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综合选择与比较阅读题(原卷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docx
-
资源ID:86490732
资源大小:23.9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词综合选择与比较阅读题(原卷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docx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06古诗词综合选择与比较阅读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赏雪竞长纤纤笋,哪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 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 此诗作答。哪躅:杜鹃花的别名。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二恩波:皇帝的恩 泽。斗:通“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 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 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 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 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2.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城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 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4 .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56题。玉华山刘 翠峨千峰合, 楼台上云气, 野旷行人外, 伤心俯城郭,感丹崖一径通。草木动天风。江平落雁中。烟雨正冥蒙。【注】刘松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清江 县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松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 “烟雨冥蒙”的“伤感” “愁苦”等意蕴。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6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答: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杜 野老篱边江岸回, 渔人网集澄潭下, 长路关心悲剑阁, 王师未报收东郡,老甫柴门不正逐江开。贾客船随返照来。片云何意傍琴台?城阙秋生画角哀。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8 .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C.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8 .赏析“片云何意傍琴台? ” 一句。答: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苍 桧陆游北风卷野天昼晦,雨如弩镶穿屋背。老夫下床行蹑履,稚子抱书坐持盖。 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摧共颠沛。孰能不动安如山?屹立庭前独苍桧。【注】此诗作于嘉泰(南宋宁宗皇帝年号)三年,作者时年79岁,退居山阴。长楸: 高大的楸树。楸树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描写呼啸的寒风席卷旷野,天色黯淡,渲染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有 先声夺人之效。B.第二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猛烈,又隐晦表达了诗人生活之贫困,住宅 简陋,不能躲避风雨。C.三四两句视线由外转内,诗人仓促地蹑履避雨,而稚子却安静地撑伞抱书,恰如安稳 如山的庭前苍桧。D.五六句中的长楸与巨竹,非但不能抵抗风雨,反而枝干被风雨折断,备受摧残,落得 狼狈倒仆的下场。10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六、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登总持阁岑参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注】总持阁:在长安终南山上。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金 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逼诸天”“近日边”既是写所见,又是写感觉,“登临”二字则紧扣诗题。B.颔联中天气晴朗,村落历历在目;郊外烟雾弥漫,笼罩着五陵,使人产生哀愁。C.颈联“低秦岭” “小渭川”的表达效果与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前三联写景,突出一个“高”字;中间两联重点写登阁所见,所写之景俯仰结合。12 .请简要概括诗歌尾联的内涵。答: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注】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 志。“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 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 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 诗。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 情。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 老之疾。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 “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14.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答: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落叶送陈羽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B. “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C. “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衬托出情之深切。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答案D解析分析有误,尾联的意思是谁说年轻人的分别都是泪眼相对依依惜别呢,表达出的是 分别时的旷达。16 .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昌谷北园新笋李贺其 一律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薛(tub)落:笋壳落掉。长竿:新竹。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17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B. “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诗人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18 .竹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 “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答: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 论画以形似, 赋诗必此诗, 诗画本一律, 边鸾雀写生, 何如此两幅, 谁言一点红,轼见与儿童邻。定非知诗人。天工与清新。 赵昌花传神。 疏淡含精匀。 解寄无边春。【注】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边鸾:唐代 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1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B. “边鸾”两句极言两位画家笔下之物形神兼备,为推崇王主簿之画做铺垫。C.王主簿画作用“一点红”来呈现“无边春”之意境,体现了折枝画的特征。D.作者构思精巧严密,从宏观入手来论画论诗,最后落笔于王主簿的折枝画。20.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本诗与苏轼的另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 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相比,在内 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H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2122题。春居杂兴二首(其一)王禹倒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送 春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偶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 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2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写景,写竹篱下欹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斜”字写出了它们的生长姿 态。B.第一首诗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 垫。C.第二首诗的子规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为不同,带有比较积极的 意义。D.两首诗写景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一首描写的景偏于静态,第二首描写则偏于动 态。22 .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24题。夜宿田家戴复古餐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崎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2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道途久且远。B.颔联写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 “苦” 一 “喜”,对比鲜明。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中运用典故,抒写了诗人迷茫怅惘之感。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24.辛弃疾西红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赏析戴诗和辛词“蛙声”运用之精妙。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