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头皮损伤1 .头皮血肿包括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皮下血 肿体积小、张力高、压痛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较易扩 散,严重者血肿边界可与帽状腱膜附着缘一致,覆盖整个穹 隆部,似戴一顶有波动的帽子;骨膜下血肿多局限于某一颅 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较小的头皮血肿,可自行吸收,无 需特殊处理;若血肿较大,可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处理。2 .头皮裂伤出血较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头皮裂伤较浅时,因断 裂血管受头皮纤维隔的牵拉,断端不能收缩,出血量反较帽 状腱膜全层裂伤者多。现场急救可局部压迫止血,争取24 小时内清创缝合。常规应用抗感染药和破伤风抗毒素。3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头皮损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拉,使大 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骨膜一并撕脱。剧烈疼痛及大 量出血可导致失血性或疼痛性休克。可给予加压包扎止血、 防治休克;尽可能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做头皮瓣复位再 植或自体皮移植。对于骨膜已撕脱不能再植者,需清洁创面,神经系统病征:有定位意义。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局灶 症状,在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且不再继续加重;继发性脑损 伤引起的则在伤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病征包括多种,其中 以眼征及锥体束征最为重要。瞳孔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以及脑干部位的损 伤引起。观察两侧睑裂大小是否相等,有无上睑下垂,注意 对比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对光反应。伤后一侧瞳孔进行 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 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 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表现;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 变、对光反应消失,伴眼球分离或异位,多为中脑损伤;有 无间接对光反射可以鉴别视神经损伤与动眼神经损伤。观察 瞳孔时应注意某些药物、剧痛、惊骇等也会影响瞳孔变化, 如吗啡、氯丙嗪可使瞳孔缩小,阿托品、麻黄碱可使瞳孔散 大。眼球不能外展且有复视者,多为外展神经受损;双眼同 向凝视提示额中回后损伤;眼球震颤常见于小脑或脑干损伤。锥体束征:伤后立即出现的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且相 对稳定,多系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损伤所致。伤后一段时间 才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多为幕上血肿引起 的小脑幕切迹疝使中脑受压、锥体束受损所致。其他: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有无 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注意CT 和MRI扫描结果及颅内压监测情况。(4)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蛛网膜下隙出血:因脑裂伤所致。患者可有头痛、发热、 颈强直表现。可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病情稳 定、排除颅内血肿以及颅内压增高、脑疝后,为解除头痛可 以协助医生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外伤性癫痫:任何部位的脑损伤均可能导致癫痫,可采 用苯妥英钠预防发作。发作时使用地西泮制止抽搐。消化道出血:可因应激性溃疡所致或大量使用皮质激素 引起。除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停用激素外,还应使用止血药 物以及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在颅骨外板上多处钻孔,深达板障,待骨孔内肉芽组织生成 后再行植皮。二、颅骨骨折.临床表现(1)颅盖骨折:线性骨折时,局部压痛、肿胀。常伴 发局部骨膜下血肿;凹陷性骨折时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 若骨折片损伤脑重要功能区浅面,还可出现偏瘫、失语、癫 痫等神经系统定位病征。(2)颅底骨折:常为线性骨折。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 骨贴附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产生脑脊液外漏 而成为开放性骨折。颅底骨折常因出现脑脊液漏而确诊。依 骨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骨折,临床 表现各异。1 .处理原则(1)颅盖骨折:单纯线性骨折无需特殊处理,关键处 理因骨折引起的脑损伤或颅内出血。凹陷性骨折出现下述情 况者,需手术治疗:合并脑损伤或大面积骨折片陷入颅腔,导致颅内压升 高,CT检查示中线结构移位,有脑疝可能;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非功能区部位的小面积凹陷骨折,无颅内压增高,但深度超过1cm者可考虑择期手术;开放性粉碎性凹陷骨折。(2)颅底骨折:主要针对由骨折引起的伴发症和后遗症进行治疗。出现脑脊液漏时即属开放性损伤,应使用破伤 风抗毒素及抗感染药预防感染,大部分脑脊液漏在伤后12 周自愈。若4周以上仍未停止,可行手术修补硬脑膜。若骨 折片压迫视神经,应尽早手术减压。2 .脑脊液漏患者的护理(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漏口早日闭合。嘱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 漏液后35日,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 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保持局部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 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患者勿挖 鼻、抠耳。注意不可堵塞鼻腔。避免颅内压骤升:嘱患者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摞鼻 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 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 忌作腰穿。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及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类毒素。 (2)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明确有无脑脊液外漏:鉴别脑脊液与血液及脑脊液与鼻 腔分泌物,可将血性液滴于白色滤纸上,若血迹外周有月晕 样淡红色浸渍圈,则为脑脊液漏,或行RBC计数并与周围血 的RBC比较,以明确诊断;另可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 泌物中不含糖的原理,用尿糖试纸测定或葡萄糖定量检测是 否以鉴别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有时颅底骨折虽伤及颈骨岩部, 且骨膜及脑膜均已破裂但鼓膜尚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 流至咽部进而被患者咽下,故应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经常有 腥味液体流至咽部。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量:在前鼻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地放 置干棉球,随湿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以估计 脑脊液外漏量。