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86593381
资源大小:79.47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吁承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犷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甲浮;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材料二:“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 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懂于心,则馁矣。我故 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 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捱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报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日:“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 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至4复起, 必从吾言矣。”“宰我、于事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日:'我于辞命, 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文本二:贞观二年,木学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 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 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日:“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 力既稻,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 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日 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京师旱,雌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日:“人以谷为命,而汝 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于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 之,左右遽谏日:“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自是螳不复为灾。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太宗日:“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箫瑙奏言:“准用里军, 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 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 要,不可暂失。”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 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 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日/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 欲/克己自励耳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 欲/克己自励耳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 欲/克己/自励耳第10页共56页D.太宗日/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 欲克己自励耳.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庠”,周时称“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C.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高祖”,第二代多为“太 宗”。D.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口、占星、风水等为业 的人。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悌的观念深入民心,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 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 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 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 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23 .把下列题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 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终如始慎:谨慎B.不熨难得之货贵:尊贵的人C.则喳之心恻隐:哀痛,怜悯D.检天下可运之掌上治:治理.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若火之始缘C.其脆易泮D.合坦之木,生于毫末25 .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论说道理。第12页共56页B.v老子四章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C.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要从最基础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 才能有所成就。2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孟轲,邹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亮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 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 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今勺隼州,以攻 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 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不袭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展。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日:“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效,深耕易耕。壮者以 暇日修其季慢?停,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窈 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 产净,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 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比:替。耨:nbu,锄草。梃:棍棒。穿富(yu):穿墙(偷盗)。2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些诸侯进攻 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 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共西海”和“北海”,统称“四 海”;另一种说法,“四海”指全国各地、天下,常与“五湖”连用。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14页共56页 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 要孝顺。3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 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 “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 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3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2)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猫子将 人手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狷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各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不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乙)公都子日:“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冬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 行,泛滥于牛以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久书日:降水警 余。'泽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范;水由地中行, 平、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名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 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苑团、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秋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杏愁。 春秋,天子之事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 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谭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 邪说者不得作。作手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受天下平,周公兼多”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该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下)【注释】营窟:洞窟。闲:捍卫。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有时也可指京城,国都。B.江,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有时也是江河的通称。江表,则指长江以北地区。C.春秋诗书礼易五部儒家经典一起合称“五经”。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第16页共56页读教科书。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3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人本有是四端也/天下之生久矣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作于其心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坏宫室以为污池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孟子认为,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是“不忍人之心”的表现。B.甲文中,孟子否定了“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三种原因,从反面论证了观点。C.乙文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一书意在警戒杨朱、墨翟这样的乱臣贼子。D.乙文中,孟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承续圣人的功、也而不得不跟人辩论,并非好辩。3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36 .请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个运用比喻的句子,并简析其论证效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君谓子墨手日:“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 ”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四、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 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仇怨行暴,失天下。吾愿主君之上者闫天事鬼下 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齐将伐鲁,子墨子谓项子牛日:“伐鲁,齐之大过也。昔者,吴王东伐越,西伐荒, 北伐齐,诸侯报其仇,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也。昔者智伯 伐范氏与中行氏,兼三晋之地。诸侯报其仇,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 身为刑戮,用是也。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 ”大王日:“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鲁阳冬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 都,大家伐其小家,则何若? ”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搴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则 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 其不至乎? ”曾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 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日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 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答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 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节选自墨子鲁问)3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 救也B.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无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 可救也第18页共56页C.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 可救也D.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卜.者爱利百姓/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 救也3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等。用于姓氏前有“老师”之意,如子墨子。B.汤,即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商汤、夏禹、周武王并列三王,他们都是古代圣王的 代表。C.文,鲁阳公的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性的文字,普遍是褒义的。D.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唐朝以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寡人。4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强大,但墨子不赞成齐君攻鲁,因为战争是互相残害,灾祸必将殃及本国。B.鲁阳文君认为,鲁国境内硝烟四起,因此亟须发动对郑国的进攻,才能转移国内矛 盾。C.文章末尾以邻家之父答邻人之子的不合理性类比鲁君称攻郑是顺应天意的荒谬。D.文章记录了墨子与他人的几则谈话内容,体现了其“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4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用是也。(2)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42 .请简要概括墨子劝阻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报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口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H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 石。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 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文中此处“圣人”之意是指后者。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 世。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 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 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D.材料二全文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 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2页共56页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痛子将 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堂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犷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厚率;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二)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俘g日:“子不逆,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 及矣! ”无趾日:“吾唯不知务而较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 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日:“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日:“弟子勉之! 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日:“孔丘 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薪以才义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 羽? ”老聃日:“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 无趾日:“天刑之,安可解!”(选自庄子德克符)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靳以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 为己桎梏邪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薪/以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 /为己桎梏邪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新/以款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 为己桎梏邪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斯以款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 /为己桎梏邪第20页共56页4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党:指同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孟子认为在乡 邻朋友中博取名声非“人”内心所愿。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 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C.仲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字,孔子提倡“仁”“礼”,被称为圣人。孔子因叔山无趾 肢体不全而拒绝接受他,是不合“礼”的行为。D.桎梏:指刑具,脚镣和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选文中叔山无趾认为奇异虚 妄的名声是束缚孔子的枷锁。4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孺子父母等,孟子以此证明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 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遭到批评,无趾感慨孔子和心 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 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4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47 .选文(二)中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有“羞恶之心”的表现? 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警心,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专有。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 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 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it 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 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 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 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 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 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 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竺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 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再于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 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节选自孟子)4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第22页共56页 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中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 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 乎远察/ 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飞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 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5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 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A.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 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 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 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51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叩承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甲浮;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孟轲,的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 直则见必为迂远鱼阚土要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 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而朝齐。天下方务于令小叁用,以攻伐 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骆子之属。(选自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丙梁惠王日:“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海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日:“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簿税效,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车惮学停,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耕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第24页共56页(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宜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人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 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 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C.合从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战国时六 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从,同"纵衡,通“横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要对父 母孝顺。5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仁慈之心,也就有了 仁政。如果当卜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也能达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 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5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57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第26页共56页答案解析:1 . A 2. C 3. D 4. (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 的哭声才这样。(2)(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 养我的浩然之气。”5.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 道德。靠正直去培养。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行为要无愧于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倦地 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 “他的儿子小跑到田里去看,禾 苗已经枯死了。“然”是“的样子”,与前句“若”联系紧密,应在其后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 报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掴之”作“宋人”的定语,在“宋人”前断开。排除 CDo“视”的宾语是“之”,后面要断句;“苗”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o.本题考杳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文中此处,圣人,之意是指后者”错误,文中意思为“如果圣人再世”,此处应该是指“德高 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指前者。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讨论了响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错。材料二先总后分,分别讨论了“我知言卬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两个问题,选项分析不全面。第27页共56页 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恶”,厌恶。(2) “恶”,相当于“何”,什么;“敢问夫子恶乎长”,宾语前置句,“恶”作“长”的宾语,正确 语序是“敢问夫子长恶”;“知言”,识别各种言论;“养”,培养。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分析,意思是“不 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 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所以提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 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根据“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分析,意思是“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 充满天地之间“,启发我们靠正直去培养。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分析,意思是“(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 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启发我们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 助长。根据“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分析,意思是“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 了”,提示我们行为要无愧于心。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 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 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 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 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 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