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通用16篇).docx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用16篇)传染病疫情报告1各科室: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 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 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同时决定:疫情管理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管理员:XXX疫情直报员:XXX附件: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年月日主题词:传染病疫情领导通知*医院年月日附件: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月对传染病管理工 作进行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5、对疫情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6、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部门和个人进行 惩处。对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 奖励。医院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及其职责:疫情领导班子:由主管业务副院长、防保科科长、疫情管理人员、围;(3)医学观察;(4)定期或不定期访视。12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益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享有公民依 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对检测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果的确 认属个人隐私,有关部门不得泄露。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机构为艾 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被指定的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收拾, 对其中经济特别困难者,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应报请当地政府协调解 决费用。13 .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主要包括:(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2)制定 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 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3)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 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 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 措施;(4)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和登记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 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5)禁止任何单 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废物,在非贮存地 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邮 寄医疗废物,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 一运输工具上载运,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14 .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主要包括:(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 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并 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2)应当在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 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 备,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3)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 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4)产生的污水、传染病人或 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并达到国家 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为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幼儿 园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幼儿园的传播流行,确定专人负责传染 病疫情登记与报告工作。二、幼儿园疫情报告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 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 育局报告。1 .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 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 共同用餐,饮水等,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 .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 报出相关信息。3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 症状时,疫情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痛病或其它发生公共卫生事例,疫情 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三、学校疫情人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 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幼儿园内传染病传播流行, 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传染病管理责任制为推进我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 针,严格落实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整理隐患,扎扎实实做好我园 安全工作。1、责任制:园长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总则。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2、追究制: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 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收不放过。3、措施:(1)、实行一票否决制,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2)、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3)、严重危害社会的,立即上交司法部门处理。为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幼儿 园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 学校卫生工作条列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一、为严防传染病疫 情在幼儿园内传播流行,各级各类幼儿园确实落实设置幼儿园传染病 疫情情报人。二、幼儿园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 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要求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 医疗单位报告。1、幼儿园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及时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 报、谎报。2、定期对幼儿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每天进行晨检,对 缺勤的幼儿通知家长了解情况,并进行登记。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 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幼儿 园疫情报告责任人,并通知家长,疫情报告责任人进行进一步排查。 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 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及 时追查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3、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幼儿园疫情报告 人以最快捷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部门报告,做 到不漏报,不瞒报。4、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 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共同饮水史时,幼儿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 内向医务室报告;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疫情报告人立 即向疾控中心报告;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 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报告;发生群体 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24 小时内报告。三、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果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传染幼儿园内传 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传染病疫情报告7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 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 人。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 完整、字迹清楚。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 炭疽、传染性非典性肺炎、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 人时,城镇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防疫站报 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 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 传染病报告卡。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流脑、 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我院重点管理的传染病 及疑似病例,以最快方式报告疾控中心并配合检诊。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迹清楚, 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六、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月一次 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 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 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九、责任人不认真履行职责,一经查出,扣除当月工资100元, 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核心内容:关于我们呢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的问题工作,下文是关 于实施传染病防治的工作进展与及实施的情况,具体的问题如下文分 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一、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 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 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全国人大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并加强监督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初 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传染病防 治法得到了较好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修订之后,国务院相继公布病 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 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 批转了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2013年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了传染病病 种和防控措施调整制度,更好地配置防治资源。各省(区、市)公布了 4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卫生计生部门公布了结核病防治 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10部部门规章,制(修)订了 50 项传染病诊断相关标准;教育部门建立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 报告工作规范及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农业部门发布 了人畜共患病名录;水利部门发布了水利血防技术导则;质检部门 制定了 口岸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 实。(二)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建立。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健全。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各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构建了艾滋病、脊髓灰质炎 等专病实验室网络,传染病病原学检测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国共 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家,卫生人员19. 3万人,各级动物疫 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2728个,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二是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加大传染病院、紧急救援中心以及 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力度,2012年传染病院的床位数、注册医师 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64%和58%。目前,2243家综合医院设立了感 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发热门诊、肠道 门诊,建立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确定了 232家医院作为中医药防 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初步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网络。三是传染病监督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国共有省、市、县三级 卫生监督机构3088家,监督员7. 3万人。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 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和消毒产品企业的有效监管。近5年,监督检 查医疗卫生机构200万户次,查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案件12万余 件。(三)传染病防治能力全面提升。