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640823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 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 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锤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 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 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把重点放在了理解 “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喻的含义一一子期死,伯 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 破琴绝弦。【教学目标】1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学习的基本方法, 读懂课文内容。2 .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 “知音”之意。结合“资料袋” 了解知音文化。3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教学重点】1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学习的基本方法, 读懂课文内容。2 .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知音”之意。结合“资料袋” 了解知音文化。【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教学过程】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读通课文,理解意思1 .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要素。2 .直奔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板书伯牙鼓琴,理解鼓的意思)3 .出示自读要求:尝试读一读课文,圈画难读的字词。出示:善哉shdn zdi乎 少sh方o选之间 汤汤shdng乎 以为w6i世无足复为wVi鼓琴者4 .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语气词“乎” 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思,朗读时拖长它的音, 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5 .注意其他词句间的停顿。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二、想象画面,感悟知音.是什么让伯牙和锤子期成为知音的?伯牙擅长弹琴,锤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的,链子期都能听懂。1 .从哪儿可以看出伯牙会鼓琴,锤子期会听呢?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内容)2 .借助琴音,想象画面。配乐高山流水:据记载,当年伯牙席地坐在瑶琴之前,他 弹得忘情投入,樵夫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假设你就是锤于期,就站 在琴旁,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怎样的 流水呢?聚焦“巍巍”:伯牙想到高山,仿佛眼前就是高大的山、峰峦 起伏的山于是弹出了一首高山的雄浑气势。聚焦“汤汤”:伯牙想到流水,仿佛眼前就是浩荡的流水、波 澜壮阔的流水于是弹出了一首奔腾不息的流水。伯牙琴声里有高 山,子期就看到了气势雄浑的高山,感受到伯牙高远的志向。伯牙琴 声里有流水,子期就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流水,感到感受到了伯牙博大 的胸怀。3 .再现画面,品悟知音:出示泰山图片,配乐高山流水:我的心在这里呀,子期,你怎么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反 复复沓读)出示长江黄河图片,配乐高山流水:我的心在这里呀, 子期,你怎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反复复沓读)每一 首曲子伯牙刚刚开始弹奏,锤子期就懂得他的心志、情志,所以伯牙 弹的是琴,表达的是志;锤子期听的是音乐,了解的是伯牙的心声、 志向。难怪说一一伯牙所念,锤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所得, 心有灵犀,这就是伯牙和子期关系的最高境界一一知音。4 .拓展画面,领悟情深:我们刚才听的琴声,就是高山流水 的片段。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 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外,他的琴声可能还会表现什么呢?请充分 展开你们的想象!出示句式:方鼓琴而志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o出示图片:徐徐清风、绵绵春雨、袅袅炊烟、皎皎明月配 乐高山流水一一方鼓琴而志在清风,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一一方鼓琴而志在春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绵绵乎若春雨。”5 . “志”是什么意思?是心志、情志的意思。也就是说,“高山 流水”不仅仅是伯牙想象到的画面,更寄托了伯牙的情感和志向。你 觉得伯牙想到泰山,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志?(预设:顶天立地、藐 视困难、正气凛然)你觉得伯牙想到流水,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 志?(预设:想要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的真君子)小 结:这些情志,锤子期明白吗?锤子期听懂了伯牙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琴声也懂,心声也懂,这就是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的一知音!(学生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一一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三、补充拓展,感受文化拓展补充: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官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 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没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万万没想到,锤子 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 锤子期洒泪挥别,相约第二年中秋再相见。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当 伯牙赶到相约地时,锤子期已不幸染病身亡。伯牙知道锤子期的死讯 后,泪如泉涌,他在墓前哀悼锤子期。1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 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 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出示课文: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 .此时,假设你就是伯牙,我想问你:伯牙,你为何破琴绝弦? (预设: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我还弹给谁听?锤 子期不在了,琴已没了任何意义)3 .追问:伯牙,你不为自己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吗?世人从此将 失去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啊!(预设:这个世界上没有了锤子期,我的 琴声再也没有人听得懂,我宁要知音,不要古琴。我觉得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4 .那一声琴碎,使得伯牙的琴声终成绝响。但是,高山依旧,流 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 却有“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古老的故事,一起感受他们荡气 回肠的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再读全文).阅读“资料袋”,了解知音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四、作业布置.给父母讲述伯牙鼓琴这个故事;1 .写读后感。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