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郓州新堂》诗文介绍.docx
曾巩郭州新堂诗文介绍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 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郭州新堂【作者】曾巩【朝代】宋百尺丰堂汶水滨,鲁侯清燕此逡巡。溪寒素砾偏宜月,壁莹黄金不受尘。引客笙歌行处是,赏心花木四时新。未应久作林泉生,天子今思旧学臣。年幼聪慧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 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 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结识良友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 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 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 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 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 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 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 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任职历程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 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 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 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 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 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 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 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 群众拥戴。晚年生活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 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 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 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放自代状,表示谦退。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 罢职。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 南丰源头崇觉寺右。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 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 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 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 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 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 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2应用文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 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 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 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教育贝献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 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曾巩的思想属儒学 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 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 则弊愈多,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律是适 应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不可以改变。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 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 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 观点推广到史传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 情,写“明道”之文。曾巩重视兴教,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 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 微。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 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 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