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86623925
资源大小:17.8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2020年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一、主要做法及工作开展情况(一)深入开展调研,切实摸清现状和短板弱项。结合抓好 我市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各医疗机构、公 共卫生专业机构进行专项调研,就各单位当前应急体系基本情 况、人员构成、开展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 了解,为制定方案、解题破题打下坚实基础。(二)聚焦群众健康,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结 合我市实际,经屡次修订完善,目前已牵头完成全市公共卫 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意见(送审稿)拟定,并按要求报市委全 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讨论研究。意见主要涵盖优化应急管 理方式,健全完善指挥体系、完善社会发动机制,重塑完善疾 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巩固完善重大疫情医疗 救治体系、坚持依法科学有效防控,建立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 系四大体系24条细那么。(三)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信息传导机制。一是严格落实传 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 报系统对疫情进行实时报告;二是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系统传染 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三是加强传染病执 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推动慢 病用药延伸至基层,高血压诊疗中心实现全覆盖。三是全面推 动“三医联动:持续巩固药品、医用卫生材料零差率销售医改 成果,推行以人头付费为主,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下沉 机制,推进县域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通 诊间结算,所有护理单元开通出院病人的非现金支付,门诊及 住院患者非现金支付人次不低于50%o四是加强医疗信息化建 设。加快建立完善市级医疗卫生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分院和总 院之间信息共用互通、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加大力度对接医 事通与各医疗机构HIS系统互联互通,提升远程诊疗服务体系 管理应用,将乡镇卫生院远程心电、影像和会诊等纳入会诊双 方职工绩效补助。(五)加大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编制规划。加强推进“十四 五”卫生健康事业开展规划的编制完善,进一步落实重点工程 条件、任务及可行性,细化内容同中央、省、州卫生建设规划 的衔接,着眼长远、找准目标、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切实解 决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开展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从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中医和民 族医药、医疗保障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 建设、深化医疗综合改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改革、大力开展 健康产业10个方面编制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规划,高质量推进 卫生健康事业同社会经济融合开展。法监督,防止迟报、漏报,最终形成“四方”监督制约机制, 实现预警敏感性。(四)全面强化应急能力。全力抓好秋冬季疫情防控九大能 力建设及应急物资储藏。一是完善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共 投入XX万元完成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X项任务,疫情防控 和核酸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按照“三区两通道” 规范化建成市一医、市中医院新建发热门诊;市一医、市疾控中 心核酸实验室完成省级验收并投入使用,日检测量可达540人 份;12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16个村卫生室 基层哨点工程物资设备以及13台越野型医疗救护车已全面配 送到位,改装市疾控中心现有车辆,按规范完成导航系统、对 讲系统等配置。二是建立物资储藏与管理。根据XX省卫生健康 委员会文件关于印发XX省卫生应急物资储藏目录的通知 (X卫健发(2018) X号)文件要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 消耗台账,预拟应急物质储藏清单。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应急物 资储藏库,物资储藏30天用量,储藏类别为防护类13种、消 杀灭类6种、检测类4种。全市18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外科口罩、 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物资储藏已完成,均已超过省卫生应急 防护物资储藏要求。应急物资采购、储存、调换等管理制度正 在拟定中。三是提升现场应急能力。加强疫情防控专业人才储 备。开展两批次市级核酸采样、流调人员培训,共培训核酸采 样人员208人、检测人员22人,(其中:发证12人:未发证:10 人)、流调人员57人,并成立12人消杀专家组。加强全员核酸 检测常态化防控,落实“四早”措施的首要举措,细化XX市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工作方案,保障我市辖区居民5-7 天能全面完成核酸检测全覆盖。积极组织和参与应急演练,市 疫情监测管控救治组与市防空办组织开展联合大型应急演练2 次,规范完成病人转运、隔离、流调、消杀、核酸采样等防控 处置措施(五)切实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在市疫情管控救治 组基础上成立卫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疫 情监测、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后勤保障和监督检查5个工作 组,同时设立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围绕“防、查、控、 治、稳”五个方面和秋冬季疫情防控九大能力建设,全力以赴 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强化“人、物”同“防截止12月 8日,全市开展重点人群核酸“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累计64827 人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应检尽检” 61691人次,“愿检尽检” 3136人次。“应检尽检”中:发热门诊就诊病人和 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19281人次,境外省外入泉返 泉、监所、养老机构等重点人群4708人次,住院及陪护人员、 医务人员37702人次。开展冷冻食品及环境监测21批次,累计 采集样本数262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从业人员核酸 样本检测61份、冷冻冷藏肉产品样本数42份(其中进口 22份, 国产20份),环境样品数159份。开展重点场所累计消毒12202 万平方米、车辆152万辆次。二是强化重点场所全面“查工2020 年1月以来,共检查公共场所650余户次,医疗机构300余户, 学校280余所次,企业单位310余户次;同时以“山东青岛新冠 疫情爆发事件”为典型,以院内感染防控为重点对全市各级各 类医疗机构54家开展1次全面督查,进一步推进疫情常态化防 控工作和部门职能的有效融合;H月6日,收到国务院联防 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做好实地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 后,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进行部署,对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 全面查缺补漏,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落细。三是加强管理重 点“控强化院感防控,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传染 病科、隔离场所等重点场所的规范和管理。严格落实“四早” 措施,按规范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执行预检分诊,实行24小时值 班制,入院严格执行“三个一律”,主动引导发热病人(体温2 37. 3。0到就近发热门诊或定点医院就诊;建立健全发热病人管 控机制,制定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一体化闭环流程图,疫情期间, 除市一医和市中医院定点发热门诊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律 不得私自接诊发热病人;加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病症感染 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来黔人员的管控,截 止12月9日,累计集中隔离1529人,解除隔离1529人。其中: 排出疑似病例1人、密切接触者14人,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来 黔人员1514例。