浮土和复压处理,并经抽检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三路堑1一般规定1.1路堑开挖、基床处理、排水系统和弃土等,应根据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1.2路堑开挖施工前应核对地质资料,开挖后如发现与地质资料不符时应及时反馈设计和监理单位。1.3路堑开挖应根据地形情况、岩层产状、断面形状、路堑长度、施工季节和环境保护要求,并结合土石方调配选用下列方式开挖:1.31全断面开挖适用于平缓地面上短而浅的路堑,用挖装、车运机具施工。1.32横向台阶开挖适用于平缓横坡上的一般路堑,用挖装、车运机具施工;较深路堑宜分层开挖。1.33逐层顺坡开挖适用于土质路堑,用铲运、推土机械施工。1.34纵向台阶开挖适用于傍山路堑,边坡较高时宜分级开挖;路堑较长时,可适当开设马口。对边坡较高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级开挖、分级支挡、分级防护的坡脚预加固措施。1.4路堑排水系统施工1.41路堑施工应先做好堑顶截、排水,堑顶为土质或有软弱夹层的岩石时,天沟应及时铺砌或采取其它防渗措施。1.42开挖区应保持排水系统通畅,临时排水设施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排水系统相适应。1.43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附近建筑物地基、道路和农田,并不得引起淤积和冲刷。1.44影响边坡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应及时引排,在路堑的表面设排水坡,以利排水。1.5路堑开挖施工1.51开挖前应先检查坡顶、坡面,并对危石、裂缝或其它不稳定情况妥善处理。1.52开挖应从上而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1.53对岩石的走向、倾斜不利于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的地段,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并采取减弱施工振动的措施;在设有支挡结构的地段,应采取短开挖或马口开挖、并设临时支护等措施。1.54开挖及爆破应按岩性、产状、边坡高度选择适当方法,严格控制药量。爆破后应达到边坡和堑顶山体稳定,基床和边坡平顺、不破碎、不松动;凹凸不平处应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补齐。1.6膨胀土路堑施工1膨胀土路堑不宜在雨季施工。设有支挡和防护结构的边坡应及时砌筑,随挖随砌,当不能紧跟开挖砌筑时,边坡应暂留厚度不小于0.5m的保护层。2膨胀土路堑基床换填要紧随开挖完成,当有困难时,应暂留厚度不小于0.5m的保护层。路堑基床表层应按设计设置封闭层。1.7黄土路堑施工1.71黄土路堑宜在旱季施工,当在雨季施工时,应集中力量快速施工,工作面应随时保持大于4%的坡度。路堑边坡不得受水浸泡、冲刷。1.72黄土路堑施工应按设计坡度自上而下进行开挖,并保持坡面平顺。1.8路堑开挖后边坡要及时按设计图施工。1.9路堑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应进行检测,当基床范围内有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应进行改良、换填或加固处理。2基床2.1不易风化硬质岩石基床,应将表面做成向两侧的4排水坡,做到表面平顺,肩棱整齐,对凹凸不平处宜用不小于C25混凝土补齐。2.2强风化硬质岩石、软质岩石及土质路堑基床表层应换填级配碎石,并符合下列规定:2.2.1压实质量按下表的要求控制.级配碎石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变形模量Ev2(MPa)孔隙率n动态变形摸量Evd(Mpa)级配碎石19012018%552.2.2基床底层表面应做成向两侧4%的排水坡,施工时,其上宜保留0.10.2m厚土层待基床表层施工之前开挖,并应避免对基床底层原地层产生扰动。2.2.3当基床范围内有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应进行土质改良或加固处理。2.2.4土质路堑地基土质不符合填料条件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换填。3半填半挖路基3.1开挖和填筑应符本指导书的有关规定。3.2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两部分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换填,并设置4的向外排水坡。3.3填筑部分应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是1m,高度0.6m为宜。4施工控制4.1石质路堑边坡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确保坡面平顺无明显局部高低差;边坡上出现坑穴、凹槽应灌注混凝土,不得长期暴露,造成坡面坍塌。边坡变坡点位置及平台位置、宽度施工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边坡变坡点位置及平台位置、宽度施工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变坡点位置±100mm2平台位置±100mm3平台宽度±50mm注:变坡点按路肩以上高度计,平台位置以平台顶面标高计。4.2路堑开挖应按设计断面测量放样,边开挖边整形;路堑的路基面应平顺,肩棱整齐;爆破时局部缺损的路肩以混凝土修补平整。4.3天沟、侧沟及其他引、截排水设施,应绘出详图,放线施工。沟水排泄不得对路基产生危害。4.4路基面施工的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路基面施工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限差1路肩高程±10mm2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0,20mm3宽度不小于设计值4横坡±0.5%5平整度不大于10mm4.5路堑基床表层厚度、边坡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路堑基床表层厚度、边坡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厚度-20mm2基床表层底部砂垫层厚度不小于设计值3边坡坡率不陡于设计值4.6 路堑侧沟施工允许偏差应按下表的要求控制。路堑侧沟施工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石质沟预制或现浇砼沟1沟底中心位置0,+50mm0,+50mm2沟底高程±20mm±10mm3净空尺寸(上下宽深度)±20mm±20mm4边坡坡率(偏陡量)5%设计值5%设计值5铺砌厚度-10mm-10mm6沟底坡度±5%设计值±5%设计值7沟底平整度20mm10mm8平台宽度±50mm±50mm9沟顶高程-20,0四过渡段1一般规定1.1在路堤与涵背、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连接路段,应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1.2过渡段施工一般要求1.2.1应优先安排软土地基地段过渡段路堤的填筑施工。1.2.2过渡段的涵洞等建筑物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振动设备碾压。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1.2.3过渡段范围的路堤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施工。1.2.4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路拱坡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1.2.5过渡段A、B组填料设计及客专规范要求施工。1.2.6过渡段级配碎石和与其连接段的A、B组填料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1.3过渡段排水要求1.3.1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1.3.4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与相邻路堤填料之间的反滤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1.3.5过渡段坡脚两侧、路堤底部的纵横向排水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1.4过渡段路堤两侧防护砌体的施工应在地基和路堤变形稳定后进行。宜与相邻路堤的防护砌体施工相互协调。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2.1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填料和结构形式应满足设计要求。当横向结构物顶至轨底高度小于1.5m时,横向结构物顶面以上路堤填筑级配碎石。横向结构物顶面及其两端20m范围内路堤级配碎石应按设计掺适量水泥。2.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填筑2.2.1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2.2.2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结构物的稳定。2.2.3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2.2.4大型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