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论与检验 教案2022-202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86522377
资源大小:22.4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论与检验 教案2022-202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乡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检验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乡土中国再认识一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检验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教学目标(1)理解、思考理论文章中蕴含的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2)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深化对所学理论 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提升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案例,检查学生对乡土中国理论的熟悉程度和迁移运用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是否仍具有乡土性,传统中国除了乡土性是否具备城 市性等拓展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方法导读一、导入激疑导入:呈现春运拥挤场景中民众的笑容,思考为何在拥挤的车站,民众却没有丝毫 不耐烦,反而心情愉快。呈现新闻材料,引导思考:二、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春运的运输人次,从1989年的8亿人次到2018年的29亿人次, 这也意味着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速真是叹为观止。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 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人)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 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媒体:春运报道思考:如何理解中国人在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对于自己生长了十五六年的中国社会,你如何描述它的整体特点?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中给出了一系列的答案,如“乡土本色”“差序格 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结合”“教化性权力”等。(二)精细追问这本小册子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搞清 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 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一一费孝通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从理论上来认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解释力之 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 60多年,没有 呼应,没有发展。一一(翟学伟)乡土中国的变迁思考:这些概念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些概念能否描述中国社会的特点?乡土中国中作者提出这些概念的论证思路是怎么样的?过渡: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 学术专著,相比起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比较枯燥乏味, 专业性概念比较多,阅读起来也比较艰涩。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在高一这个阶段能读完就已经很了不起。当你觉得每个字都会、连起来却不懂时,就是“学力”不够的体现。阅读此类文章固然 不容易,但是对我们“学力”的提升却有极大的作用。(三)方法指导阅读这14篇论文,可以利用以下三个小方法:1 .找到并理解每篇文章中提出的核心概念;2 ,找到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3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或主要写作内容。任务一:大略浏览14篇文章,找出每篇文章提出的核心概念,完成课本81页的表格。(lOMin)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P5法理社会P12/20借助语言的社会(面对面社群)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P24团体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P32建筑在团体和个人关系的道德P39小家族家庭男女有别P48在不断创造中求统一的两性恋爱P51礼治秩序法治秩序P58无讼司法诉讼体系P64无为政治有为政治血缘社会地缘社会任务二:再次阅读差序格局一文6.9段,尝试解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5Min)提示: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中国人社会关系的概念。它认为中国人的社 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亲疏关系如同石头投入水中由近及远推出的一圈一圈的波纹,距离 中心越近,关系越亲密。而且这个波纹范围大小根据个人的势力厚薄而定,还会随着时间地 点的变动而变动。任务三:快速阅读差序格局第1-11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推出中国结构基本特性伦(差序)这个概念的。运用思维导图,用箭头表示,并标明论证的方法。(四)小结:阅读这14篇论文,可以利用以下三个小方法:L找到并理解每篇文章中提出的核心概念;2 .找到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3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或主要写作内容。(五)课后任务:以下六种现象,请同学们尝试用乡土中国提到的观点去解释。具体的思路是:哪一章节,哪一页,什么观点可以解释。小组任务:5分钟,把组员找到的观点全部总结起来并加以整合辨析工(具体现象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成果检验(一)复习导入在导读课中学到阅读复杂的学术论文,应该使用以下方法:1,找到并理解每篇文章中提出的核心概念;2 ,找到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3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或主要写作内容。(二)小组合作任务1 .课前准备:在导读课结束后,下发学案,提供七个案例(详见后文),学生阅读乡 土中国,并用乡土中国提到的观点解释案例,独立完成。具体要求是“呈现书中观点 句概括观点结合案例分析”。2 .课堂任务:全班分为7个小组,当堂抽签选定案例,小组合作探讨,把组员的案例分 析加以整合辨析,并选出小组代表等待发言。(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下七个案例,请同学们尝试用乡土中国提到的观点去解释。具体的思路是:“呈 现书中观点句-概括观点结合案例分析”L中国传统乡村专门的贸易活动(包换交互物品等街集)时常不会在村子进行,而是在 一片空地上。村子里的左邻右舍通常大老远的远上十多里去街集上互相交易物品、买卖东西 之后,又大老远的背回来。问:这些乡村邻里为什么大老远去街集一趟,在门前为什么不能交易?【提示】血缘和地缘一章中提及乡土社会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相互依赖,无法一笔一笔清算往来亲密社会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清算等于绝交,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 来了。为了减轻这种关系负担,钱财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到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 础。2 .一位扶贫干部在西部偏远山区驻村扶贫,讲述遇到这样一位老太太。老太是村里的贫 困户,70多80岁,一个人独居,儿女都在外省打工。老太是个文盲,曾经不认识字,一直 以务农为生。精准扶贫政策到村后,老太被选定为精准贫困户,受到不少政策帮扶。扶贫干 部每天都要进村,老太很健谈,常常和扶贫干部聊天,起初聊的都是家常,后来居然也聊起 了扶贫政策和国家大事。扶贫干部很意外问老太从哪儿知道那么多,老太说是看电视和报纸。 扶贫干部说您不识字,怎么看报纸?老太说:“吃扶贫的饭,还能不懂扶贫的政策么?你别 看我老太婆好糊弄,学个字有多难? ”问:老太太这么大年纪重新认字为什么会觉得不难?【提示】再论文字下乡中论及乡土社会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识,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反过来说,当识字能给老太太带来利益和满足需求时,文字也可以快速学习。人都有富于学习的能力,习是反复去做,靠时间去磨练,老太太因为对扶贫政策感兴 趣,反复去学习文字,自然文字也能一下子熟练起来。