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docx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集合10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1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 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 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无论贫富 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近年来,尤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 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过去人的梦想甚 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 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 足为奇。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 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 身的问题一一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 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 “动物性”的局限, 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 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 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 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一一亚伯尔, 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 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 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 尽可能地长寿,甚至不死,于是人便开始寻求神仙的帮助,秦皇、汉 武都做过类似的事,时至今日,在日本某地,还树立着秦始皇所派寻 找神仙的徐福的纪念碑。可是神仙终究没有找到,反而留下历史上著 名的“梵书坑儒”事件。秦皇汉武寻找海外神仙失败后,便没有人再 去做这个梦了,但人们又不甘心,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条长生之路:既 然找不到神仙,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怎样做呢?寻找不死药。起初的 不死药是从普通药物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植物药,如灵芝等。古代服 药的理论认为,人们服食某种药物,就是把药物的某种性质转到自己 身上,那么问题又来了:所有植物药都是要死的,既然植物药自己没 有不死的本性,又如何能使人不死呢?显然,要长生不死,必须服食 那些自身能长生不死的药。于是人们想到了金和玉,金和玉都是长生 的。可是,自然界的金是有毒的,不能直接服用,必须经过烧炼之后 才能服用。由此便产生了炼金,即后来的炼丹运动。服丹的结果又如 何呢?由于“食物中毒”,从唐太宗到唐宣宗,服丹而死者不计其数。 事实证明,“金丹”不能带给人长生,相反,不少人却因此而天亡。 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哪儿错了呢?于是又有人提出,炼丹并没有错, 错的是炼丹的原料和方式。其实,“金丹”不必外求,一切都在自身, “铅汞原来在自身,自误何须怪他人。”因为人都是从元气成身,而 一切万物也由元气所生,因此,一切外物,人身中皆已自备,只要修 炼自身的元气就足够了。于是各种形式的气功便出现了。纵观道教的整个长生史,也许会觉得荒谬可笑,不过,这也正是 人性的真实表露。肉体长生的成仙信仰,出于对人生、人间的挚爱, 植根于华夏民族挚爱人生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希求长期地、无限期 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于对人生、人间的肯定 和眷恋。不过,道家对生命的极端重视,对保全生命、养生长生的种 种理论与方法并不妨碍他们对死的问题的思索。老子崇尚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也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 来对待生死,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欢天喜地,同样也不要因为死 而呼天抢地。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也 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一切顺应自然。“死而不亡者寿” 34,在老子 看来,如果人生顺应自然,那么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 界。庄子更认为,人的生与死不过是气的聚与散的形式转化而已,气 聚而生,气散而死,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 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的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 转化的回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大宗师中说:“死也, 命也,其有夜昼之常,天也。“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35既然生与死的大限是人所不 可避免的,那么便只能顺应自然,因此才有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样 一种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三、“根尘幻化,业不可逃”的佛教轮回生死观相对于儒家的乐天知命和道家的顺应自然的生死观,作为外来宗 教的佛教的生死观与二者大相径庭。在生死问题上,佛教提出了自己 独特的看法,尤其在对于死亡的研究上,儒道两家思想虽然在本质上 有根本的不同,但大体上都认为生是可贵的,而死却也并不可畏。佛 教却认为,生与死是人生循环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都是苦,人所要追求的, 是要摆脱生死的束缚,不再执著于生与死,超脱轮回,从而达到涅槃 的极乐境界。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北天竺迦毗罗卫 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比中国的老子、 孔子要早一些。悉达多以当时自己对人生生老病死的所见所感为出发 点,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提出了 “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 因此,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即觉悟者。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通过依附中 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冲突,最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并逐渐中国本土化,终于在隋唐以后,为中国文化所吸引,成为中华 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净土宗”中的净土法门和在中国兴 起的“禅宗”,由于其教义的简便易行,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信仰,即在于说明人生是苦,这集中表现在佛陀提出 并由后代佛教加以发挥的“四谛”说上。“谛”是真理的意思,所谓 “四谛”即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是痛苦,“集”是原因,“灭”是寂灭,“道”是途径方法。“四谛”说阐述了四种真理:人生 的痛苦现象;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指明解脱人生痛苦的境界;以及解 脱痛苦实现境界的途径。“四谛”说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观36。佛教断定,人世间是一大苦难,人的一生即是苦。“苦谛”说明 人生有着不可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 爱别离和五受蕴等八种苦难,因此,可以说,人生皆苦,苦海无边。 既然如此,那么死亡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佛家却又认为,人 的死亡并不必然使之摆脱苦难,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达到真正的觉悟, 死亡依然是不可摆脱的痛苦。在“集谛”中,佛教说明了造成人生苦 难的根源,那就是人的欲爱,包括对淫乐、长生、权力、金钱的欲爱 等等。欲爱有常,可世界的本质却是无常,因此,欲爱永远得不到满 足,也不可能持久,由此便产生了一切痛苦,又因为有欲爱便会有行 动(包括思想动机和实际行为),有行动便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即佛教 所称的“业”,今生造业便结来世轮回之果,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 回不已。由此,要想消灭苦,超脱生死轮回,关键便在于消灭欲爱, 欲爱消灭了就不会造业,不造业就没有轮回果报,这样就会达到不生 不灭绝对宁静的涅槃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教 所称的“灭谛”。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太难了,为了达到涅槃,人 必须放弃一切的欲爱,但追求涅槃本身就是一种欲爱。