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例析古诗词难句理解.docx
-
资源ID:86631493
资源大小:16.7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例析古诗词难句理解.docx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例析古诗词难句理解【问题(诗词)再现】谒半山祠叶绍翁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作者对半山祠所供奉之人持何态度?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师:解题一一“谒”拜谒、拜见 王半山的祠堂(看到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 思想情感?)首联、颔联-(谁)回到(此处当否?)田间问问农民推行的新法有什么效果。(谁) 已经知道通过供佛念佛的方式追悔和忏悔自己的过错,作者认为可惜的是没有通过写 道歉信的方式向数公(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守旧派)谢罪。颈联、尾联-(谁的)塑像很难陪侍(立)孔老夫子的雕像,因此很少有人(谁还 来)拜访半山祠。(觉王宫啥意思,我也不知,暂时过去。)这才是200多年的事, 这里就已经长满燕麦戎葵。【参考答案】1、颔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意指王安石明明已经知道自己变法 错了,但却只供佛追悔自己之前的过失,而不肯向他的政敌致歉。2、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意指王安石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子庙, 就算是在祠中立了佛像塑像,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3、诗人在叙议中有讥讽揶揄之词,因此他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的态度是否定的。陈某旭(下课后):张老师,我觉得您说的不对(我的学生经常这样,敢否定我 批评我),不是,说我跟您的理解不一样。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是作者认为可惜, 是王安石自己吝惜、过于碍于情面不愿意、老是放不下自己的高高在上架子、不肯向 那几个守旧党人道歉。还有觉王宫,我觉得是讽刺,觉王就是王安石,其实王安石并 没有觉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作者却把他称之为觉王。张老师:哦,太了不起了。下一节,你来解读这首诗歌。【问题解决过程】(这次是解决老师讲述有不当之处的问题)张老师:(上课铃一响)上堂课,老师解读诗歌时,存在着讲述不当和没有解 决的问题,下面有请陈某旭同学来分享他个人的解读。同时,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理解 也可以提出来,“疑义相与析”吗,相信真理越辩越明。小建将闪亮登场,掌声有请。陈某旭:跟老张一样的内容,我就不重复了。首联:"归去"有归隐的意思,因 为王安石在变法失败之后,就心灰意冷,有归隐的意图,因此,归有归隐之意。"去" 没有现在的去到那里的意思,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去"就没有意思,归去来兮就是 归来的意思。(有一个同学反驳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就有离开的意思,还 有"大江东去”来,老张示意先暂停,让小刘讲完。)“竟何功”也不是最终有什么功效, 在这里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意思,让老百姓骂,让老百姓劳民伤财。我是从"前过"推出 来的。颔联:“惜"不是作者叶绍翁"惜"而是王安石"惜,惜不是可惜的意思而是吝惜、 怜惜、不肯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王安石怜惜、不肯写信向那几个人(政敌)谢 罪、道歉。颈联:张老师没有解读“觉王宫的意思,我的理解是"王安石的祠堂,这里有讽 刺的意味。"觉”是觉悟、觉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觉王"就是王安石意识到错误了, 但事实上老王(王安石)很固执,根本没有觉悟到自己的错误,这一个讽刺。还有,“夫 子壁"与"觉王宫的对比,也是讽刺,把知错就改、大彻大悟的夫子圣人的庙堂说成薄 薄的壁,却把死不悔改的王安石的祠堂说成富丽堂皇、磅礴恢弘的宫殿,(此时班内 开始有掌声)颈联的意思是王安石的塑像根本就不配供奉在孔老夫子的庙里,或者这 样理解老王的塑像难以陪在孔老夫子的塑像旁边,因为二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古祠与觉王宫意思一样,都是指半山祠,这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还有谁会来拜谒半山祠呢?