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精准切入科学衔接-再谈幼小衔接.docx
精准切入,科学衔接-再谈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 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良好的 幼小衔能够为幼儿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以及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更 加坚实的基础,尤其对幼儿性格塑造、行为养成、学业成绩提升具有 重要影响。区实验幼儿园自2018年10月建园,虽建园时间短,但在课程建 设中秉承“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回归生活、主动成长”的教育主张。 注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特点,有效挖掘本土自然、社会资源,提 供适切的课程,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 育教育,努力将入学准备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和幼儿园主题课程 实施中,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一、提升教师对衔接学段的熟识度1 .开展低幼环境的互动观摩交流幼儿园毗邻区内一所9年制公办学校和12年一贯制私立学校,这 两所学校属北京十一盟校,是中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先行军。他们课程 的独特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小学低年级教室布局相比一般公办小 学,更凸显开放性、主动性、包容性。在实验与中学的低年级教室中, 班级内都会有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学生们可随时进行阅读;教室内 的桌椅高低不同,是为了满足不同身高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每个班级 都有自己浓厚的班级特色文化,并有独特的班级名称、标志。观摩中, 幼儿园老师更加明晰,当小学低幼年级都在淡化学科知识,探寻融合 课程,幼儿园教师更应该坚守住做中学、玩中学的阵地。同样,幼儿园的大门也向两所学校敞开,小学低年级教师来我园 参观幼儿园班级、院所环境,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大班幼儿的生活、 学习环境。幼儿园中开放的空间;丰富的操作环境;基于幼儿直接经 验、亲身感知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更加明确一年级“零起点”的意义。2 .开展低幼两个学龄段教育教学策略、方式的互动讨论OECD成员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整合幼小教师教育是幼小衔接的重 要条件,当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保持一致时,幼小衔接会 更加容易,即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一起培养,以使他们掌握共同的知 识和能力,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郝健健,殷玉新也在挪威幼小 衔接教育政策的实施路径及启示中也提到,应构建一体化的师资培 养与培训体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需要经常沟通交流,幼 儿园经常邀请两所学校的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专科教师为幼儿 园进行STEAM教学、球类技能技巧、国画赏析等专项讲 座,提升幼儿园教师学科知识,学习幼小衔接的一般方法。同时幼儿 园园长、业务园长、骨干教师,多次面向两所学校的老师开展“幼儿 园大班幼儿学习环境营造及学习特点分析”、“幼儿园主题课程模式 与幼儿学习活动特点”等的研讨活动,向小学教师详细介绍幼儿园大 班主题课程,低幼儿童特点,常规教学策略,环境创设等经验,使得 聆听讲座的老师从更加深刻、全面的角度,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 策略和大班幼儿年级小学生实际心理变化过渡过程。二、丰富幼儿入学适应性经验除了幼儿园与两校教师之间密切的互动交流,两所学校向幼儿园 的孩子敞开大门,无条件支持孩子的参访需要,在幼儿园我要上小 学啦主题中,孩子们高密度、多层次的赴小学实地参访极大的丰富 了幼儿经验,推动了课程的实施。1 .初期参观:了解学校外围轮廓课程实施之初,教师带领孩子们对学校进行初期参访,通过多次 徒步远足的形式,走近两所学校,了解学校的主要格局。通过基本的 参观了解,幼儿对自己将来要去的小学有了简单的认识,感受到小学 和幼儿园不同的结构特点,对于上小学的愿望逐渐萌发。2 .走入学校的访问:了解校园生活具体情况为了能够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我们在主题实施第一周、第二周的时间,带领着幼儿来到两所学校的 一年级教室,实地体验小学生的半日生活。参观前,每一位幼儿自主 制定了参观小学的小问号,如:小学生一天几节课?小学生在学校里 都要做些什么? 一节课有多长时间?怎样才能佩戴上红领巾? 在参观过程中,每位孩子都会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参观校舍,我们观看 了小学生的升旗仪式、了解了小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的不同,丰富多 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多样的课余生活等等,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亮 光,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期盼。在与小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 通过咨询哥哥姐姐,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所谓的小学生活。