“道谛”是佛 教提出的达到涅槃的修炼方法,主要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定。八正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人控制调 节自己的心念,不为外界一切所动。因为在佛教看来:境由心造、物 由心造,外界的一切是否会在你心中掀起波澜、诱惑你神魂颠倒,归 根到底是由你自己的心造就的,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心念,那么苦难 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总的来说,佛教认为,在人达到真正的觉悟之前,人的生与死一 直是一个循环、轮回的过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还不仅仅是人 的生与死的重复,在轮回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生前所造的“业”,来 生也会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不同的情况,佛 教又称之为“六道轮回”,这便是佛家常说的“因果报应”,也即我们 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指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 寂灭的精神状态。不过“涅槃”并没有任何确定的意义,因此,如何 恰当地加以诠解:它究竟是一种彻底的断灭,还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喜 乐的存在,佛教思想和佛教研究者们迄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37。从教义上来说,佛教并不强调生与死孰轻孰重,不过从一定意义 上来看,佛教对于生还是更为重视的,因为很显然,无论是为了来世 的幸福而强调今世的“善业”,还是为了达到涅槃境界所行的苦修, 都无非是要求得生活的宁静与幸福,特别是融入中国儒道思想的中国 佛教,尤其是禅宗,强调生活的体验与生命的活泼自在情趣,明显表 现了热爱现实生活、珍惜生命的观念。比如,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对佛 法的解释就是“平常心”,他说:“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 道。”后来成为禅宗大师的慧海在回答他人如何修道时也说:“饥来吃 饭,困来即眼”。后期禅宗临济宗总结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扃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这种顺乎自然、随遇而安、 自由自在而又充实地处置每一件事,并能通过直接的感觉去体悟日常 生活中如此这般的情趣的态度,在禅宗看来就是把握了佛性,进入了 涅槃真如的境地。同样,对于大自然,禅宗也抱有特殊的亲切感,所 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禅宗要求人 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进一步体悟佛法,去感受生命的内涵,在自然、 坦然、多变而生动的生活中获得永恒38。总的来看,中国佛教的思想内涵,虽然也讲“四谛八道”、“六道 轮回”、“涅槃”,但这一切显然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无论人世 间的苦也好,觉悟后的“涅槃”也好,或者处于“三世”中的“六道 轮回”也罢,都是在追求一种生活上的宁静与幸福,这生活即包括现 世的,也包括来世的。因而,中国佛教便不只注重讲“生死”,“生活” 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四、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困惑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 即有不断的争斗,也有相互的融合,在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 西游记、白蛇传中,都很明显地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这种杂融。 在此斗争与融合的过程中,三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就是儒释道三家 思想发展的历史。三家的生死观念更是深深地引导着中国人的伦理道 德,也固定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思想模式。当今社会上广大普通百姓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繁琐的婚、丧、嫁、娶等诸多礼节和种种风俗习惯, 便是这种影响的真切体现。比如,由于受到身体头发受之于父母不得 毁伤和“完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历来认为解剖尸体是极大的罪掌, 因此,尸检率即使在大城市仍然很低,更不用说广大农村了,也因此, 死后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也是很难得的。再比如,由于受到“入土为 安”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即使有政府的高压政策, 火葬仍然很难推行,中国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将亲人付之一炬这一 不肖行为。或者即便迫不得已,将亡人火化,骨灰仍要举行隆重的土 葬礼仪,场面花销比单单进行土葬远远要多,真是得不偿失;并且, 从古至今,坟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 如果一家的祖坟遭到侵占,就算再没有势力,他也会情急拼命的。因 此,在中国的土地规划中,坟地便成了 一项重要难题39。我们很难 去评说中国的这种杂融思想的好与坏,毕竟它适应了中国人的心理需 求,也同时引导了中国人思想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成就是物质的发展,而物质发展所引起的 直接后果则是人类的堕落。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 文明却恰恰与此相反地每况愈下地变得越来越贫乏,尤其生活于现代 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现实的生命不知有其价值,对于眼下的生活不知 有其目的,因而常常感觉内心空虚,人生渺茫,恐惧而无所归处。“吃 好、喝好,死了拉倒”成了人们生活的座右铭,很多人以追求刺激和 满足情欲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空虚,从而维持自己的生活,最终只有 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甚至过早地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社会风俗 的低下、道德的败坏,显示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 在。西方基督教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他的尊贵是因为他是 上帝赋予的;中国古人也承认人生命的价值,孝经圣治上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老子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40宗密原人论说:“三才中惟人灵者,由于心神合也。”这些都是对人生命价值的肯定。 不过在这里,人的尊贵地位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的价值是内在于人类 本身的。简单说就是:正因为人是人,人类的生命才具有神圣性和不 可侵犯的尊严。因此,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更注重的是现实的利益 41 o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以人本主 义为基础的享乐主义越来越突显出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伴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也在不断升级。而相反地,人类生命的价 值与意义却在不断地向下滑坡,以传统儒释道思想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礼仪之邦”随着西方科技的输入与发展,越来越变得“礼崩乐坏”, 中国这个“央央大国”已走到了道德危机的边缘,而那些被称为蛮夷 的“野蛮民族”相对于我们的“天朝上国”却要文明得多。于是人们 不禁要问:中国怎么了?神州怎么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究竟留给 了我们什么?五、结论贪生怕死,几乎是所有动物普遍共具的天性,从猪犬等被宰时的 嚎叫挣扎,人们大概不难体味出它们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眷恋,即使 低等到小爬虫,也有逃避死亡、保护自家身命的本能,何况万物之灵 的人类呢?生死之迷的破解是基于人内心的需要和感情的信仰。儒、释、道 三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它们对于生与死的界定从根本上诠释了 他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同认识,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深层 认识,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在中国传统的 生死观中,无论是儒家的“敬始、慎终、追远”的理性平安,还是道 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自然之道,都表达了对待生与死的一 种自然心态:“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与死皆是人生问题的 极限,所以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 不过,究其深处,我们也不难看到在这种乐观思想背后所隐含着的对 人生的悲观与无奈: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道教对长生追求的 失败便是最好的证明。