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说课稿.docx
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 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的的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琵琶行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A.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共七首诗。琵琶行(并 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 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B.教学目标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 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 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 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2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 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 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操。C.教学重点难点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 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 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 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 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 道德情操。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 旨句的内涵。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 破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 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 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 动法、视听结合法等。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 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 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 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一一琵琶行。(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 词等基础知识。(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 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 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 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2):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 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 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 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 凉曲。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 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 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 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 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 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1、品读诗中意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 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 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 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一一沉咽稳重一 一间歇顿挫一一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 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 特点。2、解读乐中情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 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 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 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 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 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一一,忧愁 暗恨一一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 点。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 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 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 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 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 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 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 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 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涛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七)扩展提升: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婿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A)推荐作业: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 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琵琶行的说课稿4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 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 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 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 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 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 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 方法。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 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 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四、说教学重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 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 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 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 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 T o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 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 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 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 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 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 “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 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 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 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涪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 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 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 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初步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 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 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 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 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 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 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 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三)深入研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 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 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 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 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 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 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 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 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 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 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 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 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 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四)巩固提高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 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 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五)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 容。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 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 的音乐。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二、说学生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 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 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三.说教法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 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 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 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 法。四.说学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 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五.说教学习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激发兴趣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 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 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 贬潺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 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 (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 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 期: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 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 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1 .诱导点拨,领悟主旨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 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 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 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 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 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 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 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 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 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 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 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 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2 .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会现实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 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 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 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 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 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1 .品读诗中意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 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 流中完成诵 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 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一一沉咽稳重一 一间歇顿挫一一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 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 特点。2 .解读乐中情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 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 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 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 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 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 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一一,忧愁暗恨一一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3 .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 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 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 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 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 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 琶行。(七)扩展提升(作业)1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2 .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 右。琵琶行的说课稿2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 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 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的杰出成 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 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 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 “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 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 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 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 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三维B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 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 社会意义。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 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 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二.学情介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 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 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鉴赏方法。如何让 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 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 足。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 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 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 “整体感知一一局部研读一一综 合领悟一一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 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日:缀玉连珠六十 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 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 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 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二)分析课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 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 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 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 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 声音的描写技巧。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 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 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 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 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 人。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 悲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 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 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 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主题。板书(主题)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 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 全诗的主题。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 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 “不得志”有相似之处。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 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 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 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 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四)拓展延伸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 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 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五)作业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 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琵琶行的说课稿3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 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 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 “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 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 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