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设计-初.docx
蜀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默写全诗;学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营造气氛、反复诵读去体会词的韵律,体悟诗中表达的深婉复杂的思想情感。品悟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深婉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诗葛亮的典故。2、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及其生平解读复杂深婉的情思。【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诗中表达的深婉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以诵读感受情思,以比较体悟意蕴,以拓展提升审美。【教学准备】1、制作音频课件。2、印发关于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和作品,让学生理解诸葛亮其人。3、整合杜甫和诸葛亮有关知识,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文学史上的名人。【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秋窗风雨夕,意在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诗境。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怀满腔忧国泪,品深情蜀相诗,进一步探究他的精神世 界。(设计意图:旨在通过从生活出发,用聊天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设下疑问:这首词的“别是一番滋味”是什么。)二、初读感知觅得诗心(初读词作,感受音韵)【初读:感知情感基调】【提示:我们知道,感情是诗词的灵魂,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要把握好词的基调。】1、学生自由诵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诗, 希望大家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3、学生点评预设:评节奏把握得不错,可惜有 个字没读准。是“柏(bai)森森”还是“柏(bo)森森”? 生齐:柏(bai)森森。师:对。是“空好(h&o)音”还是“空好(h合o)音”? 生师:(问认为读“h4o”的学生)为什么这样读?生:“好”应该读hdo, “好音”是“优美的啼叫声”的意思。生:读hdo, “好音”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上句“春色”词性相同,形成对仗;而 读hM, “好音”是一个动宾短语,与上句不能形成对仗。师:分析得对,律诗的颔联、颈联讲究对仗,应该读脸0。4、再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出感情)生评:我觉得他重读了颔联中的“自” “空”两个字,而且尾联两句都在第四个字后有稍 长的停顿,最后三个字读得缓慢、低沉,也有想流泪的感觉。师:证明你了解了诗歌的大意,理解了诗人的心思。师:这次字音、节奏都处理得较好,但读得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一:是悲凉的。生二:应该比较伤感。师:那应该用快速的语调读吗?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师:我们用伤感、哀叹的语调读一读。(PPT指导诵读)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鹤/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用/满襟。5、全班齐读6、教师配乐范读。7、点名朗读。师: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们推 荐)(设计意图: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习词的第一步,通 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占据制高点。)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 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师:为什么?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生二:我也认为是“寻”字。(板书:“寻”)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生三: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 英雄而惋惜。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师:看来同学们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下面让我们带着这初步的感知走进文本, 去涵咏鉴赏,体味作者的情思。(板书:“泪”)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设计意图:通过涵泳字句,让同学们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出诗味,培 养学生的言语解读能力。)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下,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前四句写武侯祠的景,后四句 抒情)课题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那么诗中哪几句是具 体写诸葛亮的呢?(后四句)那么我们先来品析后四句。(一)品析后四句抓关键词读后颈联和尾联,思考: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为什么要写用这些词语来写?2、这几句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英雄”指什么人? “泪”有几层含义。讨论思考五分钟作答:第一题:生一:我认为上联是“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是“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 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生二:我认为是“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 国。师: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 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 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生:说明杜甫特别欣赏他这两点。师:为什么呢?生:(摇头。)第一:先了解介绍诸葛亮的一些事迹: 天下计(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而“频烦”是多次的意思,也 就是接下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的策略,足见其济世雄才)开创蜀汉济助后主这其中你还知道哪些故事吗?白帝托孤(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他要是行,你可以辅助他,他要是不行,你就 可以取代他。但诸葛亮一心辅助后主刘禅,凡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可 以说是日理万机。他只怕把事情交给别人会出差错,会愧对先帝)七擒孟获(以仁义之心感化异族,真正为了平定战乱,解救黎民于水火)六出岐山九伐中原(收复中原,兴复汉室,还与旧都,这都是刘备的理想,也是诸葛亮一生要实现的愿望,因为他要报主公的知遇之恩)第二: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联系思考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 飘摇之中;想当初,杜甫家弃国,追随肃宗,可谓忠矣。杜甫至风翔,于至德二年(757)五月十六 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后,立志要庶竭弩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琬,惹怒了肃唐。 当年闰月初一,杜甫便被放还省家。此后便逐渐被肃宗冷淡。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 心忡忡,苦闷彷徨。可谓报国无门矣。