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

    • 资源ID:86631997       资源大小:19.3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

    兼葭教师备课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兼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一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 以隔雾观花、若隙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好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 中央”“水中垠;”“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 人无限惆怅!二、问题研究关雎与兼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兼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 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 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条线索。兼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 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 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 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 “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 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 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 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 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教学建议学习诗经的主要困难不在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也不在于缺乏背景常识,而在 于不习惯诗经的表达方式。例如诗经的句子的组织不像绝句那样整齐划一,押韵也 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部分是因为古今音不同)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瞥牙之感。要 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不习惯”变为“习惯”。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 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以下建议可供参考:一、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 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 顿,但这时的朗读仍属于机械朗读。二、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 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 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 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三、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 象”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 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 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练习说明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 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堀(ju佩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3口黑色玉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有关资料一、译诗兼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穹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二、关于诗经的名称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J (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 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 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 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 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 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 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 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II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 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 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四、关于“诗六义”说“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 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日比,日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 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 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为义此说可供参考。五、毛诗序(节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上以风化(教化) 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谪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日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 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 王道兴衰之所由。)六、兼葭鉴赏(尹建章)兼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峡西 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 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 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 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 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 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 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 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 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 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 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 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 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 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 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 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 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 经原始)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 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 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己”的变换, 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 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 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 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 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 和“央”、“抵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 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 隽永淳厚的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 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 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 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 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 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 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兼葭诗的影 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 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兼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 化出了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兼葭诗在古代诗歌史 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七、令人遐想,美不胜收一我读秦风兼葭(陶涛)兼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 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俳恻之作,实乃大奇 事。作品文字很简单: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 “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 者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先说说含蓄美。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 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 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 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 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 儿“溯涧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 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 失望怅惘愈甚。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 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湮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 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 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 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 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 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 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 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 不尽之意于言外” 了。再说说意境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 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豚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i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 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 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 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更吟诵,就能发觉该 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 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 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 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 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泡”、 “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 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 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 “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 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兼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 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再次,谈谈朦胧美。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 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 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 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 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兼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 糊的意象中,展示出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 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 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 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 “宛在”,更是游移之 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 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 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 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 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兼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 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疏躅,神魂颠倒,去 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 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 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 那儿,具体去找乂不见踪影。不找时,乂总觉得他(她)还在那儿。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 法表达i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 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 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诗小序说:“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沈中说:“盖 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 长而可致也。”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但正是这种朦胧、模糊、 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 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己。远近所见 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 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可见古人对诗 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见解十分精辟独到。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 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深企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 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这就给读者的想像、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用。最后,还有音乐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 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总之,兼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 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选自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2期)

    注意事项

    本文(《蒹葭》教师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