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2单元第2讲 群落公开课.docx
第2讲群落i.下列能量流动模型表示寄生关系的是解析 选项B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选项C 表示的是竞争关系;选项D表示的是捕食关系。答案B2.下列有关顶极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极度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顶极群落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不是顶极群落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季相不同,但它是顶极群落D.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是顶极群落解析极度缺水的环境也可以形成顶极群落,如沙漠;苔原植被的形成是长 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都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是顶极群落;弃耕农田的演 替要经过禾草、灌木、乔木、森林的阶段,最终演变成顶极群落;地球上现 存的群落大都为顶极群落,如落叶阔叶林。答案C3 .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形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 群解析 由图示可知,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之前就已达到最大值,A选 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制约,B选项正确。 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50天后,锯谷盗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 而拟谷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后趋于稳定,这说明两种害虫在食物、空间方面 存在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再到弱,C、D选项均错误。答案B4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演替年数 11010-2525-100100以上植物类别 草地灌木林松林硬木林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隶属原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解析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应属次 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 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增加,稳定性应增强。答案B5 .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丙,、呷1-一种群数量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解题时,要弄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分析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 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 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D6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 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度。研究者在某 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度关 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1110 1 000 2 000 3 000 4 000 海拔高度/m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度低而生产力高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度最高的地区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解析 物种丰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的丰度就越高。据题图可知,海拔1。00 m处的物种数目少,物种丰度低,海 拔2 0003 000 m处的物种数目多,物种丰度高,海拔4 000 m处的物种数 目相对较少,物种丰度相对较低。根据题意“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 减”分析可知,低海拔地区如海拔1 00。m处的生产力比高海拔地区的生产 力相对较高,而物种丰富低,此研究结果很显然和“生产力假说”是矛盾的。答案A7 . 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先后顺序:乙一丙一甲一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原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原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f甲一丙f乙。答案C8 .如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I云杉林云杉定居阶段 保松杨、桦混交群落)采伐消退农业才胖落阔叶树种阶段 (桦树、山杨群落)杂草群落 W采伐迹地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原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上升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条件,难度较小。解析农田弃耕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由于群落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更加明显,所以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答案A9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 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只不过原来的优势种群不再 占有绝对地位,但原来优势物种不一定消亡,C错误。答案c10 .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 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类别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 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17.43116.61150.8155.50(t-hm 2-a-1)总呼吸量 (thrrT22一 1)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6.65377.52398.57184.74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的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解析自然状态下,群落向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故该地区群落演替 方向为灌草丛阶段一针叶林阶段一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一常绿阔叶林阶段,叶 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与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作用、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有关,B错误;四个群落都 有垂直结构,C错误。答案D11 .下图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等4层。(2)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 发生在 o(3)在冬、夏等不同季节,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 植物种类,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是由、和 的垂直分布决定的。这些生态因子在垂直分布上的层次越多,水生群落所包含的 也就越多。解析本题结合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回答本题时要弄清楚群落有分层现象的原因。答案(1)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2)表水层底泥层(3)光 温度含氧量生物种类12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 题。周查时间调查1953 年1973 年1984 年1996 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 (t-hm21)1.5014.5223.8826.00呼吸量/(t-hm2 】)160Mono100-80-60-200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演替。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20叶面指数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2)请在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之 间的关系是;随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 能力增强。(4)当各项调查数据 时,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极群落。解析(1)该地区群落的演替起始于原有群落,应为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 物种丰度逐渐增加。(2)生产者的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一净初级生产量。绘 图时应先按表格相应数据定点,然后描线。(3)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间的关系是叶面积指数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4)生物群落发展到顶极群落的特征包括光能截获率、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 生产量等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答案(1)次生 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2)如图所示(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自我调节(4)长时间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的相对稳定)13 .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 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部分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 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水生植物类湖泊样区域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紫背 浮萍水鳖菱将菜穗花 狐尾 藻苦草轮叶里藻 八、iN伊乐 藻采 样 占 J、养殖区1十+ + +养殖区2+ + +航道区1+ +航道区2+ +注:表中“ 十 ”表示出现,“+ +”表示优势种。养殖区和航道区植物种类的差别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河蟹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其余的全部用于 O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湖泊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3)为提高沉水植物产量,计划在该养殖区施用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对 上述河蟹存活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河蟹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实验组用 的沉水植物饲喂,对照组用 的沉水植物饲喂;将两组河蟹置于 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河蟹的生存率。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河蟹生存率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河蟹的生存;若两组河蟹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河蟹没有不利影响。答案(1)水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高的生物获得能量 少(3)施用过化肥 喷洒过等量清水 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明显 低于或低于明显高于或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