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教师版).docx
-
资源ID:86566554
资源大小:76.72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教师版).docx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2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命题特点】分析论证是新高考卷的必考题。题干多表述为“结合材料内容,卜.列选项中最能支持XX观点的一项 是”、“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X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选择题重点考查理据关系,为文中论点选择最 恰当的论据,这一论据大多来自文内,也有的来自文外。【知识清单】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一)论点1 .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 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2 .分类: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 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 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 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3 .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但较多情况是 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 点。(二)论据1 .定义: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2 .分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 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理论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3 .分析论据步骤: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 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工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 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 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楫联系。文本 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 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 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睑。如果我们把网 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 “文学一般”的形式。不 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 盾?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 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 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 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 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 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其二,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 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 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 与情感体脸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 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 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 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 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的对象,更是后者 生产的一种结果。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其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 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 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块失。(摘编自乔焕江要素 与矛盾:如何理解网络文学)7 .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 涵养中国精神,滋泗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 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博。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 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埴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 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 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深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 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 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 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 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极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 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 宫以“冷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 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 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 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 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 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 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 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 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犍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 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 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有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 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 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 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 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 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 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 方向。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 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 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 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 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 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赳儒服、三 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 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 “情景 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 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 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 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 力)8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 式可借助数字技术。8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 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的活力来写,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 出二者具有很大的不足。9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说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2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命题特点】分析论证是新高考卷的必考题。题干多表述为“结合材料内容,卜列选项中最能支持XX观点的一项 是”、“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X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选择题重点考查理据关系,为文中论点选择最 恰当的论据,这一论据大多来自文内,也有的来自文外。【知识清单】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一)论点1 .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 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2 .分类: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 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 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 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3 .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但较多情况是 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 点。(二)论据1 .定义: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2 .分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 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理论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3 .分析论据步骤: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 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 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 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 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 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 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三)分析论证角度和方法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 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1.论证角度从论证角度看,论证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 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 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后两者也叫间接反驳。2.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效果举例论证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引用论证运用常理与哲理,包括名人名言、科学 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论证更 有力。对比论证通过对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 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论 证更有力。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证明观点。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 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 因来论证结果。包括假设、条件、因果 等论证方法。逻辑缜密,思辨性强。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 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 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 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知识导图】【随堂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济宁市2022届高三10月月考)材料二: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 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 新趋势。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比如网络文学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艺新品类。数以万计的在线作 家以日更两亿字的速度,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小说创作规模和文学传播奇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文学 有望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在视频领域,短视顺、竖屏剧、互动剧等新鲜形态层出不穷,丰富人们的文艺 生活。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信息“窄播” 使传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于在线及时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因此,无论 是视频网站精细的内容分类,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类型,都能与其受众精准匹配。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 化深度体验,一部优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媒介有针对性地定制和分发内容,有效吸引不同受众群体 的支持。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 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 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价值。小说杜 拉拉升职记出版后,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戏改编和视频 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 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各类阅读软件“攻城略地”,网络阅读人机交互特性和自动检索功能赋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B.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小冰”可作诗绘画,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人们担心人工智能 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C.觉醒年代依靠大数据分析决定了演员角色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D.