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器、物、道”写作详解.docx
高考模拟作文“器、物、道”写作详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说过:“君子不器。”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庄子也讲:“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器,物,泛指外物、工具,或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人追求物,利用物,创造物,离不 开物,但也容易被物所束缚。君子本当求道,而如果舍本逐末,受限于用以载道的器物,不 知融会贯通,则容易把自己也变成了器物。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人与物的关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详解“器,和”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代汉语的“器物”一词,意义更接近"器工 而这里 的“物”,为“物欲”之“物”,即“外物”。“器”,器具,用具,以实用为本质特征。老子说:“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由实用引申出才能的意思。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 某一方面。“物”,是与“己”“我”对立的概念,特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以“外于己”为本质特征。 所以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 制),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驾驭外物而不受制于外物),总之“我”不能受"物”所累。 课内文言文多有类似的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在“器,”物,与“人,的关系上,人可能成为器,但不可能成为物。人与物本就是相对而言, 所以人和物的牵扯才成为一种“累”。否则,人成为物,就是物我合一,就是好事了。格言借助“器”“物”,说的是关于“人”的不同道理:说人不应成为器,是追求人的完整性,扩大言之,是保持人格的独立,不要成为他人或 社会的工具。说人不应为物累,是追求人的自由性,扩大言之,是保持精神的清明,不要让身外之物 遮蔽了真正的需求。材料后面说:“器,物,泛指外物、工具,或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这就把两个概念搅 和在了一起。这句话里的“工具”和“具体的知识技能”对应的是“器”,“外物”对应“物”。"物” 是不可能包括“知识技能”的,因为“知识技能”是可以内化的,不是与“我”“己”对立的。“人追求物,利用物,创造物,离不开物,但也容易被物所束缚。”这句话是就“物”这个 概念而言的,虽然只是以上管子、庄子的话的直译。材料后面又说:“君子本当求道,而如果舍本逐末,受限于用以载道的器物,不知融会贯 通,则容易把自己也变成了器物。”这句就完全跳脱出了之前的引述,而新提出“器”与“道”这对概念。易系辞上:“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 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与“道”对应的“器”,其范畴大于工具之“器”,因为有专用于载 道的事物或者是求道之工具,或者无意载道而体现了道的事物。所以“器”泛化为事物、 物质也是可以的,但一定与“外物”这个概念无关。所谓“受限于用以载道的器物,不知融会贯通,则容易把自己也变成了器物“,是说人的 异化,或者说工具化。但这里的工具化,是说人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不是说人失去了 完整性和丰富性。打个比方,素质教育就是“道,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习、大单元教学就是“器工所谓“把 自己也变成了器物“,是说某些老师成为了某种教学法的告示板和提线木偶,失去了;而所谓“君子不器,是说老师不能只热衷于某种教学法,而要熟悉各种课型,根据具体教学需要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这道题的概念混杂、语无伦次,总结几点命题教训:对于古代哲学概念要追本讨源,在古书语境中去区别概念。古今汉语同字异义的情况很多,不能因现代词义的相关去合并古代概念。浓缩在汉语字词中的概念,有其基点,也可发散扩展,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使其特质得以明 确。多则格言式命题要注意概念的统一,以便突出话题焦点。自相矛盾倒可以引发思辨,天上 一脚,地上一脚,则让考生无所适从。面对这次的考题要想能够成文,就要敢于取舍,从这段材料中选出有逻辑关系的语句串联出一个观点。整个材料其实可以拆成三道题:题目一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器,指工具,或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题目二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庄子也讲:“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物, 泛指外物。人追求物,利用物,创造物,离不开物,但也容易被物所束缚。题目三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本当求道,而如果舍本逐末,受 限于用以载道的器物,不知融会贯通,则容易把自己也变成了器物。有幸看到几份作文样卷,可以一窥考生的几种立意及其成品效果。物辅而道成(58)和金蔷薇(55)主要写的是第二题,但刻意加入“道”的概念, 其实是用“道”在表达精神追求。借物上青云,莫为物所停(52)写的是第三题。物本而道生,惟物何人(48)东拉西扯,在三题上反复横跳,不知所云。物我合一(45)和创新,不为物所缚(38)都不在以上三题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