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试题+解析).docx
-
资源ID:86598342
资源大小:47.8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试题+解析).docx
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 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闰正月,诏天下举异才。(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 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B.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 /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C.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 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D.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 /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易错点警示】忽视结构、语境断句出错文言文断句,需要关注专有名词、文言虚词、话语标志词等标志性的停顿点,对于 客观型断句题而言,这些带有明显标志的停顿点,往往已经被命题人断开,一般还是正确 的。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如果只盯着词语、句子本身,忽视语境(相关的词语、句子,段 落),就可能造成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错误。【易错点快攻】看清结构,正确断句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 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2 .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 两 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 可断开。3 .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4 ,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 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5 ,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 语,称为状语后置。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 可断开。3 .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4 .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 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5,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 语,称为状语后置。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 于国也),“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 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 语。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6.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 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7关注其上句、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考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 事件的发生、开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 【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那么明,偏信 那么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鲸嚏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 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 >>1/*Kz>/1/*<zz1/"<zzyzzyzzy<z</1/<z</x1z«*zxz1/"<zzszzzsz*zzs/zz'v<szzs/szzs/xzzs/zzsz<zz>/></x<zs/xz1/"</szzs/'*'w*x<zsy"»1zv/>/>1z'/xzv«/xz<z*>/s>zsyyxzy"/"«>zsy"/. . .故人君兼听广纳,那么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罐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B.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罐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C.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臃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D.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酷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答案】B【解析】句子大意是: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帝尧畅听民意, 所以三苗的恶行能够被他知晓。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工、稣,罐兜不能蒙蔽 他。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酿成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 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软禁饿死的屈辱。“下民”是“清问”的宾语,应在“下民”后断开;且“故” 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排除AC;“得以上闻”意思已经说完,“舜”应是下句的主语,“舜”前断开,排除D。应选Bo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信其约以顺上旨。ZZS/SZSZZ>>/Z'''(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B.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C.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D.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答案】C【分析】本句译为: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 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 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有不可”省略了主语“武帝”,“不廷辨”省略了主语“公孙弘”,两处主语不一致, 应断开,排除AD;“天子常说”中,主语是“天子”,谓语是“常说”,“说”同“悦”,高兴的意思,主 谓齐全,应在“常说”后停顿,排除B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假设讷。都人士相传写,"<zzzxz/szxzzzxzzx1zxzszzxzxzzzxzzxzxzzxz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 言事者从之 苏舜卿上书日:“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 纳。(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 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禾V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 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 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 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答案】C【解析】句中“传写”作谓语,为承接关系的动词短语,之间不能断开;“鬻书者”即“卖书 者”,作后面“市之得厚利”的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D;“戒百官越职言事者”,“越职言事者”是“百官”的后置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 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御史韩缜迎合吕夷简心意,请把范仲淹的朋党 在朝堂上张榜,告诫越职上奏的百官,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 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有删改) (注)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402年至404年。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 云/恨不遇文U/项/与之争中原B.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 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C.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 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D.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 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答案】A【解析】句子大意是:自以为当年勤王起义的功劳与刘裕等同,非常恃才自傲,因此,虽然暂时推 举了刘裕,但心中并不服气。