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docx
-
资源ID:86634170
资源大小:16.0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docx
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直至能背诵。品位具体诗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对比的技巧。体会民生疾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品读诗歌,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对比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掠夺劳动人 民的统治阶级的批判。教学方法:诵读法;圈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读写联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指导学生预习(利用早读课 的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了解文意, 并初步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堂教学:一、导入新课:游戏导入:唐诗明星知多少将诗人和别称连线。诗仙 李白诗圣一一杜甫诗鬼一一李贺诗佛一一王维诗狂一一贺知章诗魔一 -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ft居士,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在诗歌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 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的诗歌中,反映民 生疾苦的诗篇比较多,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一一 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二、课堂活动:我为“卖炭翁”拍抖音(一)初读诗歌,自主感知内容听读课文,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后完善拍摄 提纲。1、拍什么主题?(背景介绍)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 (809) o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可见,本诗的主题是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宦官掠夺恶行的愤恨,对不合理的“宫市” 制度的批判。资料链接:唐代的宫市始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初名“内中市 买”,后改称“宫市使”,负责宫廷采买事宜。历经肃宗、代宗到德宗 朝,权力逐渐转入内廷宦官手中。唐德宗初登大位时尚知节俭,晚年却越 来越贪婪奢靡,宫市也折腾到了民不堪命的程度。据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德宗末年连宫市文书也不用了,“置白望 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白望”这名号起得够形象,只要被“望”上 的货物,就以宫市的名义掠走,只付大约十分之一的货值,还要另索货物 进宫的“门包”和脚钱。这些恶棍的身份真假莫辨,卖货的百姓常常空手 而归,”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百度百科)拍什么事?烧炭运炭失炭有哪些主要角色?卖炭翁(卖炭为生的老人),宫使及爪牙二人(黄衣使者白衫儿)。2、 拍摄地点在哪里烧炭:终南山(伐薪烧炭南山中)一一路途遥远运炭:雪后路上(夜来城 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一一天气恶劣,道路难行失炭:宫市南门(市南门外泥中歇)一一饥渴疲惫需要哪些道具?牛车,炭,两匹马(两骑:一人一马为骑),“半匹红纱一丈绫”等。(二)再读诗歌,合作交流所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为作品 精读课文。(课堂问答的过程中伴随着朗读。主动读,指名读结合,要求 读出感情)边读想象画面,明确人物形象后再读,要读出卖炭翁和宫使的 区别。演员培训:参与拍摄的演员该表现出角色的什么特点呢?(通过人物 描写方法品析人物形象特点)1、什么样的“卖炭翁”?(艰辛,可怜)外貌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为烧炭,灰尘满面,皮肤被炙烤焦黄,年老体衰,还要为生活操劳。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 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资料链接:烧炭,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 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 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 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衣正单处境悲惨,衣不能避寒。“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用卖炭的钱来维持生计。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天冷路滑,车速缓慢,行路艰难。一一“衣正单”却要“晓驾炭车”,可 见生活艰辛,迫切需要卖炭,维持生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 以费时良久,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 “市南门外”,老人 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心理描写:(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却不希望天气暖和,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 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3)宫使驱将惜不得烧炭辛苦,运炭艰难,来之不易的炭被夺走,只换得对他毫无用处的 “半匹红纱一丈绫”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无力反抗,卖炭翁此时该 有多愤怒,痛苦和绝望啊! 资料链接:红纱和绫,资治通鉴中记载:“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缙, 尺寸裂而给之”。即用红紫染料重新染的旧衣服和破烂的织品。教师总结:这是一位多么可怜的卖炭翁!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不分 昼夜伐薪烧炭,不顾路途遥远艰难,凌霜冒雪的驾车卖炭,所为的只是维 持自己的生计。“身上衣裳口中食”全部指望着卖炭,他不顾自己衣衫单 薄,期盼天气寒冷,炭能多卖一点钱。这一车炭,是他生活的全部指望, 烧炭再苦,运炭再难,他心中都充满了希望一一炭能顺利卖出。(学生齐 读相关语句)天随人愿,“夜来城外一尺雪”,卖炭翁饥寒交迫的在宫市 南门外休息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他可能想到了炭被抢购一空的景象, 他可能已经计划好了卖炭的钱该购买哪些生活必需品,可他辛苦所得的炭 却被人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夺走了,所有的设想全部落空,接下来的生 活该怎么办呢?希望一下子全部变为绝望,可愤怒的卖炭翁对夺走他的炭 的人却毫无办法。(再读相关语句)是谁,让卖炭翁的希望落空,给卖炭 翁带来不幸?2、什么样的宫使?(霸道,可恨)外貌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明明有钱还抢,说明他们是多么的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 得卖。”“翩翩” 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 态。动作描写:把、称、回、叱,系宦官专横跋扈,肆意掠夺。他们拿着皇帝的命令,强取豪夺。他们夺去 的,是卖炭翁一年的辛苦所得,是卖炭翁维持生计的希望,是卖炭翁活下 去的权利!写作练习:在写宫使掠夺时,没有具体写其他人的表现,同学们能不能发 挥想象,写一写宫使夺炭时卖炭翁的状态和百姓的反应呢?(提示:可以 结合前面所讲的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分析)(三)重读诗歌,探究交流技巧教师范读,全体齐读诗歌,寻找诗中的对 比后重读诗歌(要求读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使的愤怒)完善拍摄细节: 为了让视频更动人,我们还要注意突出什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衣正单”和“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对比,体现了两方的贫富悬殊。“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5)“两鬓苍苍十指黑”将卖炭翁头发的白和手指的黑作对比,体现了卖炭翁年事已高还要辛勤劳作。(6)卖炭翁由希望到绝望的对比,体现了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压榨。教师总结:文中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也有卖炭翁与官兵的对比。有对 比才会有突出,才能更加鲜明的表现人物性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都可以 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三、教学总结,拓展延伸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位卖炭老翁辛苦劳动,赖以为生的炭被宫使掠 夺的遭遇,刻画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宫使的霸道可恨,表达了白居易对 被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残暴的统治阶级和不合理的宫市制度的 批判。卖炭翁的悲剧并不是个例,他是封建社会无数被剥削被压榨的劳动人 民的写照。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之前我 们学过的石壕吏,又何尝不是黑暗社会中百姓的悲歌?你还知道哪些反映 民生疾苦四、布置作业:背诵卖炭翁。结合课堂上的练笔,将课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并讲给其他人听一听。选做:根据课堂所学,拍摄卖炭翁视频。五、板书设计:卖炭翁白居易(讽喻诗、叙事诗)外貌对外貌卖炭翁(艰辛,可怜)动作比宫使(霸道,可恨)心理同情劳动人民,批判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诵读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上。诵读贯穿整个课堂。多种朗读方式兼用,初读知大意,再读析人物,重读 悟情感。最后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开展拍摄视频的活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中的事件(烧炭一一运炭一 一失炭),并且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心理)感知人物形 象(卖炭翁可怜艰辛,宫使霸道可恨),又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进一 步了解作者情感(对卖炭翁的同情,对宫使的愤恨),深入领会作品主题(同情 劳动人民,鞭挞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行),这种方法比传统的一 句句讲解分析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良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通过圈画批注,快速找重点,有针对性的分析作品,又 利用读写联动,在理解作品主题,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想 象写作,这样,学生既有思考的空间,又有表达的舞台。遗憾的是:尽管在之前的早读课我已经对学生朗读进行过指导, 但在课堂上我对朗读的训练还不够,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的技 巧。另外,对文章的拓展延伸也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刻,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会予以补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