注意有无颅内继发性损伤颅骨骨折患者可合并脑组织、 血管损伤,患者出现癫痫、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水肿、颅内 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一旦 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更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 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 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内压过 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 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重,卧位 时缓解。若出现颅压过低表现时可补充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三、脑损伤.脑震荡(1)临床表现:在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持 续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同时可出现皮肤苍 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微弱、肌张力减低、 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 的情况,称为逆行性遗忘。常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2)处理原则:一般卧床休息12周,可完全恢复。 可适当给予镇痛、镇静对症处理。1 .脑挫裂伤(1)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一般伤后立 即出现昏迷,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范围直接相关。 多数患者超过半小时,严重者可长期持续昏迷。局灶症状和体征: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若伤及 脑皮质功能区,可在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伤灶区功能相应的 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如语言中枢损伤出现失语,运动区损 伤出现锥体束征、肢体抽搐、偏瘫等。若仅伤及额、颗叶前 端等“哑区”,可无神经系统缺损的表现。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外伤 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有关。后者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 检查有红细胞。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因继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所致。可使 早期的意识障碍或偏瘫程度加重,或意识障碍好转后又加重。(2)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休息,床头抬高15°30。,宜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辅 助呼吸;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抗感染药预防感染;对症处理,如镇静、止痛、抗癫痫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手术治疗:重度脑挫裂伤经上述治疗无效,颅内压增高 明显甚至出现脑疝迹象时,应做脑减压术或局部病灶清除术。2 .颅内血肿(1)临床表现。硬脑膜外血肿:意识障碍,可以是原发性脑损伤直接所致,也可由血 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引起,后者常发生于伤后数小时至 12日。典型的意识障碍是在原发性意识障碍之后,经过中 间清醒期,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渐次加重。如果原发性脑 损伤较严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也可能不出现中间清醒期。 少数患者可无原发性昏迷,而在血肿形成后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硬脑膜下血肿: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症状类似硬脑膜外血肿, 脑实质损伤较重,原发性昏迷时间长,中间清醒期不明显,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多在13日内进行性加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由于致伤外力小,出血缓慢,患 者可有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 水肿等,并有间歇性神经定位体征,有时可有智力下降、记 忆力减退和精神失常。脑内血肿:以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为主,若血肿累及 重要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癫痫等症状。(2)处理原则。一经确诊,通常手术清除血肿。3 .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深昏迷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 分泌物排出。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呕吐时将 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开放气道:深昏迷患者应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 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短期不能清醒者,宜行气管插管或 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保持室内适宜的 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预防感染:使用抗感染药防治呼吸道感染。(2)预防废用综合征。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尤应注意舐尾部、 足跟、耳廓等骨隆突部位,亦不可忽视敷料包裹部位。消瘦 者伤后初期及高热者常需每小时翻身,长期昏迷、一般情况 较好者可每34小时翻身一次。泌尿系感染:昏迷患者常有排尿功能紊乱,短暂尿潴留 后继以溺床,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 必须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留置尿管过程中,加强 会阴部护理,夹闭导尿管并定时放尿以训练膀胱贮尿功能; 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日,需长期导尿者,宜行耻骨 上膀胱造痿术,以减少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暴露性角膜炎: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予眼药膏保护;无需随时观察瞳孔时,可用纱布遮盖上眼睑,甚至行眼睑缝合 术。关节挛缩、肌萎缩: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每日作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23次,防止肢体挛 缩和畸形。(3)病情观察。意识:意识障碍是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意识 障碍的程度可协助辨别脑损伤的轻重;意识障碍出现的迟早 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 依据。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 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及变化。生命体征:监测时,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伤后早期,由于组织创伤反应,可出现中等程度发热;若累 及间脑或脑干,可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体温不升或中枢 性高热;伤后即发生高热,多系视丘下部或脑干损伤;伤后 数日体温升高,常提示有感染性并发症。注意呼吸节律和深 度、脉搏快慢和强弱以及血压和脉压变化。若伤后血压上升, 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颅内血 肿或脑疝发生;枕骨大孔疝患者可突然发生呼吸停止;闭合 性脑损伤呈现休克征象时,应检查有无内脏出血,如迟发性 脾破裂、应激性溃疡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