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系列第24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593663
资源大小:112.2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系列第24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docx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3 .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重点难点】L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课件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师:同学们,歌曲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 上千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愚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疑 问走进愚公移山吧!(板书:愚公移山)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一课件出示:1 .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3 .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课件展示:L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 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2.文体知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 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 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 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四、初读感知1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 en)o本在/粪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se ),出入/之迂(y u )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e )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 T ben) /运于渤海 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部(che 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l )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wU)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 d )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2 .译读课文(1)译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2)译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且:将近。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室:家。汝:你,你们。毕:尽、全。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杂然:纷纷地。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诸:相当于“之于”。荷:肩负、扛。叩:敲、打。箕畚:用竹筋、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孀妻:寡妇。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始批: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齿匕 换牙。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 放置土石呢? ”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J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 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土挖石,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 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才往返一次。(3)译读课文第三段。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叟:老年男子。甚:严重。惠:同“慧”,聪明。毛:指草木。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不若: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虽:即使。穷匮: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 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 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4)译读课文第四段。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已:停止。帝:指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厝:放置、安放。陇:同“垄”高地。断;隔绝。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 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 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第二课时五、研读课文L全文一共勾画了几幅图画?预设:二山雄立图、移山动员图、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辩难图、神灵移山图。2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 屋二山” ?预设: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 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写愚公做铺垫。3 .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预设: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预设: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二 移山的人员不足:“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批,跳往助之”。工具简陋:“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二5 .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预设:细节描写。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6 .“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这一举动的?预设: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7 .“大家”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预设: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8 .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预设: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 发展的眼光看世界。9 .下面是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 吗?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预设: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 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一一“焉置土石”提出疑虑。智叟是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挖苦意;“其如土石何”则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10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预设:不会。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正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 背走二山,这肯定了愚公的精神,使之更加丰富高大。11 .文章对愚公他们具体移山一笔带过,而重点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驳斥智叟,这样 写合适吗?预设:本文主要突出愚公的远大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一笔带过,主要写移山 前的讨论和愚公和智叟的辩论,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至于具体的移山过程,一方面有简单 的叙述,说明移山之艰难,同时通过后文让操蛇之神“惧”,让天帝“感”,读者也能侧面了 解,故略写。12 .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预设: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 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 形象。13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 析一下。预设:“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 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 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 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二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 刺效果。(3) “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 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 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六、拓展延伸师: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你的观点是搬家 还是移山?请简要阐述理由。预设: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 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 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 好地解决了 “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 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 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 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 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师: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预设: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 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师小结(中心):本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蕴含唯物辩证法的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不怕艰苦困难,勇敢坚持斗争,就能改变客观世界。七、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板书设计】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