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清华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使学生 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 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 本科教学体系及“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特色。学校坚持完善世界 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本科教育体系,明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 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截至2022年11月,全校共设有21个学院、 59个系。2021-2022学年,学校设置8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学、工学、文学、 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医学等10个学科门 类。2021-2022学年清华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363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 校 学生(不包括进修生)总数的38. 55%O 2022年,清华大学共招收录取内地 学生3400余人,港澳台学生70余人。内地学 生中,来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的考生(不分文理)占比35.6%;理工类考生占比53.0%;文史类考生占比4. 5%; 艺术类考生占比6. 9%;另录取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200 余人。新生共来自近全国1200所中学,其中,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贫困专项 计划录取新生400余人,占比12.5%;少数民族考生约10%;男女生比例略超 过 2:lo 2022年,是国家强基计划实施第三年,清华大学围绕“为国选材、厚植 强基、拔 尖领军、创新未来”的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培养定位,以书院制培养、 理工双学士学位 等亮眼设计,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多个关键环节, 获得考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吸引了 16000余名优秀考生报名强基 计划。经过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环节,最终选拔出了 922位有志向、有兴 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圆满完成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力促教育公平,清华大 学始终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来自全国28个省份200 多所中学的275名农村学子获得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降分录取优惠认定,最终 共有158人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其中,共有28名学生虽然获得了自强计划的 优惠录取认定,但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达到了清华大学在当地统招批次 的录取分数线。除了自强计划之外,清华大学还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农村贫困 学子。2022年,共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新生292名,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 家专项招生计划,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国际学生招生方面,清华大学自 从实施国际招生录取改革以来,生源结构不断完2善,生源质量逐步优化。2022 年,共录取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00余名新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欧 美国家数量最多。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清华大学培育和凝聚 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学校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 针,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2022年8月底,学校现有教师3803人,其中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 1828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486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55人。现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37名。教师队伍中,正副高级职 务者共314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3723人,占教师总 数的97. 89%;具有博 土学位者3517人,占教师总数的92.48%O(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核心环节。2021-2022学年度,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3503 门,6720门次,其中课堂人数在30人及以内的课堂有3932门次,占本学年 本 科生总门次的58.51%;课堂人数在60人及以内的课堂有5450门次,占 81. 10%;课 堂人数在100人以内的课堂有6043门次,占89. 93%O承担本科 教学的教授有967人,以清华具有教授职称的在职专任教师1261人计,承担 中初步使用教学档案袋,发布教研系列教师聘任标准中教育教学的基本 要求。 在日常学生教育中注意思想品德教育,针对学生出现的违反校规校纪行为,一律 严肃处理,涉及党员违反校规校纪,同时移交学校纪委等有关部门处理。以评 促建,通过先进班集体评选促进集体学风建设。在本科生先进班集体评选中,通 过大力宣传入围答辩班集体学风建设情况,组织低年级班团骨干前往答辩现场学 习班集体学风建设经验等方式,促进本科生集体积极营造优良学风。五、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清华大学树立价值塑造、 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 养模式,形成以通识教 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制定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 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本科教育明确提出“落实以学生学习与 发展成效 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要求,强调要“尊重和 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以学为主转变”。(二)校领导班 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在领导重视、师资投入、资 源配置等多方面,都充分体现了 “以本为本”。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深入 研究人才培养重大问题,认真部署和落实教育教学改革 进程,为创建一流本科 教育体系谋发展、谋未来。2022年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强调:“把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持续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王希勤校长发表探 15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全方位人才 支撑署名文章,立足于国家的需要,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探 求适合我国国情和未来长期发展目标的培养策略,强调清华全体师生将牢记总 书记的嘱托,将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布局当中, 立足我国现实情况,融通国际先进理念,迅速培养一批不同学科的紧缺型拔尖 创新人才。