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1、A.下列加点字字音、 卷帙(zhi)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oB.撷(xi6)取C.剽(piGo)悍D.嗔(chOn)视2、A.B.C.D.取缔(di)聒(gud)噪剑拔弩(血)张友君(jiong)蓑(su6)衣蓬篙(hdo)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哆嗦赤裸淅沥垂垂幕老猥琐褪尽遗憾察颜观色凝望涉足幽寂零仃延绵刹那嫁接恍然羁绊(ban)沉缅(mian)凛冽(1遥)脍(kudi)炙人口合辙(zhd)押韵引颈受戮(Ki)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谢天谢地,这些家伙终于赶来了,众人如卸千钧重负,长长吐出一口大气。 B.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 C.从高塔往下望,整个城市的风光一目了然,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D.科学家们借此机会还将了解如果彗星碎片与地球发生类似的碰撞,将会有怎样 惊心动魄的后果。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老舍的纪念馆是位于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的一座四合院。B.雪后的济南即使很寒冷,也绝对让人感到温馨。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不再是不争的事实。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A.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地坚守到最后。2 .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 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 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3 . (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3)提 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4 .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 的相关政策决定等。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 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 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四C.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写出了操 办的急切,渲染了紧张气氛,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对偶,突出战事紧急)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而在位次的排 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居于最尊者的右边。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叫作“南面”,而为臣则叫作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 是坐东朝西。A.B.C.D. 7、根据上句默写下句,或根据下句默写上句。(1)宣室求贤访逐臣,o贾生(3)有约不来过夜半,(4) (5)马上相逢无纸笔,(6)(2)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O约客,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O逢入京使,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7)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8) 一赏赐百千强。木兰诗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可爱者甚蕃 ()(4)香远益清 () .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相同的一项 是()A.何陋之有B.以我酌油知之C.花之隐逸者也D.其反激之力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 .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结合文中三种花的象征义简要分析。5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最后的老师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 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 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 些一痛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 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 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 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 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 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 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 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 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 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 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 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 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 教学点就要撤掉了。”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 “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 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 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 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 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 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 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踵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 后,老师的腿就痛了。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 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 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 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一一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 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 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 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 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 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 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 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 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 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 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 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2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3 .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2、军装 周海亮 1937年。南京。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子弹和 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 神色越来越悠闲。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 本兵猛然栽倒。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 后一颗子弹的命令。(A)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 手榴弹。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 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 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 合格的士兵。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 于自己的军装。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 去了。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可 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他跟连长说过三次。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连长 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他想 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 这么干。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后来他们 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 可以散了一一追上队伍,或者回家。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他用 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 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 子弹。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他们 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 他一个。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 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 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 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 盯着地面一一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军装染上鲜血。军装熠熠生辉。军装五彩斑斓。军装坚硬如铁。军装躺在 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 有军装。他跑过去,泪飞如雨。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那是一 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他将军装 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 军装跪下。他说,我还是兵。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一 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连日本人都愣住了, 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 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 礼。谢: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1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发展: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结局:2 .第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 .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我选 句,赏析:4 .文章第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1. 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 了他一个。 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2. 插叙。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 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 埋下伏笔。3. 示例:A 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 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4. (示例一)对比:将众多士兵与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 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示例二)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四、写作题(40分)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父母, 你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恩社会,你会轻轻扶起跌倒在地的老人;感恩人生, 你将笑对狂风暴雨,笑迎天边那一抹彩虹。让我们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请仔细回味你生活中一件件你认为值得感恩的事情,撷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幕。请以“感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有真情实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 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参考答案:BDDBBB(1)贾生才调更无伦 (2)商女不知亡国恨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 杨花榆荚无才思 (5)凭君传语报平安 (6)谁家玉笛暗飞声 (7)万里赴 戎机 (8)策勋十二转.大使劳累多更加1 . D.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2)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 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2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 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 贪图富贵享受。3 .甲文: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乙文: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答案】1. (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 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痛;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 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 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 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