3 .论语中有一个叫叶公的人,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自身很正直的人,他的 父亲偷了羊,他作为儿子去为此事作证。”孔子却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与此做法不同, 父亲替儿子遮掩,儿子替父亲遮掩,正直就在这之中了。”问:为什么孔子反对儿子举报父亲,认为这样做反而不正直。【提示】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论及乡土社会没有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公私冲突中,先完成私人之间的道德,以孝悌忠信为主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4 .前几年有一则热点新闻是这样的:一对夫妇在澳洲定居。丈夫是英国人,妻子是中国 人。之后,妻子把母亲接到了澳洲居住。这位中国妈妈闲来无事就把门前的花园东挖挖,西 挖挖,今天拔掉花园里的一棵花,明天刨掉一棵树,然后再种上扁豆、西红柿、黄瓜不 久,漂亮的花园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等洋女婿发现的时候,他以前种的花草树都已经 没了,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这位中国妈妈会这么做?【提示】乡土本色中论及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有“菜”,就有 “土”;有了 "土”,就有了 “根” O中华民族与泥土分不开,土在中华文化里占有相当的地位。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5 .中国传统乡村有很多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属龙的是必须耍剃头的;比如“吃饭 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碗”,比如“小孩的衣服不能放在户外过夜”,村里的老人如果家里面 有小孩子的,每到太阳下山之后,他们就会把小孩子的衣服收到屋里面,不再放在外边晒 干几乎每条乡村也会有特定的风俗,生活在乡村的人,几乎不会刨根问底,反正依照着 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问:为什么生活在乡村的每个人都不刨根问底照着做?【提示】礼治秩序中论及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就成为了 “礼”。中国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教化中养成了 个人的敬艮之感,使人服膺。6 .张艺谋著名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是这样的:秋菊的丈夫庆来想盖辣子楼,村长 王善堂不批。庆来骂村长“下辈子断子绝孙还抱一窝母鸡”,村长一怒下踢伤了庆来。己怀 孕的秋菊带着医生证明,去找村长讨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挺着大肚子去乡里告状。经 乡里长老调解,村长答应赔偿但不肯认错,把赔的钱当着秋菊面丢在地上。秋菊气不过,最 后向市里的中级法院上诉,法院派人调查庆来伤情。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叫来在别村 演戏看戏的村民,连夜冒风雪送秋菊去医院,秋菊最终顺利产下一男婴。孩子满月,秋菊一 定要请村长喝喜酒。村长正准备去秋菊家,警车来了,以伤害罪将他拘留。问:这个故事充满戏剧性,请用书中的观点,解释下为什么这个故事充满戏剧张力。【提示】无讼中论及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主要是两套制度,传统的无讼社会遇上了法治章程。乡土社会认为打官司是一种可羞耻的事,表示教化不够,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 权力,而是身内的良心。在乡村里的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的过程。秋菊找乡里调解, 但是村长不接受教育,打破乡村理想的礼治,就是每个人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秋菊气不过,向市里的法院上诉,这时候,现代的法治就进入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现 代的法治不同传统的礼治,靠外力执行,所以当村长帮助了秋菊,两者准备和好之际,现代 的法治却按照规程把村长抓走了。7 .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春运的运输人次,从1989年的8亿人次到2018年的29亿人次, 这也意味着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速真是叹为观止。“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 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人)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 迁移。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问:如何理解中国人在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大规模的迁移活动?【提示】乡土本色中论及P3: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课后思、考:当代的中国还能否被称为“乡土中国”?第三课时拓展延伸1、探讨当代中国的乡土特性。材料一:呈现一系列新农村生活图景、城市生活图景。材料二:目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主要是农村家庭里面的主事人。他们原本是家庭里 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纠纷的当事人,如果这些人外出,长年 不在家,那么农村的主体就没有了。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 系运行方面的变异。于是上述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变成了: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 资本流散等。也就等于说上述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 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呢?因为外出打工者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 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算一个总账。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吴重庆)2011年第1期读书问:在乡村居民大量涌入城市定居的背景下,当代的中国还能否被称为“乡土中国”? 请结合乡土中国目录页一一陈述当代中国社会乡土特性的转变。【提示】城市化进程飞快,但仍保持定期回归乡土;“差序格局”保持得比较完整;私人道德与团体道德并存;家族势力在缩小但仍然存在;“男女有别”观念基本消除,男女差异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消除;礼治秩序基本消失,法治秩序基本建立;2、探讨传统中国的城市特性。问: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只有“乡土性”,毫无“城市性”?请结合具体事实加以说明。提示: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和中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者们借助于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来建 构“中国社会”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参照“现代的、城市的西方”,将既有的中国裁剪、 过滤成“传统的、乡土的中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中国基层乡村 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被扩大为中国整体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城镇社会、城乡关系的传统 以及传统的城市性等等,相应被忽略。由此,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性也 成了纯粹的西来之物、无本之木。这既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无益,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 题的把握。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已成为中国知识界抵制全球化、倡导文化自觉的一个基 本问题。传统中国再认识一一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陈映芳)(五)课堂小结L乡土中国理论的检验2 当代中国社会乡土特性的转变3 .传统中国的城市特性“乡土中国”概念之后,应提出什么概念才能较好地概括中国社会的特点,留待我辈学 人继续探讨。(六)课后作业作业选项1:请根据你在课堂探究中对当代中国乡土特性转变的思考,改写乡土中国的某一节, 要求列举当代中国社会的实例作为论据。作业选项2:我们已经知道乡土中国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乡土特性,那么,你能否仿照乡 土中国某一节的写法写作一篇文章,解释中国古代城镇社会的某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