通过校园生活的实地体验,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小学的具体授 课方式和运行方式,同时也对于自己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 一个初步感 知,教师也在参观后结合幼儿经验,开设了 “实验小学”“模拟小课 堂”、“学生餐厅”“图书阅览室”等区角,锻炼和透射幼儿对于小 学的自我感受和理解,充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快乐的小学生活。3 .支持个体需要的体验: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大班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逐渐形成,他们会有不同特 长、不同喜好,如:爱画画、爱科学小实验、爱国画、爱跳舞针 对孩子个性特点,幼儿园教师分组带领幼儿体验小学特长教室,如: 有运动特长的孩子,带领参观学校的击剑教室、跆拳教室、射箭教室; 爱好绘画的孩子,感受学校里的美术教室、陶艺教室;有乐器演奏经 验的孩子,参观地下声乐教室,并于哥哥姐姐进行课程体验,同上一 节课,由此极大激发孩子渴望开始小学生活的积极性。三, 明确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 出:“要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 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 童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皮痒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我 园认为,尊重规律,深度探究、有质量的游戏活动是实现幼小科学衔 接的关键词。1 .简单知识储备 VS宜于终身发展的阅读能力养成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的思维过程越复 杂,阅读时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益。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终身 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阅读对幼儿来说,不是简单的听听、看 看、学学;也不是简单的追求能背几首儿歌,会讲几个故事。幼儿园应积极推进幼儿阅读能力养成教育一一将图画书作为课程 实施的重要资源,并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幼儿园图书节、图书漂流、 图书室借阅分享、阅读表演小剧场 .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是幼儿 逐步形成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有效助力。针对大班幼儿幼小衔接过渡期表现出来的疑惑与问题,有针对性 的将描述小学生活、学习、和小学生交往的经典绘本,投放在教室的 图书阅读区角,支持幼儿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幼儿的困惑; 通过开放幼儿园图书馆,引导孩子进行每周多次的图书借阅活动,满 足幼儿不断增长的阅读兴趣。这是保障幼小衔接的重要基石。2 .写汉字 VS书面表达愿望及初步习惯的养成幼儿园不教授幼儿学写汉字,但是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愿 意运用图画、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幼儿正是在写写画画中体验文 字符号的功能和魅力,养成书写的兴趣及正确的书写姿势。幼儿园在课程实施应尤其重视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培养,小班期 就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各种事物;从中班开始,幼儿 就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用符号表征游戏的计划,或表征观察体验 中的小发现与小问号;到了大班,幼儿具有比较“高超”的符号表征能力,虽然他们不会写字,但是他们可以游刃有余的运用符号做参访计划、给同伴写信、表达感恩与祝福,这些符号充满童真与灵性。大班下学期,教师带领幼儿参访小学时,每次参观前都引导幼儿 表征参观前的问题,促使幼儿有条理、有逻辑的带着问题参观。参观 后,引导幼儿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表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伴间将分享收获,这就是孩子对文字符号功能的体验,和书写兴趣 的养成。3 .数学机械训练 VS游戏化的思维能力养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有非常 科学的目标界定和教育建议,因为家长的不了解,部分家长错误的认 为“幼儿园大班就仅仅是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令他们格外恐 慌。我园在做好家园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阶段数学内容的同时, 也坚决杜绝幼儿数学、计算的机械训练,将重点放在立足幼儿真实生 活和体会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上。例如: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中,幼儿利用福禄贝尔玩具拼摆再 现自己参观小学的所见所闻,拼摆结束的收玩具环节,教师会给幼儿 一张统计记录单,幼儿需要一边分类、点数,一边记录不同材料的数 量。参观小学后,在活动区模拟再现小学的餐厅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 角色游戏,但是怎样给菜品定价? 10元钱怎样合理购买主食、肉食? 怎样正确的结账找零?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在解决实际困难中练 习了 “数”的加减。寓教于乐的数学小游戏,有机、灵活的融入了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其效果远远高于枯燥、机械的数字运算,蕴藏着教师对于科学幼小衔 接的深入思考。