四是强化体系建设着力“治抽派39名专家 成立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59名医务人员成立救治团队,专业 涵盖重症医学、呼吸内科、护理学等10个重点专业,设置后备 定点医院1个,床位60张;强化核酸检测队伍建设,全市核酸 检测队伍共有229人,加强核酸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和实操能力, 确保4-6小时反响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结果;通过“线上+线下” 及时对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1-7版)和 诊疗方案(1-8版)进行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全系统 培训30余次,与市防控办开展联合大型应急演练2次。五是加 大宣传确保“稳”。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通过古 城福泉微信公众号、市政府网站、动静新闻等刊载新冠肺炎 防控知识及信息34条,印发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折页24万 份、海报4400份,群众防控意识增强,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 围。(六)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实施乡级医疗机构 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布局合理、管 理规范、服务优质”的总体要求实行“院院过堂、家家过关”, 着力提升乡镇党建、政务、医疗、公卫、财务“五项工程”提 升,投入300余万元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标准化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慢性病服务下沉。以“县域内医共 体改革”为抓手,整合原公卫、医疗人员力量,在各乡镇卫生 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门诊,建立医共体内药品统 一目录,促进上下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将慢病用药延伸至基层, 实现基层慢性病门诊建设全覆盖。三是加强东西部对口帮扶。 以“东西部对口帮扶”为契机,与广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初步达 成搭建远程服务平台协议,借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 医疗健康”技术优势,整合互联网资源优势,推进医疗健康服 务模式转变。截至目前,支援医院专家和帮扶团队到我市各医 疗机构开展教学查房16余次,开展手术示教32余次,开展巡 诊义诊300人次。四是强化远程医疗服务。集中优质资源,组 建远程影像、检验、心电、会诊等5个县域远程医疗服务中心, 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截止2020年12月,全市完成远程会诊 33例,远程心电诊断1825例,远程影像诊断1401例。五是强 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批基层常 见病、多发病诊疗救治能力过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的基层 卫生服务人才。与省、州联合组织辖区内乡、村级医务人员进 行高血压培训3次,全市参加培训人员达600余人,安排2018 届33人进入实习岗位;六是强化村医保障。落实村医待遇政府 政策性补助817元/月(政府定额补助300元/月、年终考核奖励 1200元/年、基本药物定额补助417元/月),每月按照3397. 6 元的基数缴纳村医基本养老保险。二、存在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我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修建时间早,因工程资金所限,多数为不同时期 用不同工程进行改扩建,工程零散,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且受 到“五室”建设、中医馆建设等占用原有业务用房,导致业务 用房紧张。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局部乡镇卫生院(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提供房屋规范设置留观室,仅用帐篷来搭 建。(二)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仍然严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开展 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流动人口和人们接触交流频率的增加,如 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 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仍然构成较大威胁。同时由于城乡经济的 快速开展,带来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 血管病、精神病等慢性疾病呈上升趋势,职业病、不确定的新 型传染病时有发生(如非典、新冠病毒疫情等),公共卫生防控 任务依然较重。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设备及人员缺乏,现有安全 保障和应急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三)卫生人才缺乏、稳定性不够。一是现有医务人员总量 缺乏。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编制总数1055人,实有在编人数 905人,空编率14.2%。二是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近2 年来,市一医在编专业人才辞职12人,临聘人员辞职84人, 乡镇卫生院在编专业人才辞职13人,临聘人员辞职180余人。 三是人才招引困难。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薄弱,工作 强度大,薪酬待遇不高,人才招引困难。三、下步工作建议及打算(一)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完善公共卫 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卫生应急信息体系, 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反响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是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老年医疗 与康复、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三是健全完善疾病防控体 系,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多部 门协调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监测系统软、硬件 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卫生检测检验能力建设,建立传染病、中 毒等检测实验室,建成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提升传染病、慢 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防控。四是提 高妇幼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 能力和诊疗水平,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三级网络,建立疫 苗全程溯源和温控监测制度。五是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 立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消杀灭、核酸采样、预防接种队 伍建设,经常性开展医疗救治、现场处置培训和应急演练,不 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为应急处置储藏人才。(二)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均等化和医防融合。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年人 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为突破口,以“基本医疗为核心,慢病 管理为重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信息化建设为支撑”, 以医带防、以防促医、医院融合,通过“管理融、队伍融、服 务融、绩效融、信息融”,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一是探索改变当前基层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在业务运行、 办公场地、绩效考核等方面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管理模式,将 基本医疗(门诊+住院)、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等工作进行融合。二 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在辖区原那么以村为单元,成立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网格化”服务,推进慢性病“防、 治、管”整体融合。三是建立健全省、州、县、乡、村五级医 防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在 同一平台上实现就诊、转诊、健档、签约、慢病随访、体检等 医防服务,就诊信息公卫服务可自动提取转换,转变家签服务 考核以手册为主的不合理现象。(三)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是推进医共体改革新模式。 继续按照“五不变、六统一、两下沉、一提高”工作要求,充 分发挥总院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县、乡、村一体化同步开展, 切实提高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二是构建用药协调联动 新机制。建立医共体内统一目录,促进上下医疗机构用药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