刘裕每次都对他柔和、顺服,刘毅更加骄纵。刘毅曾经说:“遗憾没有碰上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一争天下的时代!”“建义之功与裕相埒”作“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柔”与“顺”并列,中间用“而”连接,不可断开,排除C。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十余人,超遁还广周,获其玉玺、辇及豹 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 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zkAzzkzzzzz'w*zzszzz</1zZ</xAzs/zxz'w*/zsA/z</zzs/z1/s/zZ'w*z/sz',.(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伐南燕)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 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B.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 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C.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 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D.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 重/抚纳降附/采拔俊/华夷大悦/【答案】C【分析】句意: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周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 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城防守,围墙高三丈,挖掘三道壕沟,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 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至广周”为“逐北”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丙子”为时间状语,应独立。所以应在 “丙子”前断句,排除AB。“之”是“围守”的宾语,“围高三丈”为主谓结构,应在“围高三丈”前断句,排除Do【全情境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寻权知开封 府。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 迁,如此为不次。如此那么公,如此那么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 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站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 渐广储蓄缮宫室帝以问夷简,夷简对日:“仲淹迂阔,务名无实。“仲淹闻之,乃为四论 以献,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 法。”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集 贤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责,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 安可以为罪乎?汉皇、吴主熟闻管毁,两用无猜,岂损令德?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 者,恐钳天下口,请改前命。”疏入,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日:“仲 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那么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 简怒,斥监郢州酒税。寻改唐州,馆阁校勘欧阳修贻书责司谏高假设讷日:“仲淹以无罪 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假设讷怒,上其 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者,独龙图直学士李绒、集贤校理王质出 郊饯之。或以之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 ”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 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假设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 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B.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C.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D.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2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礼部,六部之一,主要掌管税收、祭祀、科举等国家事务。B.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C.新莽之祸,指西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 一事。D.朋党,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吕夷简掌权时,范仲淹因为朝廷进用的人多出自吕夷简的门下,于是向皇帝进言,招 致吕夷简不满,于是吕夷简向皇帝说范仲淹的坏话。B.集贤校理余靖向皇帝上书,认为皇帝将范仲淹贬逐,将会导致天下人不敢言事,结果 触怒了皇帝,将范仲淹再次贬为监筠州酒税。C.馆阁校勘尹洙与范仲淹亦师亦友,范仲淹因朋党之罪被贬官后,尹洙上书皇帝,自称 与范仲淹是朋党,请求皇帝将他贬职。D.范仲淹被贬后,当时朝中官员畏惧宰相,没有人敢去送范仲淹,只有龙图直学土李 幼;、集贤校理王质到郊外为范仲淹饯行。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皇、吴主熟闻譬毁,两用无猜,岂损令德?(2)或以消质,质日:“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 ”【答案】1. D 2. A 3. B4. (1)汉皇、吴主常常听到此类毁谤非议,却对双方加以重用没有猜疑,难道会损害他们 美好的德行吗?(2)有人以此讥笑王质,王质说:“范仲淹是贤德之人,能与他成为朋党,人生幸事 啊!"【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中,“太平宜居汴",“汴”作“居”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B;“当渐广储蓄”,“储蓄”作“广”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本句译为:后来议论建都的事,范仲淹进谏说:“洛阳地势险固,而汴州是兵家必争之 地,太平时应当在汴州,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增加储蓄,修缮宫室。” 应选D。1 .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礼部主要掌管税收”错误。税收为户部主管。应选Ao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 “将范仲淹再次贬为监筠州酒税”说法错误,是将余靖贬为监筠州酒税。 应选B。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熟”,经常,常常;“髻毁”,毁谤非议;“令”,美好的。(2) “或”,有人;“请”,讥笑;“幸”,幸运。参考译文: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任命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兼任国子监,不久代 理开封府知府。仁宗景祐三年五月,范仲淹因为吕夷简掌权时进用的人多出自他的门下, 献上百官图,按先后次序说:“这样是按照次序升迁,这样是不按照次序升迁,这样是 公,这样是私,况且进退近臣,但凡超过常格的,不应都交给宰相。”吕夷简不满,后来 议论建都的事,范仲淹进谏说:“洛阳地势险固,而汴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时应当在 汴州,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增加储蓄,修缮宫室。”皇帝拿这件事询问吕 夷简,吕夷简回答说:“范仲淹不切实际,有名无实。”范仲淹听到后就写了四论献上,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新朝王莽之祸。我担忧现在也有张禹, 败坏陛下家法。”吕夷简上诉范仲淹越职言事,挑拨离间君臣关系,推荐进用的都是朋 党。范仲淹奏对更加恳切,因此被免官。任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 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倘假设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那么可听可不听,怎么 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汉皇、吴主常常听到此类毁谤非议,却对双方加以重用没有猜疑, 难道会损害他们美好的德行吗?陛下自从亲理朝政以来,屡次放逐上书言事的人,恐怕会 堵住天下人的嘴,请收回刚才的命令。”奏章刚呈上,余靖就被降职为监筠州酒税。馆阁 校勘尹洙上书说:“范仲淹一向忠诚正直,臣与他亦师亦友,那么也是范仲淹一党。现在 范仲淹因朋党之罪被贬官,我也不愿苟且。”吕夷简大怒,贬尹洙为监郢州酒税。不久改 贬到唐州,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信责问司谏高假设讷说:“范仲淹因为无罪被放逐,你却不为 他辩白,有什么脸面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之事。“高假设讷大怒, 他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朝中官员畏惧宰相,没有人敢去送范仲 淹,只有龙图直学士李统、集贤校理王质到郊外为范仲淹饯行。