尾联:跟老张的差不多。我觉得再补充一句是“以景结情”借助“风中的雀麦 戎葵”这样的悲景来进一步表达这里的荒凉,言外之意就是根本就没有人来祭祀、来 给王安石烧香祭拜,尽管有人给老王塑了像,进而表达了作者的否定、嘲讽的心理。张老师:太了不起了,小陈。刚才有几个同学,有不同的观点,逐个来讲,与 小陈对话。谁先来?蓝某怡:“归”不一定是归隐的意思,从整个语境来看,力行、已知、尚惜、 都来都是两个字一起,归去也没有归隐的意思,而是与现在的归去差不多,意思是回 到田间进行实地调查。归隐的话,意味着超凡脱俗,不问俗事,但老王去询问老农, 变法究竟有没有功用,说明了理解成归隐是没有道理的。陈某旭:确实是,我的理解有偏差。我当时一门心思想着知人论世,想到王安石 变法失败后,归隐了。没有想到更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陈某祖:我觉得“竟何功”还是“最终有什么功效”的意思。不是没有任何功 效,因为上一句出现了一个字“问”,只有理解成有啥效果才能与问形成照应关系, 还有不能理解成有没有效果,因为王安石就是想知道变法有哪些好处?更能有利于塑 造王安石的自负的特点。有没有效果是让老农选择,有什么效果是让老农说出有哪些 好处?(有一些掌声)陈某旭:请问追前过作何解释?陈某祖:我还没说呢?老王问了老农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变法是失败的,不利 于老百姓的。只不过这个内容省略了。陈某旭:照你这样说,省略的内容也可以在第一句,“问老农之后,只不过省 略的内容是问老农经济上生活上有什么好转,问了之后,他才知道变法没有什么好处。陈某祖:你那样说,也有道理。胡某越:惜,解释成怜惜,不当吧。在这里有同情、怜悯的意思吗?应该是吝 惜吧,就是不舍得、不愿意。陈某旭:刚才我措辞不当,我的意思就是吝惜。谢谢。李某学:老张,我知道颔联有对应关系,就是"供佛”对应"修书”"追前过对应“谢 数公”,而颈联不一定有对应关系,因此,我觉得“觉”是发觉、发现的意思。而不是 觉醒、觉悟。整个颈联的意思是王安石的塑像就根本不配塑在夫子壁上,“陪”是“配” 的通假字,夫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可能是指一些先知先觉大智慧的所有人,夫子壁 就是把这些人雕刻在墙壁上,谁要是来拜访这个雕刻着像夫子像的祠堂时,就会发现 这里原来是王安石的雕像,还建造得像帝王的宫殿一样。(大家面面相觑,好像不太 认可,但一时又找不到理由)张老师:?你有自己的见解很好,掌声鼓励一下。(我也不知如何办了,至少 有半分钟)大家再来读一读全诗。学生、老张:齐读。(我有意重度“竟何功”“追前过”“尚惜” “雀麦戎葵”)李某学:我的理解有点偏差。整首诗歌弥漫着作者的讽刺、揶揄之情,这里还 是陈某旭的理解好。谁访意思是谁还来拜访,不是谁要是来拜访。老张:自我修复能力好强。理解有困难的时候,就沉下心来再读一读全诗。林某宇:我有个问题,就是尾联,觉得抒发了作者的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感 慨也对啊。我能接受陈某旭的讽刺王安石的观点。以前这里像个王宫一样繁华、现在 到处都是荒草,这才是二百多年的事啊。张老师:你是觉得c项也是对的,对吧?你再来读读全诗,整体感受一下。希 望你是第二个李某学。林某宇:哦,现在我明白答案了,叶绍翁不是想表达时移世易,而是想表达讽 刺王安石的态度。我在理解的时候,被选项c带到沟里去了。张老师:若是作者想表达这个感慨,会写什么内容呢?小林你接着说。林某宇:会大谈特谈这个祠堂以前是多么的繁华、兴盛,人烟旺,再说这里何 其荒凉。我想到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就是表达了夕盛今衰今非昔比的。张老师:我今天也学到了好多东西。特别感叹两位同学的自我纠正能力与悟性, 今后在考试中,难以理解的时候就再去读整首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一切回答要有 文本依据。还有“觉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课下查查再说,我不敢把“谬种流传, 贻害百年”。原谅老张的知识浅薄,下课。后记:【问题的继续解决,查找资料】“佛者,觉也。为其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例句:他(阿努之子,吞弥桑布札)在印度拜班智达神明狮子学习声明(语言文字), 学成后在拉萨的玛茹觉王宫,结合吐蕃语音创制了拥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和以阿音为首 的四个元音字母的吐蕃文字(藏文),其字形参照印度迦什弥罗文字而创制,同时撰写 了八部语法书”。