自2021春季学期起,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本科生讲授4 学时思政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本科生讲授2学时思政课。校领 导始终坚持本科一线 教学,为学生讲授基础课、专业课、“写作与沟通”课等。 校领导通过听课授课、实 地调研、座谈研讨、举行讲座、参与学生活动等多种 方式贴近师生,及时而全面地掌握全校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 下,54个院系及教学单位成立了教学工作组,各院系院长(系主任)担任组长 并全程保障在线教学工作,定期开展在线教学工作总结。校长、书记 牵头建立 全校各院系院长(系主任)工作群,热烈讨论教学工作,充分交流、相互激 发、 相互学习。(三)教学质量评估1.校级领导听课及教学督导为了促进教师成 长和教学能力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要求建立院系 教学督导组织,开展院系督导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扩大 了教学督导队伍及覆盖面。截至目前,共有40个院系成立了院系督导组,现有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412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3708学时,校领导听课27学 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共有728人次参加。2.课堂教学评估开展课堂教学 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针对不同评价目标,学校继续推 行专家督导 重点评估、干部抽样评估、学生评教调查、教师自评与反馈、毕业生问卷调查 等多维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2021秋、2022春两学期的全 校课堂教学评估工作获得 广泛参与:2021-2022学年度秋季学期,15633名本 科生在网上对所选课程的授课教 师进行了评价,参评学生人数占应参评学生总 数的97. 36%o参评院(系、所)53个,评估课程1722门,教师2658人次。2021-2022学年度春季学期,14687名本科生在 网上对所选课程的授课教师进 行了评价,参评学生人数占应参评学生总数的81.28%。参评院(系、所)55个, 评估课程1467门,教师2298人次。应届毕业生教学质量调查。2022年春季 学期末,毕业生调查继续采取网上问卷16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 请学生提出本科学习期间受益最深的教师和课 程、印象最不好的教师和课程(均 含实验及课程设计)、其特点和问题,以及课程以外印象最深的教学活动。38个 院(系)94个专业(方向)的2362名2021届应届本 科毕业生参加了问卷调 查,参评率达到74.89% (因疫情原因参评率有所下降)。院系教学督导课堂 教学评价。2021-2022学年,院系督导课程217门。全校干部听课活动。开展 干部听课活动是保障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99年以来,学 校开始组织干部深入课堂进行教风和学风检查,为教学改革和学 风建设提出意 见和建议,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 46个学期。2021秋季学期学校继续开 展融合 式教学,本学期干部听课活动共有487人次参加,涉及课程308门、任课教师 367位。2022春季学期,干部听课活动受疫情影响听课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 共有241人次参加,涉及课程160门、任课教师367位。持续改进教学评估 体系。按照我校教学质量内部控制的阶段性要求,进一步改进 课堂教学评估体 系,配合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多维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信 息化工作。 提高了课堂评估工作的效率,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更加及时有效的反馈。(四) 教学质量监控1.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为研究建立实践教学各项工作的 有效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学校成立了实践教学指导组,现指导组成立多 年,为更好的开展工作,于2020年4月初启动了专家组 成员更新工作。拟通过 实践教学指导组的重组,更充分发挥指导组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实践教学各 项工作的质量监控,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新一届 实践教学 指导组入选专家共48名,均为各院系推荐的热爱教学工作、有较高学术水平和 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校实践教学指导组在2021-2022年度,开展了北京市普 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毕业设 计(论文)评优、综合论文训练论文中期抽查和答辩 抽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戈小项目评审、SRT创新计划专项评审、大学 生研究训练(SRT)计划年度优秀项目评审等实践教学工作。2.本科考试试卷 质量检查 每学年秋季学期,教务处采取随机抽查方式,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 的重点本科 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及归档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专家由一线教师、 部分院系一线任课教师及教务管理专家组成,依据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考核工 作管理细则,主要检查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17 3.持续提供作业查 重服务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 神,加强 学习过程管理,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 切实提高课程 教学质量。2018年,清华大学首次开展作业查重服务,受到任课 教师的普遍欢迎。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数百家主流 媒体积极肯定了作业查重对于加强课程质量管理、鼓励学生坚持原创意识、杜 绝课程作业抄袭、拷贝等学术不端 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021-2022学年 度,学校继续为全校教师和助教提供作业 查重服务,每学期都有数百门次的本 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数万篇作业申请查重服务。(五)规范教学行为 清华大学 高度重视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 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积极传承和营造“课比天大”的教学文化 传统,努力防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教学责任事故的发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 代,学校制定清华大学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的暂行规定(19871988学 年度第2次 校长工作会议通过)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规范,至今仍发 挥着积极作用。清 华大学教学责任事故处理规定(经19981999学年度 第11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20102011学年度第11次校务会议修订),进 一步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事故处理程序。