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初二 语文《安塞腰鼓》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470159
资源大小:11.3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 初二 语文《安塞腰鼓》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的鲜明的艺术特征。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赏析击鼓场景的气势磅礴之美,击鼓前、击鼓中与击鼓后的 动静结合之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安塞腰鼓雄浑的气势感受黄土高原人民雄健蓬勃的生命力之美。教学重点:分析安塞腰鼓的三个场景,鉴赏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宏伟场景之美。教学难点:鉴赏安塞腰鼓三个场景,首尾呼应的动静映衬之美。教学环节导入:今天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安塞,通过“天下第一鼓”一一安塞腰鼓这种独具黄土高 原魅力的民间舞蹈,感受黄土高原的淳朴豪迈的民风和磅礴旺盛的生命力之美。背景知识:这样一片土地一一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古时有“塞北锁钥” “上郡咽喉”之称,自秦朝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驻守在安塞的士兵把腰鼓当作和刀、 弓、箭一样重要的作战工具。在当时.,安塞腰鼓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 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 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有这样一位诗意的作家,刘成章,他被称为黄土歌者,“一身土气,两袖春风,抓把黄 土手捏碎',愣是从黄土地里捏出油来。他是散文诗,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他说自己在 陕北生活多年.陕北的山河五谷养育了他,他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 质,因此当他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就立誓,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 在世人面前。安塞腰鼓是这样一曲陕北人生命和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 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听读感知:1、听读课文并思考,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明确:壮阔豪放 火烈2、通过听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明确:生命的强健刚劲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力量气势宏大气势磅礴等等理清脉络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理清文章思路,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和段序号。()腰鼓(14)()腰鼓(527)()腰鼓(2830)明确:安静的腰鼓、激昂的腰鼓、寂静的腰鼓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凝822)、奇丽的舞姿(2327)场景之美:1、作者是如何描表演前写安塞腰鼓的场景?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交待了演奏的背景南风丝溜溜的高粱地,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后生们质朴憨厚的性格, 沉稳安静的深情,呆呆不曾响的状态,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作铺垫。2、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表演时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明确:比喻和排比的交织,鼓点急促如骤雨敲窗,流苏翻飞如旋风起舞,脚步蹦跳如乱娃跳 动,瞳仁闪烁如电光火石,风姿矫健如斗虎生威,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气势 磅礴的力量美,正面描写出气势恢宏的敲鼓场景。3、表演前“安静的腰鼓”和表演后“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表演后“耳畔是 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当鼓 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小结: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 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作业:1、进一步的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请分别找出例句, 并品析。2、作者在安塞腰鼓的描绘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