这里叙述了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著名文官吞弥桑布札仿照当时印度 的一种古文字创制藏文的经过。知乎网上的解读:谒半山祠怎样解读?这首诗在网上基本上找不到赏析。有很多作品都是这样,没有详细的诗注,就 没有人敢去解释、领会。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诗的格局、才华不够达到万人传诵的地步, 所以也就没人有兴趣去解读。没有名句,就没这个必要。正因为没必要,资料就更加模糊不清。所以类似于这种诗的解读,基本上就靠 我们自己的领悟能力。而就算领悟能力高,也不见得能从这种作品中领悟到什么,所 以很多人也就放弃了解读。就个人理解来谈谈这首诗。谒半山祠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他的诗风是 "江湖诗派,语言清新,自然,但是思想格局不高。他最有名的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江湖派诗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复杂,有布衣,也有官宦。和"江西"、"四灵" 一样,他们没能摆脱模拟之风,境界不高,气度狭小是他们的通病。由于疏于锻造, 他们的一些古诗往往率意而成,质朴却粗糙,其实有些北宋初“香山体”的意思。谒半山祠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韵"一东的七律。首句尾字"农"是"二东 部,为邻韵。这是七律中的“孤雁出群格”,是允许的。格式就不多讲了,我们主要看 内容。首先破题。谒半山祠,"谒”,是拜见的意思。可见“半山祠”在诗人这一类下 层官吏中的分量不轻,那么这是谁家“祠"?是不是半山腰上的一座野祠堂?从诗人的 态度来看不是的。这座半山祠很有可能是北宋王安石的祠。王安石,号"半山",诗体"半 山体”是北宋顶峰。这是我的推测,因为没有资料。何以见得?因为首联第二句提到了"变法"力行新法竟何功。'王安石变法是整 个宋朝最震动朝野的事件,他甚至因此被污蔑成獴子精乱世,一直在史料中被抹黑。 作为一个下层官员,对王安石的革新是有态度的,但是是什么态度呢?那得看他读的 什么书。再加上第七句"都来二百年间事,熙宁变法是在1069年,而叶绍翁生于1194 年,到他赋诗这个时期,差不多正好二百来年。这是对得上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 断定谒半山祠是叶绍翁去纪念王安石的祠之时写下来的作品。那叶绍翁这首七律是写的一个什么态度呢?我们一联一联来看。首联起笔:“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这是写的什么?是写自己下了 山,到田间问新法到底有没有作用?很明显不是的。我们从尾联也可以看出,这已经 是两百年前的事情了。所以这是叶绍翁站在祠里,想象出来的王安石罢官归隐之后的 行为。王半山归隐之后,到了田地里问老农,我一力推行新法竟然毫无成果?颔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知道自己错了,供佛追悔,可是却 不肯向政敌们认错。叶绍翁的态度到这里就很明显了,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问题很大的,而且虚拟 了一个王安石只肯供佛忏悔,却不向人认错的死硬派形象。这种批评的语气是揶揄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态度,却又在标题中用“谒''呢?因为王安石的官方定性是微妙的,死 之后的谥号不给最高的"文正,却又给了一个"文"字,这里面就很有一些味道了。朝 廷认可你的贡献,但是你做得不是很对。所以无论后世如何抹黑,王安石的官方身份 不是叶这种下层官员可以冒犯的。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继续呛声,你的塑像啊,是没办 法配享孔庙的。配享孔庙,是中国文人死后的极致荣誉。“古祠谁访觉王宫是什么意 思呢? “觉王就是佛,就算是祠中供养了神佛,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尾联:"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燕麦是生长在野墟的杂麦,多为 燕雀之食。这也就二百来年,看着祠堂,燕麦杂生,戎葵乱长,风雨几度,都快荒凉 了。这首七律到底说了什么呢?也就是叶绍翁本人对王安石的一些看法罢了。而他 的这种看法也就是出于意识主流对王安石的轻视和抹黑。王安石的鸿鹄之志,岂是这些燕雀之流能够理解的啊。思想境界上,天差地远。这倒不是叶绍翁的错,因为我们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和事。就好像我们 对今天的很多事情,一样是身处迷雾之中看不清楚,因为“身在此山中"。随波逐流之 人,真的没有资格嘲笑那些在风头浪尖上拼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