按照清华大学教学责任事故处 理规定,2021-2022学年度共调查、认定和处理3起教学责任事故,有力地 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六)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建 校以来,学校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思路,始终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命 运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建校初期,学校立足于文、理、工全面协调发展, 汇聚在清华园的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先行者,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理学、工学、人 文和社会科 学众多学科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 国家尽快建立现代工 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学校及时调整办学定位,确立“又红 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为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断解放 思想,创新教育观念,培育时代新人。清华学子 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对创新 的不懈追求之中,努力破解时代难题,服务国家发展,促 进人类福祉,为建设 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热情、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开启了一场使 命驱动的改革。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 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 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深化改革 创新 的基础上,学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 战略目标如期18 (七)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为进一步健 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管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 专业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工作。经过专业自评、专家组现场考察、专 家组结论建议、工作委员会审议认证结论、认证结论公示等程序认定,清华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于2022年7月通过认证,有效期8年。六、学生学习效果(一) 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感受和态度。针对学生学 习满意度,学校建立了长期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的反馈机制。每学期末通过 期末学生评教收集学生当前学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毕业前通过应届毕业生质 量调查,对学校整体教学活动给 予评价和反馈。2021学年,期末学生评教工 作共收集到30320人次本科生对所学3239门课程及4956人次教师进行的评 价,学习满意度指标“对未来要上这门课程的同学,我会推荐 这位老师”全校 平均分88. 09o 2022应届毕业生教学质量调查,共有2362名应届本科毕业生 参与,被学生提名的课程总门数是3579门,提名总频数是5593次。其中, 好课程提名2305门,占提名总门数的64. 4%;好课程提名频数3400次,占 提名总频数的60. 79%;差课程提名1274门,占提名总门数的35. 6%;差课程 提名频数2193次,占提名总频数的39.21%o 2022届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印象 最深的教学活动的投票数为3744次,表明我校课程以外教学活动的总体状况 良好。(二)毕业情况202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总数3513人,授予学 士学位3451人。应届本科生 毕业率为98.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8. 2%o 2018级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共推荐2136名本科生免试 推荐攻读研究生。(三)就业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 9%o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共有2546人 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占79. 6%;其中2098人在国内高校深造,占65. 6%, 448 人赴国(境)外高校深造,占14. 0%0共有552人就业,实现,创建世界一流 大学取得历史性跨越。19占17. 3%;其中299人签约就业,占9. 4%, 253人 灵活就业,占7.9%O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从党和国家利益全局 高度认识和推动学生就 业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就业引导工 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 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根据国 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等需要,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和地区的 人才需求,开展就业地域分布优化专项行动 和就业行业结构优化专项行动,成 效显著。2022年,与31个省(区、市)组织部门开展定向选调合作,签约就 业本科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比例达74. 6%,前往中西部、东北地区就业 比例达27. l%o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提升,就业结构更加合理,“立大志、入 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日益成为清华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旋律。学校积 极探索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就业工作新模式,优化“线上线下相结 合, 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校园招聘模式,探索实施招聘恳谈会、企业应聘行等做法, 确保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等质同效。首次运用“元宇宙”技术举办线上招聘双选会, 丰富网络招聘形式,提升网络双选会互动效果。开通就业热线、微信留言等信 息反馈渠 道,解决疫情期间学生就业问题,缓解学生就业焦虑情绪。充分开发 利用“云上”平台,提供全程无接触的就业手续办理服务,优化就业手续在线 申办平台,通过网络、信函、传真等方式提供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 证等各类就业服务,2022年已服务毕业生万余人次。面对疫情,学校提出“天 天有咨询、周周有讲座、班班有辅导、人人有方案”的目标,全面扩大职业辅 导覆盖范围、实现提质增量。邀请百余名校友讲述就业故事并出版离开清华 的110种方式,广泛传播校友事迹,激励在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精彩 人生。连续第二年开展“清华校友导师计划-职业指导”,聘请120余位重 点 领域校友担任学生职业咨询师,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举办第17届职业生涯教 练计划,聘请近200位行业人士担任教练,对近千名学生开展深度辅导。针对 本科生就业压力相对更大的情况,实施服务本科生就业的“追梦行动”,加大 职业辅导和就业资源供给,举办专场双选会,吸引500余家高质量用人单位定 向招聘,覆盖2022届 本科毕业生1000余人次。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每人 免费订制一套职业正装,覆盖本科生300余人,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形象,强化 职业自信。