佛家的涅槃境界虽然可以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 境界,然而就大多数人而言,要摆脱世间生命这无期的生死流浪,简 直是不可能的。“轮回”是一个美丽的令人眩晕的词,不死的灵魂可以因此而不断再生,但它却同时又意味着无法摆脱的无尽痛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2 本文摘录自易经系传别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懂了易经的道理,像我们学佛、学禅宗的所说的生死,在中 国文化看来都是笑话,那是小问题。一个人怎么死、怎么活、怎么来 投生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那不是问题。譬如上古时候距离现在几千年前,大禹王就说过“生者寄也,死 者归也”的话。生是来观光旅游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来, 易经也是这样说法:“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人从哪里来, 还回到哪里去。年轻时很调皮,读到这里便报告老师说我懂了!老师 很诧异,问我懂了些什么,我说:生是莫名其妙地来,死也是回到莫 名其妙那里去。老师哈哈大笑。这虽然是笑话,但懂了易经就了 了生死。生死本来是两头的现象,像早上太阳上来了,晚上太阳下去 To但是生死也等于佛所说的,是分段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 至于真的生命、太极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这一次你生成一个男 的,下次再来你要变成女的;这一次变人,也许下一次变狗呢!这就是 分段生死,跟佛讲的六道轮回是一样的道理。分段生死,生来就好像 这个世界上的观光之客,因此产生了文学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 李园序中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万物的旅店,所谓光阴就是时间,现代人常说的时间隧 道。从宇宙看世界几千年,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暂 的。宇宙不止几千万年。逆,就是欢迎。你来了,店老板当面欢迎你。 旅,就是旅馆。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种思想跟我们老祖宗易经 的思想,是一贯来的。所以死生不成问题。庄子以为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怎么生,怎么死。宗教家也在 追求答案。宗教家认为,有一个高人创造了我们。哲学家不相信,科 学家也不相信。你说他造了我们,我还要问问,他是谁创造的呢?每 一个宗教教主又是谁造的呢?其实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们造的!因为 我们信他,他才能够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 界上哪还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他是我们造的。不过我又是谁造的?我的 妈妈,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谁造的呢?先有蛋 呀先有鸡?谁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问到最后便完了,那又是哲学、 科学院问题了。宗教是不能问的,还管他鸡呀蛋呀!尤其是我们中国 人,管你鸡呀蛋呀! 一齐加点酱油葱花红烧吃掉算了。中国人个性懒 得问这个,西方人却拼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国古代文化“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承认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萨 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见的,中国古代文化都说有,那是心物一元的。上次讲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讲到了生死。中国 文化素来认为:人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那么多的痛 苦。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在世上等于住旅馆、来这里玩玩、来观 光的,观光完了当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说,死生如旦暮一一像白天与 黑夜一样,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昼。换句话说,这个死生观念不是 唯物的观点。唯物观点认为人死如灯灭,中国文化的观念不是如此。 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 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轮回,也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来的来世。当然我们现在的生命死了, 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属于整个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在那里转。印度佛学跟中国古代的说法一样。所谓“原始反 终”,就是现象的变化,经过能生能死的那一个,生命并没有动摇。 等于水泡成茶、造成酒,茶与酒虽然不同,却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然, 但水的性能永远没有变过。所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因此,东方文化认为,死生不是问题。西方呢?认为死生的问题 非常严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决人们死后的问题的。讲到宗教 问题,我常说宗教家都是卖死不卖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 诉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开了自家观光饭店等客 人上门。佛教称它的观光饭店是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称它的是天堂, 大家以此来号召。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认为人生是生生 不已。固然太阳有落下去的时候,但太阳天天都要再升起来,因此中 国文化从来不提死的问题。也有人说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不重视宗教 问题,甚至说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我说你搞错了!中国文化谈的是 生的宗教,不谈死的宗教。你们的宗教是夜里提灯笼走路,鼓励人家 去死,死了到你那里去。中国文化不鼓励人家死,鼓励人家生,生生 不已。今天太阳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阳升上来,后天还有太阳出来。我以往常常告诉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么悲天悯人,杞人忧 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阳照旧从东方出来。 同样地,我们的历史也一样会延续下去,子孙们过得比我们会更好、 更快乐。天地间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我小的时候就听到老前辈们常常 说,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得了的?我们活得不是 比过去还好吗!这也就是生死问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3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到来;如果你失 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素 质,那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先不说大的,就说我看到的吧。一天早上,我进了校门,走到了 门口那个走廊上。突然头上传来“刷”的一声,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 两个装满垃圾的袋子掉了下来,掉在了我右后方不到两米远的地上, 旁边一个清洁阿姨拿了起来,并抬头打了个招呼。我向上一看,原来 也是个清洁阿姨,她们为了省力,直接从三楼把垃圾扔了下来。这种 做法太没素质了,如果一个不巧,砸在了同学身上怎么办,万一砸出 个什么,你们怎么负责?你们的素质都去哪儿了?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免费,本是国家对人民的体己,可带来的却 是人们的争先恐后,野蛮出行,甚至不惜占用应急车道;因为堵塞, 就在路上随地大小便,垃圾满天飞,车上收音机里虽一遍遍地提醒着 “要讲素质”,但结果是环卫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去一遍遍地打扫。相信有的同学去过德国或日本,它们那里过马路只要亮起红灯, 纵使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也不会有一个人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一个 人基本的素质。如果把这种情况换到中国,红灯即使亮了,也还是会 有许多人存着侥幸心理过马路,而那些司机也不会让人,这就造成了 一场场交通事故。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文明一小步,我们的素质就 会提升一大步,那该避免多少场纠纷,多少场事故啊!我们曾被外国人冠为“东亚病夫”,现在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了, 奥运健儿的摘金夺银无不体现着我们凭着坚韧和努力,早已摘掉了这 顶“帽子”。