一是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目前,100%的县级以上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 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从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诊断后逐级报 告的平均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小时。设立3486个国家级监 测点,重点监控霍乱、流感等28种传染病和蚊、蝇、鼠、嶂4种媒 介生物;加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中小学学生因病缺勤报告;在285 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68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出入境传染 病监测;动物疫病监测覆盖所有县(市、区),提升了传染病早期发现 和预警能力。二是重大突发疫情应对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 制度建设,完善了卫生应急协调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 立了一整套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卫生应急预案。 组建了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库和34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卫生应 急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制(修)订传染病诊疗、医院感染 控制等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早 诊早治能力。对重症病例实施分级分类救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 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完善病例转运会诊的工作机制, 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四)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一是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发布制度,及时 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确 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卫生计生、农业、教育、交通运输、质检 等部门建立了疫情信息通报制度,确保信息共享。二是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成立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建 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人畜共患传染病防 治、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等部门间合作机制。卫生计生、农业部门 分别就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和麻风病等防治工作,与重点省份建立 了省部联动机制。鼠疫、包虫病和疟疾等传染病流行省份建立了区域 联防联控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各级政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 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对 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2009年起实施 了为期三年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覆盖了近700个城市和26万 个村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03年的51%提升到2012年的71. 7%,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覆盖2005个涉农县(区)近5万处工程。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及学校教育渠道,宣传传染病防治政策,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中央电视台播放传染病防治公益广告750条次, 约1500分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志 愿者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搭建政府 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行动, 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有关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 相互通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下,加强跨境传染病防控合作。(五)传染病防治保障措施不断加强。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对传 染病防治的经费投入。根据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数据,2012年各 级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102亿元,相当于2003年同口径投 入106亿元的10倍。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58亿元,是2003年10 亿元的35.8倍。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对国家免疫规划项目预防接 种实行免费的规定,中央财政承担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购 买费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予 以补助。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 传染病病种由7种增至15种。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后, 增加了 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改 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 2005年至2012年,解决了 3. 53亿农村居民和2400多万学校师生饮 水安全问题。此外,国家还投入185亿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血 吸虫病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二是不断完善传染病医疗保障政策。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 救助政策,对重大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将耐多药肺结核、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范围。将符合城乡 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传染病患者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艾滋病 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对血吸虫病、包虫病、疟疾等患者免 费提供治疗药物和住院治疗补助。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 建成传染病诊治方面的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1个技术平台以及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实施“艾滋 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 大专项,以及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在 艾滋病第四代诊断试剂、结核病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 进展,为有效防控传染病发挥了积极作用。过去的十年,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力度最大、整体防控能力提 升最快的时期,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和法律制度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4年以来,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 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72/10万和L 25/10万以下。继续保持 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2012年成功消 除新生儿破伤风。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5岁以下人群乙肝 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 制,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涂阳肺结核患病率、死亡率明 显下降,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效应对了高致病性禽流 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实现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 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别是2013 年上半年,面对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 行动、通力合作、科学应对、公开透明,有效控制了疫情,得到了社 会各界的肯定,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积极评 价。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 识到,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与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相 比,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一)传染病防治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来自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 染病的双重压力。传统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近10年来我国几乎每1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许多新发传 染病起病急,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早期 病死率较高。二是人口大规模流动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流动人口容 易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防控措施难于落实。频繁的国 际商贸往来加剧了传染病跨国界传播风险,2012年我国报告疟疾病 例中境外输入性病例占91. 1%0三是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 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一些地区令人堪忧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 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一些人畜共患病持续发生。不安全性行 为的增加导致梅毒发病数逐年上升,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已经 达到87. 1%0(二)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机制有 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区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联防联控机制 有待进一步加强,传染病源头控制、重点人群防控等方面的责任措施 落实还不到位。传染病防控的社会管理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发挥社会 力量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机制有待完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还 需要加强,一些新闻媒体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 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三)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 机构的人员业务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与日益繁重的防病任务不相适应。 边境地区的疾病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机构校医和保 健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不 足,传染病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有待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 护和传染病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传染病引起的医源性感染方 面的防控措施需要完善。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 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 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定,创新机制,强化责任,全面提升传染病 防治工作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强化责任,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 律制度和相关措施,加大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力度,强化传染病防治 工作的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完 善信息通报和会商制度,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实现预防、治疗和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围绕新发传染病、重点疾 病、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场所,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健全传 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传染病早发现、早 诊断、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治 能力。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五扩大、六加强”(即:扩 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覆盖 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和队 伍建设)防治措施,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推动结核病患 者的主动发现,扩大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诊治覆盖面,提高发现率和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长、质控科科长,组成传染病管 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院预防保健科,预 防保健科科长为办公室主任。传染病疫情报告21、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 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 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登记本、 放射科的传染病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 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6、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 卡片保存等工作。7、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8、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医疗、防疫机构是按照专业分工,承担 责任范围内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为疾病预防 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 展信息的重要渠道。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 渠道。