我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视额联手新浪戏剧导演王脚共同打造,完全以 网络为表演空间,创造出一种新的演艺形态。【答案】B【解析】B项“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小冰'可作诗绘画,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人们 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体现的是: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人类。而材料二的 核心观点是“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讲的是“新媒介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项与材料 二的核心观点不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浙江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 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 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 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 别是狂草。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 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 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其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 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束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 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 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 精神洒落。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偌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要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 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 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 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野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 贪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 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 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 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偎,从太宗的“秦王 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 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 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 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日盛唐之音。就是 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人乐谱, 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瑟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道是 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印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 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 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2.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 音,故称"盛唐之音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 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I).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答案】C【解析】A项“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 笔墨之间”错误,依据文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 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推断可 知,“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说的是书法,不包括李白的诗。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 了。B项“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故称盛唐之音”错误。根据第六段第一行“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 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推断可知,“盛唐之音”指的是“一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故此种 说法偷换概念了。D项“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错误,依据文句“在唐代,绝句、 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 的'线的艺术'”分析可知,原文不包括绘画。故此种说法无中生有了。故选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陕西省渭南2022届一模)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 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 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 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 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 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 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 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 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 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 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 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 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脸,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 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篓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 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 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 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 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 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 秦汉唐之盛衰,其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 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 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3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8 .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 得一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没有历史价值”过于绝对,依据原文是“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应是 有历史价值的。(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22河南郑州高三阶段练习)“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 “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炎”打开微信 朋友围,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 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 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 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 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 遇的众多上网风险之首。“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 一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 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 “致癌” “致死”等 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脸,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 而落入谣言的圈套。某些“营销号”正是凭借这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 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赶紧转给亲朋好友” “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 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 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 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 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B西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 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 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 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 言的免疫力O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贵任 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 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 策群力、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摘编自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 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三)分析论证角度和方法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 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1 .论证角度从论证角度看,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 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 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 论证。后两者也叫间接反驳。2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效果举例论证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引用论证运用常理与哲理,包括名人名言、科学 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论证更 有力。对比论证通过对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 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论 证更有力。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证明观点。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 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 因来论证结果。包括假设、条件、因果 等论证方法。逻辑缜密,思辨性强。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 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 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 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知识导图】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第二段举不少年轻网友的经历之例,论述了“银发族"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 感人群。C.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了谣言文章得到“银发族的青睐,是因为抓住了老年人害怕 衰老和生病的心理。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是“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 心态等社会心理造成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是'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等社会心理造成的”错误,根据原文“谣 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可知,社会心理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故选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作家声音"是指作家对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意图等进行的陈述,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但“作家声 音与文学研究之间似乎存在悖论:一方面,“作家声音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研究立论的依据或建 构文本意义的方向,影响着文学研究的结论;另一方面,过多依赖“作家声音不仅会限制研究主体的创造 性,也会让"作家声音"成为文学研究的陷阱。因此在文学批评中,如何认识和利用“作家声音是研究者要 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应过分依赖“作家声音”。首先,纪实性文字存在假言叙事的现象。征引作家的自述、日记、 散文等所谓“纪实性内容”成为传统研究者习焉不察的学术习惯,但如果作家的纪实性文字是虚构的或有虚 构成分,那么,作家的"声音"就不可靠了。纪实性文字假言叙事这一现象,除与记忆偏差等因素有关外, 也与作家心理因素有关。布鲁姆曾提出,作家与作家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影响的焦虑”。他认为作家面对 彩响痕迹会有所忌讳,创作中的影响源、作家的阅读史与接受史等问题,并非每个作家都会和盘托出,有 时作家还会刻意回避,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创而有意无意地在日记、散文、自述中进行假言叙事。其次,在文本形成过程中创作主体并不一定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没有明确意图或意图没有想得很清茏, 可能是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作家后来再追加一些创作意图,这种后置意图也只能 作为文本意义来源之一,不能取消批评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和概括。我们应对作家刻意强调的意图和未必 想得很清楚的意图保持适当警惕,尤其是对作家叙述中说法不一、前后矛盾的地方更要多加留意,因为这 些叙述可能成为阻碍批评家主体性发挥的不利因素。不应过分依赖“作家声音''并非否认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功效,“作家声音"为解释文学现象提供了具体生 动的视角和真实可信的动因,有助于科学地阐释文学现象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从而尽可能保证文学 批评的公正性。例如,文学史一般从先锋文学的文本缺陷、读者接受厌倦等角度解释先锋作家上世纪90 年代集体转型的动力,但除外部因素外,作家的主体因素也不应被忽略。近年来,随着一些先锋作家现身 说法,叙述自己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