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13篇)2022-12-15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13篇)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听写词语.复习导入◆;听写生字、新词.◆;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品读感悟,深入情境◆;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 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 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 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a.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 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 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 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 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 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 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c.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 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 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 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一一坚定地站起 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 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 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师:就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请你快速浏 览课文,说说在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怎样一件事!三、再读课文,重点认知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对父子?(板书: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1 .师:为什么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重点品读这句话(1) “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 直接写“36小时”体会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难;让学生想 象父亲当时的样子,感受父亲的艰难和伟大,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父 亲为什么能这样坚持下去!)(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 起!)(2)通过教师范读、引读、配乐读等形式,品读这句话。2.请同学们把书端好,教师和学生配合朗读父亲找到儿子后的对 话(课文12-23自然段)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儿子?(板书:儿子)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 起的儿子,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a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 体会儿子的坚强和镇定,以及对父亲的信任)b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身上 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他读一父亲的信任。)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齐读师:是什么把他们父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板书:父子情深) (2)教师引读:1 .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 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 总会在一起J)学生齐读2 .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 读3 .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 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J)齐读四、写法指导拓展延伸1 .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到父亲的伟大,儿子的了不起, 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的呢?(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细致刻画,让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与子间深厚的情谊。)2 .师: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 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课件出示: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表达方法写一写我们的父母 平时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有信心完成好 吗?)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父子决不放弃坚忍不拔恪守诺言舍己为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今天,我在自己年级组,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 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 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坚定。要想 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 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 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一、挥想像,升华情感。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提升学生的语 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引入“想象”:在学生的朗读中,请学生想象, 在漫长的36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想象写话”:在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可能会,但父亲还 是坚持着,因为他相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中让学生读的太少了,忙于 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多层次的去读,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一一父亲对儿 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 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大声快读、整体感知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 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接读课文、复述故事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 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 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归纳问题、小组探讨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 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 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 新写下感受。整理思路、班机汇报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整理笔记、反思收获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 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 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赏析词句、品评父子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 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 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 样做的呢?“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 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 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 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 语速和动作。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 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 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 书设计:11.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爱你总会 和我在一起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 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 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 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 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5教学目标: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 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 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一一 父亲的爱。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读通课文,注意读音。2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 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三、小组自学课文L理清课文脉络。3 .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1 .课文结构: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第二段(223) 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 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2 .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 点的词。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3 .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 无处不在)(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1 .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2 .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3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教案点评: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 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 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 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 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 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 报父母恩情的事。探究活动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6一、教学内容:课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 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 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 精神。(1课时)二、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 汲取的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二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 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七、教学程序:(一)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 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二)合作交流,讨论。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 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 图0(三)小组汇报,讨论。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 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 一首父爱的歌颂。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 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 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 接着挖J (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 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 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 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 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 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体会儿子的“了不起”:(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 38个小时的情景。(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 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同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 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 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教学小结: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 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 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 希望,对他人的关爱。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7石桥铺小学唐英教学目标1 .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 .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 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3 .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 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1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 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 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 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 什么呢?2 .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 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 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 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 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 .自由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 字和新词。(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 流。(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2 .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 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1 .小组内交流。2 .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 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1 .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2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 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 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 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d. “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 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一一 “儿子在等 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 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 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一一儿子在等 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 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 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 38个小时.这伟大 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一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 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 “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 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 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 正是由于那句话一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 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 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一一(生 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 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 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一一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 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总结全文,升华情感◆;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S9670;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 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2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 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 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 .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 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 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 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 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 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 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 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 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 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 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 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 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 齐读)(4) “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J 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 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 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 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 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 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 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 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 挖,挖了 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 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 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 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 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 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 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 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 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 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一 一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1 .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 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2 .学生在班上交流。3 .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 是记在日记中。三、小练笔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 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 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XX年参 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 我有一些话要说: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 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 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 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 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 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 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 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 氛围。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 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 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 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 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 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 “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 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 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 平的提高很有帮助。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 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 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 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 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 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 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 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 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 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 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8教学目标: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 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 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一一 父亲的爱。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读通课文,注意读音。2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 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三、小组自学课文1 .理清课文脉络。2 .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1 .课文结构: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第二段(223) 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2 .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 点的词。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3 .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 无处不在)(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L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2 .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3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9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一)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感受父爱的伟大。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 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 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 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 一课一一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 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画出 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 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 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 To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 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 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 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 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 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 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一一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 细,你的确体会到的。(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 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 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 读)(4) “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J(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 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一一“儿子在等 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 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 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一一儿子在等他)(而 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一一儿子在等我)(而且 这 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 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 挖,挖了 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 的话一一“不论 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 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 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 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 于那句话一一(生说)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 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 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 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一一(生 说)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 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一一(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 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讲。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 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板书:11、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17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0学 科:语 文备课教师:新港一小石莉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共2 课时第2 课时教学目标学科素质知识: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 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 的佳句。情感:从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 身上汲取的力量。其它素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读议法谈话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幻灯片课型导读课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目的意图个性修改复习导入自主学习组织交流品读课文小结布置作业1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那场可怕的地震中,我们认识了一对父子,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2出示词语,指名读: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3能用上这些词语,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1了解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 父子)2整体交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 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准备交流。3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4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面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一)父亲的了不起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 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 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a当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