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映衬对照式公开课.docx
映衬对照式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 义明显的修辞方法,叫做“映衬”。在描写中运用映衬,能使两者之间相互映衬,会让人有 强烈的印象。映衬有几种情况。首先是正面映衬,指的是两者互相映衬突出对方,如下列古诗:“山青花欲燃”、“千里莺啼绿映红”、“万绿丛中一点红”、“红杏枝头春意闹”、“人面桃 花相映红”、“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句中,由于色彩的互相映衬,造成了一种红的愈红,绿的愈绿,蓝的愈蓝的效果。而古代的所谓的“才子配佳人”、“宝剑赠英才”、“豪杰跨飞马”实际上也是玫种正面映 衬。其次是反面映衬,指的是一方的出现是为了强化另一方,突出另一方,一方只起到配角 附属的作用。又有几种情况:一是形体的反衬,形体反衬主要通过形体的对照、衬托、相反相承,通过对立加强对方。 如高耸云天的宝雪塔,一碧万顷的西子湖,湖光山色互相映衬,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假若 把宝雪塔放入高楼大厦之中,就会黯然失色。再如荷叶上的露珠,硕大的碧绿的绿叶上闪动 着几颗晶莹的水珠,见到这情景,我们自然会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美妙的诗句了。至 于唐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形体反衬的典范,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二是声音的反衬,声音的反衬在艺术上成就最突出的要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做 法。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宗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系列的意境无不体现了王维在 这方面的杰出的艺术造诣。而土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更被后人奉为足可与 王维比肩两立的“以动写静”的楷模。三是人与事的反衬,我们主妨举水浒传中的映衬为例。在水浒传中,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有千百斤力气”,武大郎不满五尺, 面目丑陋,头脑可笑;黑旋风李逵“黑凛凛的一条大汉”,浪里白条张顺是“一身雪练似的 白肉”,这两组是外型上的映衬;李逵粗言直叫,豪爽粗朴,表里一致,是真性情,宋江表 面尽忠尽义,谦和有礼,内里权术奸诈,是假君子;石秀目光如电,看出嫂子与外人的奸情, 借刀杀人,出了自己心中的恶气,尽显精明机敏,杨雄经人点破尚懵懂浑然,出事之后处处 听任石秀拿主意,尤是鸳钝。同是写事,书中两次写了杀虎: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其中武 松打虎写得较细,作者层层铺垫,渲染得很精彩。先写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酒,次写反复出现 的布告,最后写打虎,作者极尽腾挪跳跃之能事,将打虎过程写得惊险、曲折,突出了武松 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神勇。比较而言,李逵的杀虎则突出了一个快字,李逵在娘被虎吃后为 其报仇,风风火火一口气杀了四只老虎,突出了李逵的孝顺和鲁莽、火爆的性格。而同是劫 法场,李逵是“脱得赤条条地”,操着两只板斧,一声大喝“砍将过去”,大胆之中显莽撞, 是满腔的英雄血性;而石秀则是“掣出腰刀”,大叫一声“梁山好汉全伙在此”,然后杀向法 场,虚张声势中写出了石秀的机智。这些对比鲜明的映衬法,烘托映衬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抛妻弃子之谜离端午节还有两天,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地名极普通。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 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箫顺就是一个。 去年刚刚医科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履行着天职。家里 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童养媳,她们并不知道 箫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 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往年, 箫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 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 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 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 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 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 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 福,可人们发现,箫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 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箫顺没回来,然后,全村 的女人都知道了,箫顺端午节没回家!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 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二真是团 结力量大,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箫顺这个假 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开头显示文章的乡土 特色。突出其“偏僻”,为下 文作铺垫。此消息在偏僻的乡村 不亚于平地起惊雷。传得有鼻子有眼,有如 亲见,不由人不信。苦了这婆媳俩。知子莫若母。至此方告诉读者缘由, 行文委婉。亲近程度的不同,认知 亦有不同。工二个小老婆L箫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 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 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箫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 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 不会的!”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 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 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 ”话音 未落,箫顺站在了老母的面前!原来,奋战在抗“非” 一线的箫顺刚刚结束任务, 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 搁了。于是,女人们开始说:“箫顺真孝顺!”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特色总评读了此文,只觉一阵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作者巧妙地将故事置放于一个山坳坳里的穷乡 僻壤,加上对民风民俗的反复渲染,使人如身临其境,同时又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 内容上,作者紧紧抓住“感情与认知”这个中心,层层写出了不同的人对箫顺端午节未到家 的不同态度:一些女人们是传播流言,村人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信并继承演绎 着这原本荒诞的流言,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现在也将信将疑,只有箫顺的妈始终坚信儿 子不会如此,还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向人们说“顺子不会的,不会的! ” 而箫顺的出现使谣言不攻自破,最终使主旨得到了显现。但作者并未至此结束,而是神来一 笔:原来,奋战在抗“非” 一线的箫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 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使文章显示鲜明的时代色彩。在人物的取名上,小作者也颇具匠心:“箫顺”谐音为“孝顺”,寄寓着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