有人以此讥笑王质,王质 说:“范仲淹是贤德之人,能与他成为朋党,人生幸事啊! ”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 肖诗,用来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而讥讽高假设讷,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 书的人卖了这首诗,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把它带回去了,张贴在 幽州旅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赘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 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师、氐羌酋长,争遣子 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教。三月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 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日:“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 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假设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 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 “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假设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假设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 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夏四月,炀帝凶问至长安,唐王哭之恸, 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 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隋将尧君素守河东。上遣吕绍 宗、韦义节、独孤怀恩相继攻之,俱不下。庞玉、皇甫无逸自东都来降,上悉遣诣城下, 为陈利害,君素不从。又赐金券,许以不死。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君何自 苦!“君素日:“天下名义,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君素亦自知不济,然 志在守死,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欷歙。谓将士日:“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假设 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 可横生心也。”君素性严明,善御众,下莫敢叛。久之,仓粟尽,人相食,又获外人微知 江都倾覆。君素左右薛宗等杀君素以降,传首京师。(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假设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 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B.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假设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 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C.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假设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 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D.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假设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 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5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时间上指尧与舜的时代,空间上那么指代中国中原地区。C.少帝,指被废黜了的皇帝,文中即隋恭帝杨侑。少帝也可以用来指称新登基的皇帝。D.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7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东起商洛,南到巴蜀的各郡县长史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 争相请求归降唐王。B.唐王李渊拒绝了九锡之赐,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些人为了迎合他才这么做的,而隋恭 帝本人并不知道。C.闻知隋炀帝的死讯,唐王李渊认为自己作为臣子却不能在炀帝有失道义之时加以挽 救,哭得十分悲哀。D.尧君素坚守河东,屡次打败唐军的进攻,不顾他人和妻子的劝告,坚守道义誓不降 唐,最终却被随从杀害。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2)君素亦自知不济,然志在守死,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欷歙。【答案】5. A 6. C 7. B8. (1)考究他们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文三王, 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2)尧君素自己也明白不会成功,但他的愿望是坚守至死,每次谈到国家,未尝不叹息流 泪。【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我过去在藩王府邸时就侍奉主上,论大义不得不死。如果隋室的国运肯定永 远终结了,天命自有归属,我自然应当砍下头颅交给各位。任凭各位拿着去换取富贵。如 今城池还很坚固,仓储物资丰沛齐全,大事走向还不可预知,不能横生二心。“隋祚永终”是主谓结构,没有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天命”是“所属”的主语,“天 命”前应断开,排除BD;“可知”是偏正结构,是“大事”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指被废黜了的皇帝,文中即隋恭帝杨侑”错,隋恭帝杨侑当时还未被废除。 应选C。5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6 . “隋恭帝本人并不知道”错。原文是“三月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 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可见这个命令就是隋恭帝下的,“隋恭 帝本人并不知道”错。应选B。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考”,考究;“其实”,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功业;“过”,超 过;“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题得分点有:“济”,成功;“守死”,坚守至死;“欷献”,叹息流泪。 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春季正月丁未朔(初一日),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 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 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史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 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三月戊辰(二十三日),隋恭 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 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 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 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缚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 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文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 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情,怎么可以废除呢! ”唐王说:“唐尧、虞舜、 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 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仿效唐尧、虞舜禅让的。假如少 帝知道这些,他也一定不肯做。如果他不知道,我自己要尊崇,又要矫饰谦让,这是我平 生心里所不愿意做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 唐高祖武德元年夏季四月,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唐王李渊哭悼他,十分悲哀,说:“我面北事奉君主,君主失道却不能挽救,怎敢忘掉哀痛啊!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 午,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唐王,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 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隋将尧君素镇守河东郡。唐高祖李渊派遣吕绍宗、韦义 节、独孤怀恩、相继攻打河东郡,都没能攻下来。庞玉、皇甫无逸从东都前来归降,唐高 祖派他们到河东郡城下,向尧君素陈述利害,尧君素不听。唐高祖又赐给他金券,许诺不 杀他。尧君素的妻子也到城下对他说:“隋室已经灭亡。你何苦还要坚守! ”尧君素说:“天下的名节道义,不是妇人所明白的。”拉弓射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应声倒下。尧君素 自己也明白不会成功,但他的愿望是坚守至死,每次谈到国家,未尝不欷歙流泪。他对将 士们说:“我过去在藩王府邸时就侍奉主上,论大义不得不死。如果隋室的国运肯定永远 终结了,天命自有归属,我自然应当砍下头颅交给各位。任凭各位拿着去换取富贵。如今 城池还很坚固,仓储物资丰沛齐全,大事走向还不可预知,不能横生二心。”