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docx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品析课文观点,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2、学以致用,链接高考,掌握高考诗歌部分的炼字方法。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品析课文观点、掌握高考诗歌炼字方法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2、自主一合作一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古代文人的很多诗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比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在诗词 上叫“炼字”,而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把它叫做一一“咬文嚼字”。今天请 大家和我一起再次跟着朱光潜先生去体会“咬文嚼字”的妙处。(二)、课前回顾1、 “咬文嚼字”在文中的意义?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情感。(第3段)“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第8段)2、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归纳总结) 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韩愈改诗“推”与“敲,4、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5、“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三)阅读课文,品析观点1、小组合作:具体分析文中作者所举的前三个例子。(1)找出“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 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你是什么”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感情色彩。“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句式不同,情感不同。(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 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可见,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 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3)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 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明确: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可见,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 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2、再次回顾朱光潜先生举的这三个例子,他要求我们在咬文嚼字时要怎么做? 明确: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总 的来说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他要求我们在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四)链接高考,学以致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前人认为,“瘦”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明确:诗歌炼字三步曲:释字义+绘景象+点作用同意。瘦,在诗中指田地的贫瘠。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的笼罩 之下,贫瘠的田野,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只一 “瘦”字,寄予 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表达了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之情。(五)课堂小结:文字读写要细品, 谨严态度记于心。释义绘景点作用, 指点江山好前景。(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你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有什么看法,写 一篇200字的体会。五、板书设计咬文嚼字朱光潜不同情感不同意味不同意境L语言+思想=谨严态度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