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86653282
资源大小:12.4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docx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芙蓉楼送辛潮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 诗三首的第一首,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 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 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 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 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 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 读、或范读、或指名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 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 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正确停顿、富有节奏 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通过多层次、多形 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 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 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 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 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 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 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并拓展了 李白、王维、柳宗元等诗人的孤独,以此来升华诗人的孤独感。在教学中,我还穿插了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 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 诗人的“玉壶冰心”。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 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 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 心”和“玉壶” 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纯 洁正直的品格。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与诗人产生情感上 的共鸣。二、教学收获诗歌教学就是与诗人进行的一次关于叩问心灵的畅谈。在教学 芙蓉楼送辛渐时,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在与王昌龄的教学之旅 中,我变化的不仅是打破了我一直所热衷的古诗教学范式,更打 破了我一直深信的课堂教学范式。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抒情演绎的阵地。在这次走课活 动中,我开始了一堂课从“我喜欢”到“学生喜欢”的蜕变。确 实,自我否定需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也许我的课程 设计、课堂驾驭等能力等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变化,但我对于课堂 的理解和认识有了一次新的自我拷问,让我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教 学行为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的变革。三、反思不足1 .以教定学教学过程中,我竭力使学生配合我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 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 等到上课时,才发现很多东西学生已经知道了,比如“送别诗”、“边塞诗”这样比较简单的问题,由于对学情把握不清,在开课 时,过多地进行了引导使得导课比较拖沓。2 .教路单一教学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 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我往往会千 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当拽不回来时我会不知所措, 例如:在理解“寒雨”时,学生提早回答了我的课堂预设,致使 我的课堂环节发生了变化,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导致了课堂成了 教案出演的舞台,我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3 .问题单一课堂教学中,我仍旧是采用了一连串的追问,比如:在理解后 两句的意思中,一直在追问学生:“玉壶”象征了什么?他是什 么意思? “冰心”又是什么意思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 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 值,这会导致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 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4 .评价单一 课堂评价语导向不明,对于学生生成较好的地方,不能准确地给 予指令,给予其他学生的课堂范式不够明确。对于学生回答失误 的地方,也不能科学地给予纠正,而是生硬地指出,这样不利于 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打消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四、再教设计1 .调整诗歌前后两句的课堂用力,把前两句的孤寒之感渲染充 分后,再对后两句进行人物品格的深入了解,会让学生在感悟诗 情上,做到充分而深刻2 .抓住“平明”与“夜”这一送别时间之长,继续体会诗人与 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3 .把诗人的创作背景放在理解“寒雨”处,这样对寒的理解深 入了,全诗的冷郁、孤凉的氛围也由此流露。4 .在读完王昌龄的信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给王昌龄回一封信,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课上有一个练笔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能拉近学生对王昌龄的认识,进而感受其伟大的品格。