第三:将二者对比起来看诸葛亮杜甫个人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生平经历二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遭遇原因得逢明主怀才不遇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已死总结:所以颈联饱含着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 颂的语气。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 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还有一丝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三顾频烦” 是刘备真诚的打动了诸葛亮,刘备是伯乐,懂得欣赏眼前这匹“千里马”,才有了 “两 朝开剂”。杜甫多想为肃宗效力,但是当时他也只能在朋友的官府里做个幕僚,勉强度 日。我似乎感受到子杜甫内心强烈的不甘,他有着满腔的热情,为何没人给他用武之地,他浓烈的回报肃宗的心,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于是吟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这里不仅包涵着深沉、叹惋,也包涵着不能像这位先肾一样为子 理想而战斗的伤心与无奈的感情。过渡:师:诸葛亮自出茅庐以来,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歧山,九伐中原,他苦心经营二十几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统一天下,兴复汉室,还与旧都,为的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可叹诸葛亮如 此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这怎么 不让为之叹惋?至此,诗人就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课乡)指导读前句读得稍快,后句读出伤感,如果能把“泪满襟” 一字一顿地来读,感伤 的语气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你,有机会去拜谒武侯祠,你会情不自禁地为诸葛亮叹惜“出师一一”4.英雄指的都是谁呢?当然,这英雄首先是指诸葛亮。他在临终前泪洒衣襟,抱憾而逝,甚至死不瞑目。 还指谁?指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绝不仅是因为他的诗作优秀,更是因为他有一颗圣人的 心。杜甫生逢乱世,一生郁郁不得志,可他却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 抱负的诗人。杜甫本是想做宰相的,他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理想)年轻 时游历泰山,他也写下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课件)他相信,通过自 己的努力,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是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尤其是其后半生遭逢安史之乱,辗转流漓,漂泊 在西南各地,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即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被叛军 所俘,囚于长安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春望(课件)后来杜甫辗转漂泊四川等地,大风吹漏了他的草房他却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他希望看到千万间牢固的房屋,给天下贫苦人遮风挡雨,那样自己 就是死了也甘心。此时他多么希望自己能统帅千军万马,收复万里河山,此时他多么希望能有一位如 诸葛武侯一样的贤相再现,解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可是所以理想都成空,他不得不吟诵 这句诗来抒发自己的无限慨叹“出师”这样的英雄还有谁?还有很多事业未成的英雄,陆游,辛弃疾,这样的感叹引起了 天下所有失意英雄的共鸣,所以这尾联就成为了千古佳句。生:是要突出其“蜀相”的身份特点吧。师:不错。作者正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 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 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 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 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 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 范。冯玮:“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我认为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师:包括杜甫吗?生一:包括。师: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生一: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 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师:分析得在理。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 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 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 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师:讨论环节到此为止,感谢冯玮同学的配合。1 .这样看来,诗歌好象只要后四句就可以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前四句呢?让我们共 同来读读前四句(课件)前四句以写景为主,自己读一读,你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什么?6 .“寻”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课件)四、品读诗人畅写诗情1、品读诗人诗言志,歌咏言。请说一说,你从本诗中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并说明理由(学生 自由回答。)参考: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爱国的杜甫:尽管没有被重用,但他想到的仍是国家的强大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杜甫: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渴望被重用的杜甫师:大家的体会都很深刻,也让我读出子一个大写的杜甫: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 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的执着的斗士,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 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更深入的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课件展示唐之韵视频 节选。)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郭沫若曾用一副对联来缅怀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下面我们也用深情的笔触根据蜀相诗意为这首诗写一副对联。老师抛砖引玉, 根据蜀相写上联“”,请大家对出下联。请大家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谁写的最好。2、畅写诗情师:写对联要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我也拟写了幅:五、揣摩心绪悟其真情同学们常说读老杜的诗太累太苦太沉重,是的,因为那里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它 承载子一个强盛帝国繁华逝去的失落,也承载子多少失意人生的苦闷和坚守;杜甫用宽 阔的胸襟收纳着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的苦难,又用瘦弱的双肩荷载起民族厚重深沉的重 负。每读杜诗,我都不免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让我们全班起立,怀着对杜甫和诸葛亮的敬慕,再次深情背诵这首诗。(配乐) 六、比较鉴赏拓展阅读(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词,阅读莫砺锋杜甫评传;阅读杨慎的武侯庙,完成课后第三题。(设 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