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 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 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依据中华 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治愈率;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继续降低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强化以机代牛、洲滩禁牧等综合措施,加快实现血吸虫病防控规划目 标。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规划 接种率和质量。结合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加大对边境和疫情严 重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其防控传染病工作的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和 督促检查,抓好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积极发挥中 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三)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 备。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提升出入境口岸传染病监测能力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 研究拟定并科学确定人员编制标准,强化对基层传染病防治机构的技 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能 力。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 的正常开展。(四)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发相关快速诊断或检测试剂,重点研发不明原 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技术。提升重大疫情的预测、 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强传染病疫苗研发及评价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第 一类疫苗产能不足及产品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支持新型、多联疫苗研 发的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染病防治相关药物,推进防 治工作所需药品的国产化。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策略效果评价的应用性 研究。(五)社会动员,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促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活动,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大城 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律 法规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普及,移风易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 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传染病防 治的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协助政府 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9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 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一、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 加强预防。各班每天要进行晨、午检。各班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 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班主任要追查 病因并进行登记。二、若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学校发现疫情要在 半小时内上报管理中心。设立疫情报告人:XXX三、由专人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 汇总和报告工作。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 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上报教管中心。四、严格疫情报告:1、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 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 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教育管理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 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 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报告顺序:班主任(10分钟内)一园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 查一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一教育管理中心与当地疾控中心(2小 时内)。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 生行政部门。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传染病疫情报告10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 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一、机构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 视,加强预防。二、班主任和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机构领导,机构发现疫 情要在1小时内上报管理中心,2小时内管理中心应该立即报告县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教育局。机构要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机构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为报 告人)。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 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流 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 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4)卫生部决定 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 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4、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 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 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机构 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 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机构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时,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一)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组长:尹校长副组长:杨秀峰成员:校医后勤人员政教处学科组长班主任(二)工作任务:(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 疗。四、严格疫情报告:1、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机构 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教育管理中心和教 育行政部门报告。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 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 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报告顺序:班主 任(10分钟内)f校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查f疫情报告人(1 小时内)f教育管理中心(2小时内)f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 门。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 生行政部门。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 课。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一、工作目标: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 的自我防范意识。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 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 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 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 疫情的传播和蔓延。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 县教委、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 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机构工作职责1、建立健全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 部门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食堂、校园环境、教室等公 共场所的卫生管理。2、结合学科教学,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宣传手段, 广泛深入地开展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 工的科学防病能力。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机构传 染病期间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4、积极开展校园环 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 保证机构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5、确保学 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菜。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 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 留样等工作。四、突发事件预防1、切实加强对机构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机构食堂、 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加强机构卫生投入,切实改善机构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机构卫生规范化管理。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 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和办报、宣传橱窗、 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 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3) 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治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 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 商贩的各类食品。(4)认真组织师生开展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提供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五、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 重大传染病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以及其他重大 疑难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一)突发事件检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每天 班主任统计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并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 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跟踪观察,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 措施。(二)突发事件报告:1、严格执行机构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 机构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 医院感染爆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 向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 小组应在1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管理中心报告,并同时向 镇防疫站报告,根据授权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任何部门和 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3、在机构传染病暴发、流行 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高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和丰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 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机构应根据 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机构的特点,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做出相应反应。(一)传染病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机构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 第三级应急响应。(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2) 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办公室等公 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3)严格执行进出 入校门的管理制度。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机构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 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 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 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 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 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 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3、特大突发事件:所在机构或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 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 )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2) 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 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 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