七、特色发展 清华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出“一流的本科 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学校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 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清华的本科教 育给学生打上了深刻的清华烙印,让他们 在永不褪色的底色上成就绚烂的人生。 20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教师、学生、培养体系及课程评价 学 校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建设的重要方 面。探索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治理问题。研讨以“权威 一理 性一实用一经验一审美”五种认识论标准为框架,从课堂的前提、课堂的 设计、课堂 的任务、课堂的经历和课堂的情绪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思考如 何在课堂评价中体 现与落实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要求如何体现与 落实,坚定教育自信,努力构建一套有清华风格、科学理性、师生共同参与的 课堂评价体系。从评价视角推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开展以“提质减量” 为主题的本科培 养方案改革系列研讨,大多数院系推动完成新的培养方案制定, 总学分要求平均降低 到152学分。未来将以2030年中长期培养需求为目标, 深化课程间的衔接与融合,强化每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高质 量的课程体系支持学生成长成才。止匕外,校领导还专题调研了教学系列教师评 价与职业发展,推动进一步发挥教学系列教师在落实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 作用。创新基础课程学生评价方式,组织两批共21个基础课团队召开多次研 讨会,以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和基础课多样化评价为主题,通过创设多类型学 习内容和考核赛 道,融入探索性实践环节等方式,探索基础课多元化考核。积 极推动推免生综合评价,围绕本科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和本科生学业评价组织 多场报告会、研讨会,制定发布关于推免生评价工作的实施建议探讨在本科 生综 合评价体系中如何更好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评价的科学 性和合理性,突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自身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成绩。(二)围绕国家需求,进一步推进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在探索本科教学组织模式 改革方面,学校秉承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使命,以培养工科国际顶尖 学术、产业、管理人才,发展中国工业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于2022年6月6 日成立“为先书院”。为先书院基于清华工科以及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优势, 突破既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组织管理约束,打造“宽厚基础-工程实践-探索 研 究”三要素融合的培养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支持学生更广泛发展。它 的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是拥抱以学科为主的培养 模式,大力推进交叉工程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指导,培养理工基础扎实、人文素 养优秀的工科拔 尖人才。2021-2022学年,强基书院继续探索基础学科和关键 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模式。持续推进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课程、 专业核心课、交叉实践课程建设,努力实现“让最适合的人上最需要的课”。 培养方案“宁留白不超载”,给予学生更21多选择空间。扎实开展本博贯通培 养试点工作,优化培养方案,及时发现并引导有学 术潜质、主动探索的优秀学 生,进入“一人一策”培养。丰富“从游”文化,落实落 细分年级导师制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活动。书院制带来的本科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也对 学校整体的教育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持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提 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继续推进有清华特色的书院制建设。致理书院依托基础 学科优势,开展交叉实践 课程设计,吸引不同方向12位教师、165名学生共 同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行健书院 探索追踪专业课课程教学过程和成效,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柔性课程方案。为先书院紧扣书院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在新 开课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语言、工程思维和创新意 识。书院以本博贯通培养、荣 誉学位体系设计、书院制调研为教学研讨的重点内容,分别组织专题交流,并 总结阶段性工作经验。日新书院关注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交流,让班主任深度 参与学生培养。探微书院关注学生全球视野以及进入高年级后科研能力的培养。 未央书院充分调动衔接院系共同参与书院育人工作,分年级、分阶段推进“本 博 贯通”资格评审和“一人一策”培养。为先书院充分征求培养支撑院系对书院教 学工作的建议,做好融合共建。大力度推动优质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发展。 就通识课程的准入及推出机制、运行管理方式、通识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通 识课程荣誉体系等方面深入讨论并凝聚共识,为相关制度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完成第二批基础课团队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 基础课程团队建设。学校还通过 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行动,全面推进、夯实、丰富、拓展学校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任务。经 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 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劳动 教育实施方 案,推动形成了关于本科培养方案建设的实施建议关于加 强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为“十四五”和2030相关任务的实施明确了要求、提 供了抓手,为学校进一步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打好管理基础。 教育研究院受学校委托完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关键要素报告, 从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关键素质、国际组织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核心 素养、重点行业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调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 对照参考和发展建议。