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专题提升练:三十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docx
三十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霁 夜孔平仲寂历帘拢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霁:雨后或雪后转晴。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 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寂历:寂静冷清。帘板:窗帘和窗牖。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之称“秋兴逸”, 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 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 诗人的感受。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 极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倒叙的手 法。D.作者选取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 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轻扫窗纱,写出深秋的凄清冷寂。运用叠词“纷纷”“珊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描绘出 落叶纷纷,竹影婆娑的深秋之景。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9分)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蜩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唐朝著名将领仆固 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 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 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例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 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 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 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D.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 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这首诗在 格调上不同于滴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 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 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A项情感分析 不全面。10 .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明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首先寻找 诗歌中的情语,如“叹息”,能直接找到情语的一般属于直抒胸臆;然 后看诗歌表达情感的其他手段,如景与情的关系、意象的使用、词语 的锤炼等方面。结尾一联常常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意在言外等手 法,要特别注意。答案: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以景结情:结句描写了岩花野草春秋更替,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反衬:以无情无知之花草反衬诗人无尽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9分)昧旦出新亭渚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注】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跳相 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览。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着一 “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意在强调诗人忙于 赶路的急切心情。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 到静谧江流的欣喜。C.五、六两句,景物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 静而又富有生气。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 致勃勃的诗人形象。【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应 该强调的诗人出行时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12 .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 情感。本题中,根据诗句“山华映初日” “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 林,参差黄鸟匹”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写 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 舒快怡爽之感;根据诗句“揽辔且徘徊”一句可以看出,诗人抓住了人 物的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 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根据诗句“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两句可以看出,诗人采用了正面衬托的手法,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 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根据诗句“春堤一游衍,终朝 意殊悉”可以看出,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 勃的诗人形象,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 情。答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 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 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 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 欢悦之情。(每点3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题。(9分)听话丛台李远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靖,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注】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 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襄国:古县名,位 于河北邢台西南。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 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代了作诗的缘由。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 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 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 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解析】选Bo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 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B项,“作者站在丛台上”说法有误。 由诗歌标题可知本诗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诗歌首联写有个朋 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所以站在丛台上的 不是作者。14 .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 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答:【解析】颈联中“变成”“留作”是动词,弦管指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这里写音乐变成了山鸟叫声,五颜 六色的丝绸衣饰变成开放的野花。这两个词使诗句构成比喻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当年丛 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 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 野花怒开,古今形成鲜明对比,使表达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 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答案:比喻。“变成” “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 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对比。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 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 有声有色。【加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小题。(9分)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断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 薪:同“祈”,祈求。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 思指黄几复善治国。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 “北” 一 “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 而不见之意。B.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 想象空间。C.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无以支撑,从而突出友人为官环 境的艰苦。D.本诗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 的怜惜。【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三折肱”,主要是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2 .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列句子相比,在运用手法、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6分)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秦观阮郎归)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找出三首诗 对于“鸿雁传书”的描写,然后分析鸿雁在不同诗中有何不同的寓意, 分析时注意从手法、情感两个角度作答。黄诗“谢不能”一句运用拟 人的手法,表达了书信不能送达的苦闷,展现出内心的绝望;杜诗“几 时到” “秋水多”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一种对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 担忧;秦诗“衡阳犹有雁” “郴阳和雁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 了离乡日远、音讯久疏的凄苦。答案: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表达书信不能送达的无奈和绝望之情;杜甫天末怀李白的诗句主要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书信 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之情;秦观阮郎归的词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大雁能把书信传到衡 阳却传不到郴阳、离乡日益遥远的苦楚。【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景物安排由明 朗转向幽暗”错误。由“狂风送雨”到“淡月笼云”,再到“凉意伴 流萤”,诗歌描写了先雨后晴的场景,景物安排上是由幽暗转向明朗。 2.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 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诗歌中 核心词的分析,应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 效果。清,有清静、清新、清爽、清冷之意。清静:作者在提起“狂风 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 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清新:“淡月笼云”是从 视觉角度描写的,“凉意”是从触觉角度描写的,“秋声随堕叶”是从 听觉角度描写的,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为读者营造出清新的环境氛 围。清爽: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应是“万丈青”般的景 象,运用想象(虚写),使诗境不局限于雨霁。清冷:诗中以诉诸听觉的 “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此刻的静谧相互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答案: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清冷的铃声与昨夜 的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多种 感官:从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从触觉角度写“凉意”,从听觉角 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想象:诗歌尾联 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以 动衬静:以落叶声、清冷的铃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每 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题阳关图二首黄庭坚其一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其二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阳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注】龙眠: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龙眠居土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 声,却能够使人肠断。B.第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 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C.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 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 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 力。D项,“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 的画意”的说法不正确。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 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 想象之景;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4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 同。(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古典诗歌 中的实与虚是相对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 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还是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第二句 承上深叹,李龙眼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这 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 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 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行者一道远去,想到其景 其情,心里更加悲伤。第二首诗写离别之情、关情之物。第一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人事 好乖,便当语离“。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对离别之情 的反映。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 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 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原来是离 人自己生发出如许悲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和谐,语言平 易,绝无生硬与刻意之病。答案:相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 手法,阐释离情之苦。相异: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 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 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 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效果。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1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 官。渤海:渤海的古称。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 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 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景, 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 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解析】选D。D项,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而是“雄 健壮美”。6 .本诗与宋代潘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 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须对诗歌的 内容做细致的分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 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 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 上却以“鸣弦暂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 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 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 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 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潴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 湃激荡的伟力。到了 “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 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 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景,使读者 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 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 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 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 潮的雄奇伟丽。答案: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 “惊涛来似雪” “一坐凛生寒” 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 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 情景,令人惊心动魄。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9分)仙吕混江龙白朴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7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体制上讲, “仙吕”为宫调,“混江龙”为曲牌。8 . “断人肠处”,意为“令人肝肠寸断的是”,起笔直抒胸臆,奠定了 全曲的感情基调,让整曲笼罩在伤心悲痛的气氛中。9 . “残照”“枯荷” “栖鸦”等意象用细节描写写出夕阳西下,草木 衰败的深秋景致,便于作者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D.尾句描绘天色将暝,暮色四合,捣衣声起,“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 暗指女子思念远方的征人。【解析】选C。C项,“用细节描写”错,此曲写景应为白描。一般来 说白描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细节描写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 致的描绘。8.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深具文采,精于度曲。在此曲中,“败叶纷 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为写景佳句,该句是如何体现白朴“深具 文采”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 说恨,而是借助外界事物来表达,作者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但写 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方式有:比喻、夸张、叠词、 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正侧面结合、动静视听结合、色彩渲染、虚 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焦黄干枯的“败叶”,冷清的“修竹”, 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愁苦、孤寂。“拥”和“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落叶争着去拥抱石阶,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