4 .重智轻体VS为发展奠基的体能锻炼智育与体育相辅相成,理应和谐共育。面对身心飞速成长和发展 的幼儿,我园将目标投放的更加长远有效一一致力于为幼儿终身发展 奠基的体能锻炼。结合省游戏实验园建设,我园从室外游戏环境创设入手,因地制 宜的增设树屋、攀爬架、木桩、梯凳等户外游戏设备,投放水泥筒、 绳索、纸箱等器材,整合园区、班级的器械,使幼儿在富有童趣、野 趣、挑战性的运动中,运动潜能和天性得到释放。在我要上小学主题的户外活动中,投放与小学社团相关的鞍 马、单杠、网球、纸棒剑等更为丰富的活动器械,开发设计幸福上 学路、两军对战、眼疾手快等游戏活动,支持幼儿尽情、 尽兴的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并逐步树立热爱体育运动,愿意坚持天天进行体格锻炼的健康观、运动观。前书写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体能是保障幼儿顺利步 入小学,开始小学生活的四大法宝。幼儿园在保育教育工作中切实落 实才能帮助幼儿实现幼小衔接顺利过渡。5 .交往技能欠缺VS交往合作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入学后尽快熟悉环境,熟悉老 师,结识新朋友,带着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小学生活中,逐步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合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实施,我们为幼儿提供更 多社会交往的机会,拓展幼儿交往的范围,小班在幼儿园周围每周进 行户外远足,利用假日活动小组开展爬山、郊游、参观等社会实践活 动;中班范围扩大到周围的社区和区,在主题中参观消防大队、乘坐 公共汽车、参观洗衣店、参观海底世界、到超市买菜;大班的交往范 围则更加广泛,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市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海军 博物馆、污水处理厂、海水稻研究基地等等;提升幼儿的交往技能, 我们紧紧围绕幼儿园课程实施,如中班好朋友主题中的核心目标 就是丰富幼儿的交往技能,大班瓶碗罐儿开大会中召开博览会, 大班幼儿变身小小讲解员,为来访的“客人”介绍瓶子的小知识,小 班幼儿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关心门卫爷爷,说说暖心话语等。三、家园携手共促幼小衔接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学校、家长的共同携手努 力,现实情况是家长对孩子深入小学往往存在焦虑情绪,可是如何做 好幼小衔接工作,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说自己应该怎么做往往又很 迷茫,导致部分家长将希望寄托在幼小衔接机构中,这都是非常不科 学的。所以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家长工作也显得十分重要。1、多角度家教交流,转变家长衔接观念我园通过公众号定期向家长宣传幼教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 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并请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来 园进行幼小衔接讲座,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知 识,使家长能从理论上全面地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 点。通过大班级部家长会,分别向家长介绍大、中、小班的作息制度, 使家长意识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根据大脑容易兴奋、疲劳的特 点,注意动静交替、动静结合;通过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能从实践中 认识到由于幼儿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和随意的特点,进而 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方 法,充分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做法和教育观点。2、课程延伸生活,指导家长衔接策略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人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动手 能力相对较弱。为使课程延伸至家庭,教师通过个别交流、晚接待、 课程分享会主动与家长沟通,明晰幼儿在家庭中需要做到的衔接任务。 如:学习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穿脱衣服,学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 己的小床,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等。在幼儿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幼儿园与家长积极进行生活常规习惯的交 流与合作,引导家长循序渐进的改变幼儿日常作息,养成幼儿早睡早 起的好习惯,并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能够自己在规定 时间内,按照自己在幼儿园所做的计划,一项项,有逻辑有顺序的, 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家长逐步在生活中加强幼儿心理上对于小学 生的转变,尝试逐渐安排任务给孩子,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性与任务 意识,如与孩子在家中共同完成家务等,使得孩子从生活中的各个方 面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将要成为小学生,重视习惯对于孩子的 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