八、需要解决的问题2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 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 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 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 也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实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面向未来教育教 学工作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导学 思政建设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 要指示,坚持“三 位一体”教育理念,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为先导,深 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把办好思政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开展课程 思政与导学思政,是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的重要实践。近年来,全校师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 做 法,极大丰富了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育人传统的精神内涵。做好课程思政, 首 先要确保课程质量过硬,下气力解决课程“抬头率”问题,做到课程好、思 政巧;落实导学思政,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有了好老师,才能指导好。 要继续深入研 讨课程思政与导学思政的内涵定位、建设要求、评价标准,与思 政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系统考虑、协同推进,努力形成大思政课的良好育 人环境与强大育人合力,做到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二)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 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沿着“三位一体,通专融合, 以学为主,多 样成长”的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从秉承“领跑者”理念的清 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到强化“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大类招 生与培养,再到书院制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吸取丰富经验,不断深化探 索和实践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继承和发扬学校“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的育人传统,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 “无体育,不清华”精神,提高体育课程育人成效;营造“有美育,更清华”的育人环境,建设高质量美育体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教育,促进形 成“爱劳动,最清华”的校园氛围。(三)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突破常规创新 模式以全面推进“提质减量”的培养方案改革为牵引,支持院系梳理核心课程 体系,提高师生投入、重在培养能力。加强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拓宽学生自 主成长的空间。推动优质课程示范引领。基础课成立教学团队、实施分层教学 并推出各专业学科的定23制方案。打造更多学生投入多、收获大的高水平课程, 更好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 保持开放办学过程中,更多、更快、更好地自主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 人 才。为此,要敢于破除既有观念上、机制上的障碍,把握教育规律,勇于突破常 规、创新模式,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和 人才强校 核心战略,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本科教学的教授比例为76. 69%O专任教授任教的本科生课程门数为1455,占总 课程门数的41.54%,课程门次数为2313,占开课总门次的34.42%。承担本科 教学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192人,占本学年任课教师中正高级 教师比 例为76. 80%o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课程门数为1666,占总课程门数的 47. 56%;课程门次数为2740,占开课总门次的40.77%。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副 高级 职称的教师有1326人,承担的本科课程门数为2134,占总课程门数的 60. 92%;课程 门次数为4673,占开课总门次的69.54%。(注:以上统计计入 所有任课教师,教师类别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三)教学经费投入 学 校规范经费管理,全力保障教学运行,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开展。2021年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7404. 2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792. 0万元,本科 实习 经费支出为1235.69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743. 19元,生均 本科实验经费3为2410. 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785. 36元。(四)教学用房 根据2022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460. 19万m 2,产权占地面积为449. 57 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26. 33万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 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404360. 71m 2,其中教室面积93041.69m 2 (含智慧教室面积72000m 2) o实验室及实习 场所面积268468. 84m 2。拥有 体育馆面积37205. 75m 2。拥有运动场面积231251.09m 2。按全日制在校生 43631人计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105.52 (m2/生),生均建筑 面积为74. 82 (m 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32.20 (m 2/生),生均实验、实习 场 所面积6.16 (m 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 85 (m 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5. 30 (m2/生)。(五)图书馆及图书资源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 7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67583. 35m 2,阅览 室座位数3973个。图书馆拥有 纸质图书487. 02万册,当年新增141994.0册,生均 纸质图书61.76册;拥 有电子期刊510. 12万册,学位论文1348.12万册,音视频1632984.0小时。 2021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3. 15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117645. 14万次,当 年电子资源下载量4117. 96万篇次。(六)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 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清华大学的艺术活动始终注重审美教育、艺术 品质和文化内涵,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功能的紧密结合。学校艺术博物馆 依托美术、设计和人文学科,致力于促进艺术学科发展,加强艺 术学科与理、 工、人文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为培 养创新 人才和全民美育服务。