那么我们的素质更应该水涨船高,这需要我们从小做起, 从小事情做起,并一代代地传承。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4一、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 信,其核心思想主要是“仁”,代表人物是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时局动荡,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空前的阻碍。面对这样的局势,孔 子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开端,并开始 周游列国去传播这种思想。儒家思想在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孔子的努力下才逐渐从社会中显露出来。孔子兴办私人教学,收录 弟子,讲授儒学,打破了旧阶级统治垄断教育的局面。儒家思想中除 了孔子以外,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他曾师承孔子门下, 在历史上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性“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本性 善良的。他的“仁政”说与儒家思想中的德政不谋而合,认为君主在 治理国家时要秉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仁 政思想受到君主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地位 的提高。儒家思想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 有很大的联系,最突出的就是“仁”“礼”“孝”三方面。指导我们修 身养性,提高人生境界。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历经上千年的发展,由春秋末期的孔子总结提出。孟子 在汲取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发展了儒 家文化。后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面对历史时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想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 地位,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儒家思 想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宋明时期又出现了王阳 明、朱熹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们“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的 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 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 桓过。人类的老祖先们打起初就开始了对生死之迷的破解,也提出了 广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答案。然而,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毕竟没 有人带着记忆从生前来到这个世界,也没有在死亡后又重返世界。总 之,人类拿不出直接自明的证据证明人生前死后的状况。因此,生死 之迷便成了人类文明征途中一道无法逾越的洪沟,而现代人所崇尚的、 冠以“万能”的科学,在研究科学的研究者时,显得是如此的软弱无 力。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 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 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 的道德意识。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 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 对生死的意识。一、敬始、慎终、追远,追求道德超越,提倡“生死有命,富贵 在天”的儒家生死观数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了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导。虽然从先秦至今,历朝统治者对待儒家所 采取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儒家文化却无疑深深地渗透于每一个朝代, 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指导着甚至制约着历代统治阶级与 被统治的思、言、行、为。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历史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这一事件为儒家来说无疑于一次毁灭性的灾难,表面看来,儒家学派 和儒家思想在秦朝似乎没有了活动的市场。然而,事实上情况并非如 此,“焚书坑儒”只是秦始皇执行法家中央集权政治的一种必然结果, 秦朝的“焚书”与“坑儒”,其直接目的是在限制儒生,使其就范, 而并非要消灭儒家,相反,作为新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的统治者, 秦始皇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他必须利用各学派中他视 文学主张让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乏 有文学大家和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呈批判的态度。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 的“焚书坑儒”,销毁了大量的儒家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造成了 巨大的影响,使其一度跌进低谷。儒家思想发展了几千年,时至今日 它依旧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的波浪不仅 没有冲掉它的光芒,反而让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愈来愈深厚。三、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作出巨大贡献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是历史上首次提出“启发式教育”的人, 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塾,兴行教学。除此之外,孔子“因材施教” 的主张在现代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1 .儒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的“仁政”以及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现代领导 人的执政观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民乃国之根本,只有注重人民的发 展,社会才会进步。2 .儒家思想泯灭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儒家思想提倡“仁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教导我们做一个尊礼守法的人。这样就导致现在很多人在发展过程中 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只顾一味地埋头苦干,遇到机会也不会展 示自己。只懂得墨守陈规,做事畏首畏尾,不想甚至不能去发展创造。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具有发展创造能力的人变得越 来越少。3 .儒家思想导致法制精神的缺失儒家文化是道德层面的文化,它主张做人要有道德心和同情心。 这样会导致人们在判断事情时总以个人感情和道德心为主导,忽视了 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群体都具有道德心,有很多 人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违背道德要求。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法规 的制约还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它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虽然有很大的帮助,但也避免不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只有正 确认识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弘扬它好的一面同时 摒弃消极的一面,才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四、结语思想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儒家文化发展至今其地位是 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都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要受其影响。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 化正走向相互融合的状态,而儒家文化也正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在 个人思想与精神上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在社会建设和生活实 践中也要积极地将儒家思想完美地融合进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写实记录5一、强调“入世”,重视现实。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 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二谈到“出世”, 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 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 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 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 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 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 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 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 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 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 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 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 秀全的农民政权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 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 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 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 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 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 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新时期我党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 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 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 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 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多少为探求 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 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 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 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 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 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 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 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 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 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 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 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 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为实 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四、提倡修养,培植盛德。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 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 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 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日:“朝闻道, 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 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 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 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 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 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 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政 治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 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五、坚持正义,热爱祖国。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 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二大丈夫当立志以 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 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 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孟子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 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 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 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 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 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 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 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 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六、敬老爱幼,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 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二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 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 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 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 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 面前永远要做孝子。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 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 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 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二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 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 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 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 所称“天地君亲师二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 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 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 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七、节俭不奢,清心寡欲。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 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 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 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 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二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 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