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古诗鉴赏(第2期)(教师版).docx
-
资源ID:86608204
资源大小:127.3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古诗鉴赏(第2期)(教师版).docx
专题06古诗鉴赏(2022北京)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诗的结尾,诗人已得,去'欲 辨已忘言。2 .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 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 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 使人倍感温馨。【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 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 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 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 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 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 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 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表 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 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 具体语境灵活作答。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 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 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 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又是和风,写出帆端 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2022海南)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3 .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14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答案】.比喻对偶15 .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 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 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 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 坷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 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 人的人生遭遇。13 .本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拓展延伸。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 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 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 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 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 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 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 命。(2022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15 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16.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16.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析】.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 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o15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 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 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 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 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 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 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2022山东东营)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3 .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4 .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答案】.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 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 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 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 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3 . AD【解析】.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 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 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 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 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 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 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 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 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 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 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 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 思念。3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 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 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 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o5.(2022内蒙古赤峰)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 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 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案】D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 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 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故选Do(1) 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 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 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 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 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 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 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 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2022浙江丽水)月山草堂四咏明汤显祖月山草堂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二)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三)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四)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注释】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6 .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松屋卧云()竹院烹茶()荷亭酌酒()竹窗延月().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三)(四)(二)6 .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 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标题的补充。标题''松屋卧云对应了第一首诗的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中的松眠云,因 此松屋卧云是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标题竹院烹茶对应了第三首诗的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中 的青竹烧茶,因止匕,竹院烹茶是第三首诗歌的标题。标题“荷亭酌酒对应了第四首诗歌的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便向池亭卧亦清 中的酒花池亭,因此荷亭酌酒是第四首诗歌的标题。标题竹窗延月对应了第二首诗歌的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中的竹林月窗, 因此竹窗延月是第二首诗歌的标题。6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第一首诗歌松屋卧云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 陶隐居”意思是:山中松枝摆动的声音如同紫虚,在山中居住夜中微冷,白天可以欣赏这亭 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这山中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是江南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啊。表现了 诗人对月山草堂的喜爱赞美之情。第二首诗歌竹窗延月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 云水音意思是:秋夜里秋风起,露水重,就好像在清洗着竹林,在月光投射的窗户边欣赏 月色竹影不知夜已深。不知道丛桂是这山中的客人,在月夜下一直听着潇湘云水般美妙 的曲子。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观竹品月之中,不知夜已深。第三首诗歌竹院烹茶“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 雨后茶意思是:正午雨后时分,走在悠悠君子山前,看见山下烧着湿竹,青烟缭绕着整片 的竹林,就像一片片云霞在飞舞。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烧一壶玉井的泉水,来试一试桃溪谷 雨后的新茶。第四首诗歌荷亭酌酒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 卧亦清意思是:荷亭之中酒香四溢,这酒好像是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身旁的荷花一朵 朵阿娜多姿,像一位位步态轻盈的少女。傍晚时分,荷风、细雨迎面吹来,一醉何妨!即便 醉了,那就在荷亭中安心睡去,享受无边的清静自然。在松屋卧云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听松赏荷,感叹此处如同陶渊明的居所;在竹窗 延月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站在窗前赏窗前明月,听竹子摇摆之声。诗人在月山草堂中听松 赏荷、观竹品月,将月山草堂比作江南陶渊明的居所,沉醉于这山中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 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生志趣,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在竹院烹茶中,我们读到一位放松 心情的诗人,趁着午休的时刻,赏景品茶,超然物外,悠雅闲适。在荷亭酌酒中,我们 看到诗人在荷亭中小酌,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西风暮雨来临之时,也不须归,可以亭中静 卧,尽享清静自然。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表现了诗人享受着幽居生活,追 求闲适自得的人生。(2022湖北恩施)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一何:多么。罹:遭受。凝寒:严寒。7 .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8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 柏挺立不屈。8 .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 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 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 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 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8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 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 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9 . (2022黑龙江绥化)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 求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 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 方式。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 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 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答案】D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 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 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 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本项说法错误;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不是送别友人的诗。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 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 表达了诗人的豪情万丈,胸襟开阔。本项中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理解 错误;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情感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 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 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 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 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 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 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1L (2022江苏泰州)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碧,完成小题。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几向此中行。【注】阳兴碧(zha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 中。避营马:避骑兵夺马。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智周围环境具有 和 的特点。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答案】 偏僻(或:险峻) 宁静(或:安宁、祥和)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碧来逃避。既表现鑫 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智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碧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 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智的功能一一防守的重镇,重岗 表现阳兴碧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智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 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碧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智来逃避。既表现金末 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智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 战争的仇恨。12.(2022广西贺州)按要求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答案】鸿雁传书思念故乡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 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 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整体 画面感,平阔,正悬,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 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 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