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于2020年12月 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23577件套,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 青铜 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截至2022年11月,艺术博物馆推出高水平 展览91个,举办各类学术及教育活动380余场,接待观众逾249万人次。学 校艺术教育中心承担全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2021-2022学年开设艺术选修 课程173门次,涵盖音乐舞蹈、影视戏剧、摄影书法等门类,包括史论、赏析、 实践 三个层次,选课人数超过6400人次。2021年,学校举办各类型艺术类 名家讲座30余场,邀请到张钱、韩美林、彭锋、刘云浩、张利、董功、金浩、 张尧等专家、学者以及李鸿良、孔爱萍、焦静阁等艺术家与清华师生共同探究 艺术及人文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共同探讨并推进4中华传统文化 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引进高水平演出66场次,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等艺 术类型,受众覆盖校内师生7万人次。举办高水平展览15个,开展学术和公教 活动66期,接待观众40.5万人次,其中校内师生3.5万人次。(七)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16.61亿 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79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37791.11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总值的13.40%本科教学实验 仪器设备18566.0台(套),合计总值4. 499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 实验仪器设备643台(套),总值26618. 35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5734人计 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28592. 63元。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八) 信息资源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和丰富的 教学信息资 源。截至2022年,清华大学校园网IPv4出口带宽达到31Gbps, IPv6出口带宽达到30Gbps,校园网有线网络信息点数超过8万个,2022年完 成学生宿舍楼宇网络建设项目,新建成覆盖4栋楼宇,部署超过1017个室内 无线接入点(AP) o无线校园网全网部署室内无线网络接入点超过1.6万颗, 覆盖楼宇200栋。学校建成清华大学云盘,为师生提供每人300G的存储和备 份空间,现阶段已有4.7万师生开通,存储数据超过IPBo学校为学生提供基 于GIT的代码托管服务,已有SRT、挑战杯和课程作业等1.5万个项目、1.4万 师生使用。学校开展精品共享课、慕课等课程数字资源建设804学时,学校重 大活动、论坛讲座拍摄录制166场。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习近平总 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情况及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院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作为教育研究院和马 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必修课。此外,学校面向全体研究生,通过在覆盖全校 的 “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专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深 度 融合于课程之中,并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令学生系统掌握其内核要义。5清 华大学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选用进行政治导向和质量把关,认真落实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要求,对应课程覆盖率和 教材 使用率均为100%。(二)专业建设学校历来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紧 密围绕学科基础和社会需要规划、设置和调 整本科专业。2018年以来,学校增 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理论与 应用力学、人工智能、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7个本科 专业,雕塑专业学制 由四年调整至五年。2021-2022学年设置的87个本科专业包括37个工科类专业、 13个理科类专业、36个文科类专业和1个医学类专业。专业所依托的 学科在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1个获A+评价,A+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2019年-2021年,学校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 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培养方案落实的关键。2020-2021学年起,课程建 设重点落实基础课程方案、梳理通识课程体系、凝练专业主修课程体系,同时 加强优质课程建设。通识 课程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学校共开设500余门通识选 修课,其中含29门通识荣誉课程。结合学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进一步 推动“通识课程改革工作组”对课程体系设 计、课程建设维度要求和基本标准 进行研究,制定关于通识课程质量评价的实施意 见。制定清华大学美育 行动方案,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类美育课程建设。组织高质量通识课程 建设专题研讨会和4场清华大学“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课程 建设交流会, 评选第二批“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开放通识荣誉课程观摩,启动“清华 通识时刻”,2022年度共直播53讲,推动通识课程高质量发展。新的公共外语 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第三年,本学年英语类课程开设311门次,选课人数10885 人次;二 外语种课程开设138门次,覆盖11个语种,选课人数3048人次。“大 学物理”继续在 环化材大类、机械大类和化生大类实施分层教学,未央书院 2021级开始实施物理分层 教学。三个大类及未央书院共900余名学生参与,教 学效果持续向好。以优质课程评选为抓手,发挥优质课程引领示范作用,持续 推进课程的建设和改 革,从而带动本科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在2020年教育 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的认定名单中,清华大学共有168门课程通 过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44门,线下一流课程20 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2021年,5门本科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 质本科课程”。为了巩固优秀课程的建设成果,学校于2018年启动标杆课程 评选,拟用5年左右的时间,评选出若干门具有引领性6和示范性的优质本科 生课程。四年来,共有33门课程入选清华大学标杆课程。自2019年首次实施 新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以来,已有118门课程增选清华大学精品课程,132门 精品课程通过复审,校级精品课程达到280余门。(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 是高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