尧君素性情 严格公正,善于统御部下。部下没有敢背叛的。时间久了,仓库粮食吃光了,就人吃人, 又从抓获的城外人那里约略知道江都已经倾覆。武德元年十二月丙子(初六日),尧君素身 边的薛宗等人杀死了尧君素投降,尧君素的首级被传送到京师长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2题。初,唐公李渊娶于神武肃公窦毅,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世民聪明勇 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宫监猗氏裴寂、晋阳令武功刘文静相与同宿,见城上烽火,寂叹日:“贫贱如 此,复逢乱离,何以自存? ”文静笑日:“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忧贫贱? ”文静见 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日:“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 世才也。”寂初未然之。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日:“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 能定也。”世民日:“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 也。计将安出? ”文静日:“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 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英豪杰一 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 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日:“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 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 于国也),“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 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 语。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6 .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 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7 .关注其上句、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考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 事件的发生、开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日:“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那么明,偏信 那么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缝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 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 故人君兼听广纳,那么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鲸/酷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B.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鲸/雕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C.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鳏/雕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D.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酷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问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 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信其约以顺上旨。(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B.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C.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 日益亲贵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 场,大人假设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假设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 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明日,世民复说渊。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 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9.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 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B.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 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C.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 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D.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 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唐公,指唐国公李渊,公是他的爵位,古代爵位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突厥,中国古代民族,隋时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后先后被唐所灭。C.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D.大人,指居高位者,也可用于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尊称,文中属前者。11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李世民心怀天下,胆识过人,眼见隋王朝天下大乱,他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得到了 他们的拥戴。B.刘文静认为李世民有像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那样的气概,是治世之才,裴寂却不 同意他的看法。C.刘文静不仅善于识人,还知晓天下大势,他在狱中为李世民分析局势,出谋划策,深 得李世民赞赏。D.李渊虽担忧因战事失利而获罪,但开始并未决意造反,后在李世民的一再劝说之下才 决定举兵起义。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静坐与李密的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2)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答案】9. A 10. D IL B12. (1)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2)于是他就暗中布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些事。李世民担忧李渊不听从,犹豫了很久, 不敢说。【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盗”是“避”的宾语,“躲避盗贼”,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 再看AB两项,“数年”是“为令”的状语,“多年为官”之意,所以应从“数年”后面 断开,排除B。译文:太原的百姓都躲避盗贼进入城中,文静为官多年,知道他是英雄豪杰,一旦收复了 失地,可得到十万人,他所率领的士兵会将近数万人。他说一句话,谁敢不听从? 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文中属前者”说法错误,文中是李世民劝说李渊举兵起义的时候,对李渊的称谓,应 是对父亲的尊称,用法应该属于后者。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 “裴寂却不同意他的看法”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寂初未然之”可知,裴寂是开始没有 认同刘文静说的观点,并不是一直不同意。应选Bo1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 “坐”,犯的罪;“连昏”,通婚;“系”,关押;“省”,探望。(2) “阴”,暗中;“不之知”,宾语前置句,不知道这些事;“恐”,担忧。参考译文:开始,唐公李渊娶了神武肃公窦毅的女儿,生下四个男孩儿:建成、世民、玄霸、元 吉。世民聪明勇猛有决断,见识胆量超过常人。李世民看到隋王室正处于混乱之中,就暗 中怀有要安定天下的抱负。他礼贤下士,散发资财以结交宾客,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拥护。晋阳宫监猗氏裴寂、晋阳令武功刘文静一起夜宿,看见城上起了烽火,裴寂感叹说: “像我们这样贫贱的人,又生逢乱世,怎么自保呢?”文静笑着说:“当世之事可以理 解,我们二人互相交好,担忧什么贫贱呢? “文静看见李世民,认为他与众不同,与他深 交,对裴寂说:“这个人不是寻常之人,他的豁达像汉高祖,他的神武如同魏太祖,年龄 虽小,是治世的人才呀。”裴寂开始没有认同他说的。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说: “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说:“怎么 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人们看不出来罢了。我来探望您,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 和您商议大事。您有什么谋划吗? ”刘文静说:“如今皇帝去南方巡游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